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遇害後的第三年,劉鑫改名成了微博大V,收穫打賞幾十萬

2019-12-22     西門君不吐槽

人性里從來不會只有惡或善,但是惡得不到抑制,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長大。尖牙啃咬著他們身體里的善,和著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看見》

1.

前段時間,有個叫做「劉暖曦」的網紅髮了一張自拍,留言下面的內容褒貶不一。但肉眼可見的是,打賞數在有條不紊地上升。

你可能會說,微博大V被網友喜愛和打賞,有什麼奇怪的嗎?

不,當然不「奇怪」。

因為這事,簡直「荒謬」之極!

這位名字溫馨,照片可人的「劉暖曦」,便是三年前轟動一時的「江歌案」的當事人劉鑫。

是的,她趁新聞熱度漸息之餘,悄然修改了自己的名字,而且還成功申請到了微博黃V。

逃避輿論譴責?拋棄過去改頭換面?或者僅僅是不喜歡自己的原名?

沒人知道她修改名字的原因。我們只知道,整整三年了,泉下的江歌和她可憐的母親,從沒有等到過一句「對不起」。

2.

把日曆翻回2016年,劉鑫和江歌是一對在東京合租的室友。前者當時的男朋友陳世峰有暴力傾向,動不動就會拿劉鑫出氣。

忍無可忍的劉鑫提出了分手。陳世峰隨後上門求復合,遭拒,遂氣急敗壞地揮著水果刀在門外叫囂著。

彼時從外面回來勸架的江歌,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年輕的生命竟會以如此令人扼腕的方式終結。

失去理智的陳世峰亂刀砍死了江歌。而躲在門後的劉鑫,戰戰兢兢地目睹了全過程。

她本可以預先提醒江歌遠離這個是非之地,但她沒有。

2017年12月20日,東京地方裁判所當庭宣判,法院被告人陳世峰因故意殺人罪和恐嚇罪被判處有期徒刑20年。

劉鑫作為江歌的生前摯友,倘若她和家人在事後能表現出最起碼的道德良知,之後的輿論風暴也不會席捲到她身上。

可時至今日,劉鑫既沒有去江歌的墳頭祭奠,也沒有看望江歌的媽媽,而是選擇逃避和拉黑這種最無情的方式面對一切。

不僅如此,在去年的清明節,劉鑫甚至私信嘲諷江歌媽媽:「我看你熱度也下去了,要不我幫你炒作一下吧。」

一個人的內心得有多陰暗,才會說出如此喪心病狂的話?

同年十月,絕望的江歌媽媽決定起訴劉鑫,大批網友表示支持。

然而,過了不久,諷刺性的一幕出現了——網上莫名其妙湧現出質疑江母的聲音,知乎上甚至還出現了相關的話題:「為什麼我越來越不喜歡江歌的媽媽了?」

幸好,底下最高贊的回答三觀很正:

「因為江歌一家人的遭遇,不過是你刷微博刷到的一個獵奇事件而已。你開始時付出一些關注,然後轉發來抒發一些廉價的同情,當事件發酵時,你突然發現你無法感同身受——何必呢?坐下來過好生活不也挺好的嗎?為什麼要裝可憐呢?一定是作秀吧!

......

沒事,你不喜歡江歌媽媽,也沒人喜歡你。」

如果說三年前有1000萬人關注「江歌案」,去年有100萬人關注,我想問,今年還有10萬人會關注嗎?

雖然不願承認,但網絡時代,人們的記憶「不過只有七秒鐘」。

「江歌案」對大部分人來說,不過是一個茶餘飯後的談資。人們義憤填膺地為「正義」和「真相」爭相吶喊,然後呢?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罵完了世態炎涼和無恥混蛋,該幹嘛還是幹嘛。

可它對江歌媽媽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不公,意味著絕望,意味著永生永世的苦難。

縱觀劉鑫......不,劉暖曦這邊呢?在微博積攢了一票關注者後,過起了瀟洒人生,每天不是發發美美的自拍,就是發發文藝的雞湯。

仿佛改了名之後,就真的能割斷了過往所有的愧疚和罪孽。然後,「浴火重生」。

可對不起,一個人的本質,並不會隨著姓名的改變而改變。即使你改名叫「劉雷鋒」,也絲毫改變不了你冷酷無情的內心。

3.

當我把諷刺劉鑫的文字發至微博的時候,有位剛烈的網友反問我:「請問,劉鑫沒有從新開始生活的權利嗎?」

我一時沉默。

沉默不是因為我語塞,而是因為悲哀。

任何人,哪怕是罄竹難書的罪人,都有從新開始生活的權利,這我無法否認。

只是,當一個人因我而死的時候,難道我不應該帶著一種沉重的負罪感活下去嗎?

遺憾的是,從劉鑫身上我看不到任何的「沉重」。我看到的,唯有一份冷漠到麻木的「釋然」。

而這是我所無法接受的。

高僧們常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放下屠刀的劉鑫,卻肆意妄為的吃著人血饅頭,立地成了「魔」。

恕我直言,那些打賞劉鑫,甚至為了她搖旗吶喊的人,都是惡魔的幫凶。

我無法理解他們的行為邏輯,就像那些無法理解江歌母親的「執著」的人一樣。

也許真的如同魯迅所言吧:「人類的悲喜,從來是不相通的。」

曾有人問過教育家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梁老思考了一下回答:「會好的,相信一天天會往好里去的。」

待客人走後,梁老又輕嘆了一句:「大概吧。」

大概吧。

作者簡介:西門君,前《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目前就讀浙大傳播學在職研究生。關注我,毒雞湯管夠。商務合作請私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_PAkO28BMH2_cNUgXfv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