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深圳一所幼兒園組織的班級活動被教育局叫停,引發了網友的關注和熱議。
這所幼兒園的老師要求學生拍攝與自家車的合照,貼到班級牆上,並強調「必須是真車」。
一部分網友無奈調侃:沒個好車都不敢生孩子!
更多的家長怒懟老師,認為此舉是把孩子區分成三六九等,不僅助長攀比之風,還會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能怪家長們反應強烈,現在幼兒園小朋友之間的攀比已成日常,而且不斷升級,孩子說出的話經常讓家長不知如何作答。
「奶奶,我不想要這個書包了,班裡小朋友都用拉杆箱書包,你也給我買一個吧!」
「爸爸,咱們家車太破了!果果爸爸每天都開跑車接他放學呢!」
「媽媽,鵬鵬家的房子是上下兩層樓的,為什麼我們不能住那樣的大房子呢?」
別小看孩子們的這些問題,如果家長重視不夠、引導不當,長大後這種攀比心理可能會產生更嚴重的後果,促使孩子走上彎路。
最近,長沙的一名大學生曉雯為了還清高額網貸,被迫去黑診所「捐卵」。而背貸的起因竟然是想買一部蘋果手機、辦一張健身卡。
騰訊科技曾對全國近8000名高校學生進行了調查問卷,結果顯示超21%的大學生有過網貸行為,近50%的人表示有興趣嘗試網貸。
這些大學生網貸得來的錢,62%用於買手機等數碼設備,31%則用於旅遊、聚餐等生活享受。
很多孩子貸款時可能不會想到,一時的虛榮和衝動消費,帶來的是身體永久的傷痛,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如果在孩子小時候,家長就做好相關的教育和引導,這些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了吧?
孩子為什麼會攀比?
1、孩子競爭意識的發育和體現
一旦孩子走出家門、開始社交後,攀比之心就自然產生了。
「小青的裙子好漂亮,我也想要!」
「我的玩具車比瑞瑞的大,好開心呀!」
看到別人的東西好就想要,看到別人羨慕自己的東西就得意,這些真實樸素的情緒流露,都是孩子生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從某種程度上講,攀比心理也是一種不甘落後他人的競爭意識,孩子擁有適當的好勝心,並不是一件壞事。
2、對家長言行的模仿
孩子攀比,很多時候是受了父母的影響。
「親愛的,我周圍朋友都換了新款的蘋果手機,我也好想買啊。」
「咱們寶寶今天這衣服漂亮,把其他孩子都比下去了!」
如果家長平時經常談論一些物質的東西,有意無意地與他人對比,孩子耳濡目染,也會處處比較,不願落後於人。
3、自信心較弱,想藉助外物引起關注
早教中心有個孩子小俊,每次來上課一定會帶一大包零食,下課後跟其他同學一起分享。
前幾天小俊下課後,突然大哭起來。
原來他看到班裡另一個孩子也帶了一個零食包,而且比他的零食更多更新奇,立刻就慌了,他邊哭邊說:「我的零食不是最好的了,他們肯定不會跟我玩了!」
目睹了這一幕,我又心疼又感慨,小俊很可能是一個缺乏安全感、有點兒自卑的孩子。內心越不自信,就越傾向於用外在的東西來幫助和證明自己。
他對「最好」的這份執著,只是想尋求朋友和關注而已。
當孩子攀比時,這樣做只會害了孩子
1、批評否定,上綱上線
有一次逛商場,看到一個孩子跟家長要Nike的運動鞋,因為班裡同學都有。
「一天就知道比吃比穿,你怎麼不跟別人比比成績呢?」
「這麼小就追求牌子愛慕虛榮,以後我可養不起你。」
孩子媽媽不由分說教育了孩子一通,我眼看著孩子的表情從期待變成深深的失望,最後索性走到一旁,拒絕再跟媽媽溝通。
當孩子提要求時,其實是了解孩子內心的一個好機會。
武斷地否定孩子、給孩子貼負面標籤,只會讓孩子的這份渴望壓抑在心底,與家長的心也離得越來越遠。
2、敷衍迴避,向孩子哭窮
前陣子,一位小學生的爸爸因為開跑車送孩子上學,被老師和其他家長在群里點名批評,說會引發孩子的攀比心理。
這位爸爸感到很委屈:錢是我辛苦賺來的,不偷不搶,想給孩子最好的有啥不對?如果開跑車就攀比,那是不是你們孩子太脆弱了?
