詩人一字一句不輕發

2020-06-14     象牙塔里的新鮮事

原標題:詩人一字一句不輕發

詩人一字一句不輕發

詩人一字一句不輕率出之。如寫人物之死,《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寫仲卿與蘭芝之死,但云:「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我命絕今日,魂去屍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青池。府吏聞此事,心知長別離。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其中刪略驚心慘目之細節,不作逼真之描寫。又如《長恨歌》記楊貴妃之慘死馬嵬,亦僅云:「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以「花鈿委地」「翠翹」來代其死,以「君王掩面」寫悲慘,並不直接寫現場的慘局,惟恐反失悲劇之力量。

又如詠史懷古,《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寥寥四句二十八字,「朱雀橋」「烏衣巷」介紹王謝所處之街市,「野草花」點明現在的荒蕪冷落;「夕陽斜」點明現在的沒落衰頹;「堂前燕」飛入「百姓家」,點明昔日的富貴之家不再,如今燕子皆飛入平凡人家,道盡繁華褪去、桑田滄海之感。

又如寫別情,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此詩用敘事和打比方,表現朋友之間情誼之深厚,只見詩人之洒脫與豪邁,全無離別惆悵之情;《送孟浩然之廣陵》則敘事元素很豐富,既介紹送別對象、送別時間、送行地點、遠行目標,還描寫送別場景,將敘事與寫景結合,融情於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既渲染離別之場景,也敘寫離別之情,情韻悠長。類似的例子,如杜甫《贈衛八處士》末尾稱:「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善於寫人世之滄桑變化,而結尾收束的別情則比較寬泛。其《夢李白》:「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則用「滿屋樑」「波浪闊」表現杜甫對李白的思念之深廣。

又如寫久別重逢,杜甫《贈衛八處士》「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既寫往昔對比之變化,又聯繫現在,介紹朋友久別來訪,兒女敬酒待客。不過,若將此詩與陳師道《後山詩話》所記載謝師厚之詩比較,「謝師厚廢居於鄧,王左丞存,其妹婿也,奉使荊湖,枉道過之,夜至其家。師厚有詩云:『倒著衣裳迎戶外,盡呼兒女拜燈前』」,雖然都敘寫兒女拜見久別的客人,顯而易見,師厚之詩不但以「倒著」「迎」來寫自己的欣喜,而且以「盡呼」「拜」來寫隆重其禮節,更能表現重逢的喜悅之情。

由此可見,詩歌之言情在於精,在於真,在於誠,無需冗言,難以偽飾,偽飾而不自然,不自然而乏感發之力量。李杜之為詩之仙,詩之聖,「既深得此中三昧,故於泛泛之交,亦不偽飾以依依之情,恐悲喜不出於誠,轉以喪失人之同情心也」。 [1]

注釋:

[1]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第29-39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_v3PsXIBnkjnB-0znz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