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大早就收到了微信上一位學員聰聰媽的微信分享,是最近的一個關於「熊孩子」的新聞:
鄖陽的一個「熊孩子」因為不願寫作業,就被母親嘮叨批評了幾句。
沒想到他竟然光著腳就跑出了家門,還橫臥在道路中央。
這可是大馬路啊,過往的車輛非常多,因為男孩賭氣躺在路中間,還差點造成交通事故。
最後是交警趕到了現場,耐心的勸解,讓他的情緒穩定下來,才將這個男孩勸離到路邊。
就因為母親的幾句批評,孩子居然做出這樣偏激的行為。
聰聰媽忍不住吐槽了起來,看到這個新聞的時候,瞬間就想起了她的兒子,跟新聞上的男孩同樣的臭脾氣,經不起任何的批評和挫折!
聰聰打翻了桌子上的水,又騙媽媽說是貓打翻的,本來他媽媽希望通過批評幫他改正的,結果一批評他,他就耍脾氣,又哭又鬧,還說媽媽不愛他。
用聰聰媽的原話講,就是一點好都沒學到,遇到困難還總喜歡退縮。
其實啊,這樣的例子很常見,想批評孩子教育他,卻讓他發起了脾氣,聽不進父母講話,甚至越來越經不起批評。
但是很多人沒注意到的關鍵,是孩子面對批評的反應,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跟父母批評的方式有關的。
在《媽媽是超人》中,有一集談到了霍思燕的兒子嗯哼和媽媽一起去公園選風箏。在媽媽和風箏師傅交談的時候,嗯哼卻不停的打斷媽媽和師傅的談話。
霍思燕嚴肅批評了他,告訴他在別人說話的時候要尊重別人,更是一個了解風箏歷史的好機會。
但是她的這個批評很有技巧,不僅沒讓嗯哼耍脾氣不開心,甚至還主動讓嗯哼和做風箏的師傅聊起風箏的歷史和趣事。
嗯哼被批評後,不生氣,甚至改變自己的這種做法,其實是【成長型心智模式】,擁有這種心智模式的孩子,才能在批評和挫折中成長起來。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受到批評後的不同反應當做是天生的,但其實他們的反應跟父母的批評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而只有正確的批評方式,才能夠培養孩子的成長型心智模式。
成長型心智模式的人有什麼特點?
美國喬治亞大學心理學教授戴維·謝弗,在《社會性與人格發展》書中寫到,有研究表明,年幼兒童持有能力增長觀,他們相信能力是可以改變的。
固定型心智模式的孩子會認為,努力和困難只會讓他們感到自己很蠢,因為我做的不好,我很笨,面對批評也毫不改進。
成長型心智模式的孩子會認為,努力和困難是很重要的東西,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所以面對批評也會用很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這樣的孩子有3個特點:
面對批評,這一類的孩子不會泄氣,不會氣餒,不會輕易放棄,更不會自我否定,他們不會輕易的說:「我不做了」、「我不寫了」、「我不要玩了」這樣的話。
他們會覺得批評和挫折是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的東西,並且從中吸取教訓。
一個人樂於接受挑戰,積極擴展自己的能力,努力從一件事情中學到知識,這才是他未來最大的競爭力。
打個比方,如果孩子參加一個畫畫比賽,他會更注重自己畫畫的過程,享受畫畫的快樂,而不是畫畫比賽評選的最終結果,即使沒有得第一也不會大哭大鬧。
如果我們能夠培養孩子有成長型的心智模式,他就會自信獨立,堅持不懈,他會擁抱學習和成長,他會擁有面對挫折的良好的適應能力。
而培養孩子的成長型心智模式的一個很關鍵的場景,就是讓孩子在批評下學會成長,但是有很多的父母,都在用不合適的方式批評孩子。
什麼樣的批評孩子方式是不合適的?
比如問孩子1+1等於幾,孩子認真的回答等於8,大人說:「怎麼會等於8呢,你真是太笨了。」
又或者是孩子吃飯的時候經常把飯弄到地上,大人說:「你是個蠢貨,你這麼點事都辦不好,飯都吃不幹凈,都是吃到地上去了。」
像「笨」、「不聰明」、「蠢貨」、「壞蛋」這樣的形容詞,其實是在羞辱孩子。即使大人的出發點只是想挑逗一下孩子,可是孩子卻總會當真,甚至會流下傷心的眼淚。
在《媽媽是超人》中,鄧莎問大麟子2+2等於幾的時候,大麟子脫口而出2+2=30!
在沙發上坐著的外婆先是嘲笑了一番,又抱怨了一句:「太笨了,我的天。」
大麟子會是什麼心情呢?