這位爸爸的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生活中,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對物質條件差異的疑問,要麼轉移話題、敷衍了事,要麼用哭窮來誤導、教育孩子,本質上都是在迴避問題。
就算這位爸爸妥協不開跑車,以後班裡的孩子也會遇到別的「炫富」情況,這些家長的行為,跟掩耳盜鈴又有什麼區別呢?
3、不深究原因,妥協滿足
有些家長問我,小七老師,那孩子提要求時,我儘量滿足總不會錯吧?
其實這樣對孩子也不好。
孩子的正常「需求」是需要被看到和滿足的,但出於「攀比」心理提出的要求是需要斟酌,甚至是拒絕的。
如果不加甄別和詢問,一味妥協和滿足,只會讓孩子的胃口和慾望越來越大,總有一天會超出家長的能力範圍。
當孩子攀比時,我們該怎麼做?
1、以平常心對待攀比,接納和理解孩子的需求
「寶寶,你很喜歡貝貝這個大洋娃娃對嗎?媽媽也覺得它很漂亮,也很想玩呢!」
「寶寶,果果爸爸開跑車來接他好威風啊,你也想體驗一下對不對?你這麼想很正常呀。」
2.、弄清攀比原因,讓孩子付出努力換取想要的東西
先引導孩子想一想,想要這個東西的原因是什麼?是不是真的需要它呢?
「寶寶,你為什麼想要這個洋娃娃啊?是想給家裡的小熊找個伴?還是想讓其他小朋友都過來跟你一起玩過家家呢?」
弄清原因後,也不要一口回絕孩子,跟孩子討論尋找其他的解決辦法。
「寶寶,我們這個月已經買過玩具了,如果你堅持現在要買這個娃娃,那下個月就不能再買玩具了哦!」
「寶寶,這個娃娃的價格是100塊錢,你可以每天幫爸爸媽媽額外做些事情掙工資,掙到100塊錢就可以買這個娃娃啦!」
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東西時,會更明白每件物品的來之不易,下次提要求前會更謹慎的思考和評估。
3、將孩子的攀比心向好的方向引導
當代著名數學家陳建功小時候,很羨慕班裡家庭條件好的同學。
母親發現他這種心理後說:「咱家經濟條件不如人家,不要跟人家去比吃穿。」
陳建功說:「那我就跟他們比學習成績!」
母親又說:「讀書、學習都不是慪氣的事情,幹嘛老想著『比』呢?你得把讀書、學習,思考、創造,都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培養對它的興趣,提升自己的能力。」
陳建功母親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家長學習。
1)坦誠告知孩子家裡的情況
成年人內心也有虛榮的一面,總是不肯承認自己現有的能力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
我希望我們的家長,都能正視問題,對孩子這樣說:
「寶寶,爸爸媽媽能力有限,不能像果果家一樣買跑車。咱們每個人生來就不同,每個寶寶能擁有的東西、具備的能力也不一樣。有些東西我們能比,有些東西是不能比的。」
2)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寶寶,生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源於內心的強大富足,而不是跟人比較出來的。」
「如果你非要比較,那么爸爸媽媽希望你,多跟人比比努力的程度,而不是比拼物質的多寡;多跟昨天的自己比一比有沒有進步,而不是盯著其他人的長處不放。」
讓孩子明白,沒有人能夠永遠比得過別人,但每個人都擁有幸福的能力!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