孩子僵硬的表情,咬緊的嘴唇,快要滴出來的眼淚,就差把「傷心」兩個字寫在臉上了。
這些隱性傷害,原本可以避免的。
比如孩子尿尿了,尿到褲子上或者尿在地上,這個時候假如我們很嫌棄他,說:「你怎麼又尿在地上了,你都兩歲多了,你怎麼又尿褲子?」
他會第一時間羞愧,原來自己被父母嫌棄了。
這種責怪和對孩子的行為作出的貶損,不是真正有價值的批評。
通常我們提到批評一個人,我們想到的是什麼?指責、謾罵或者其他,但總歸是不好的語氣。
比如孩子做錯事撒謊,父母說:「你就是個愛說謊的人!」,而不是說「撒謊是不好的。」
而經常掛在嘴邊那句:「我說的只是氣話,你別放在心上」,卻恰恰說明了,批評孩子是一個情緒輸出口,向孩子爆發出了自己的憤怒和不滿。
我們要知道,批評不是發泄大人的情緒來表達憤怒和不滿,而是要表達愛和關懷。
批評的核心是描述這件事情,既不是評價這個人,也不是給孩子人格貼上「夠蠢夠笨」的標籤,而是要通過描述,讓孩子知道哪裡是可以改進的空間和可能。
批評一個孩子的價值是改善和成長,我們是為了讓他變得更好,這樣的批評才有意義。
那麼,我們該如何通過批評孩子,來培養他的成長型心智模式呢?
如何正確批評孩子,
培養他的成長型心智模式?
最棒的親子溝通,一定是我們能看得見孩子,我們能認可孩子,讓孩子覺得他是被需要的。
在這個原則下,有五個正確批評孩子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比如孩子很頑皮,把垃圾扔在地上就跑了。
但這個時候我們不用罵孩子:「小壞蛋這麼不講衛生,這麼不聽話,老是把垃圾往地上扔」,我們說這些沒有用,我們說這些無益於孩子的改變和成長。
那麼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他到底錯在哪裡。
「寶寶,垃圾不能扔在地上」
「寶寶,不要亂扔垃圾」
很多時候大人會覺得說給孩子說對錯,他能聽得懂嗎?其實你只要說的方法對,他一定聽得懂,只是表達孩子蠢,孩子不能改變,你要告訴他到底錯在哪。
在孩子的世界裡,「不亂扔垃圾」比「不講衛生」好理解的多。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我們的感受以及對別人影響。比如:「你把香蕉皮扔在地上了,別人踩上去會摔倒。媽媽看到了會不高興的。」
不要因為一件小事就評論孩子是個什麼樣的人,這樣孩子會潛意識的認為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人,那麼在聽到批評的時候更不會改正。
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就事論事,只說孩子在哪些事情上做的不好就行了。
在《媽媽是超人》中,軒軒在拳擊場上犯了規,裁判喊了停,可是軒軒還是在不停地出拳。
雖然鄒市明很生氣,表情嚴肅,但是也只是針對規則這件事情來說的。
「拳擊場上是有規則的,聽到鈴聲喊開始就是開始,喊停就要停,軒軒聽懂了嗎?」
沒有多餘的描述,也不會給孩子貼上一個「好勝心強」的標籤,極大的保留了軒軒在台上的自尊心。
於是,軒軒認了錯,遵守了比賽規則。
其實教育孩子最棒的機會,往往是他做錯事的時候。
所以這時,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事後,怎麼做才是對的。亂扔香蕉皮後,應該撿起來扔在垃圾筐;外出亂跑撞到人後要道歉等等。
武漢的一個熊孩子在坐電梯的時候,玩心大起,於是將所有樓層都按了個遍。他的爸爸知道後,嚴肅的批評了孩子,並且還和孩子各寫了一份「檢討書」貼在電梯里。
更有趣的是,還有人在檢討書的空白處,寫上了大大的三個字「好,點贊」!
這個熊孩子的家長算得上是很有魄力,即讓孩子道了歉,知道什麼是錯;又讓孩子寫了檢討書,勇於承擔不好的後果,於是孩子便知道了什麼是對。
其實,家長能這麼做需要很大的勇氣,能通過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一定會把孩子教育的很好。
最關鍵但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點,就是記得告訴孩子:犯了錯不是我就不愛你了,而是犯了錯我們一起需要去改變。
「寶寶,這次做錯了我們改正就好了,你還是媽媽的心肝寶貝!」
「寶寶,誰都會有犯錯的時候,爸爸媽媽永遠都支持你」
給他足夠的愛,他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
小七老師再總結一下孩子做錯事後,我們正確批評他的五個小辦法:
第一,直接告訴孩子他到底錯在哪了;
第二,描述孩子的行為會讓別人的感受,以及對別人的影響;
第三,就事論事,不貼標籤;
第四,告訴孩子如何改正;
最後告訴孩子,犯了錯我一樣愛你。
好啦,快用小七老師的辦法試一下吧!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