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約3500字,配圖1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說起火焰噴射器這種威力恐怖的武器,十個軍迷中估計有九個會想到太平洋戰爭中,美軍使用火焰噴射器攻擊日軍碉堡、坑道和洞穴,將負隅頑抗的日軍燒得鬼哭狼嚎、痛不欲生的場面,以至於這種武器常年占據「日軍最懼怕武器排行榜」的榜首位置。
太平洋戰爭期間的島嶼爭奪戰中,美軍使用火焰噴射器攻擊日軍藏身的工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期熱映的《八佰》中也出現了火焰噴射器的身影,給筆者印象較深的有兩處:一是守軍利用火焰噴射器的燃料罐製作簡易炸彈摧毀日軍的裝甲挖掘機;二是老兵「洛陽鏟」操縱火焰噴射器將攀窗而入的日軍燒成火人,也玩了一把燒烤鬼子!這些橋段讓筆者頗生疑惑,在以往的印象中,在中國戰場上尤其是抗戰前期,火焰噴射器是一種很罕見的武器,中日兩國軍隊都鮮有裝備和使用的記錄,那麼《八佰》中的火焰噴射器是否有歷史依據可循呢?
影片《八佰》中四行倉庫守軍用火焰噴射器燒烤日軍。
火焰噴射器是一種利用噴射火焰射流產生高溫火焰殺傷人員和裝備的特殊燃燒武器,發明於20世紀初,在一戰時期被德軍首先運用於西線戰場上,攻擊英法軍隊的塹壕碉堡陣地,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震撼,因此戰後《凡爾賽和約》中禁止德軍裝備火焰噴射器,但其他軍事強國在兩次大戰之間都將這種武器列為制式裝備。德國在希特勒上台後也重新研發並裝備了火焰噴射器,在二戰期間大量使用。不過,當時能夠製造並裝備火焰噴射器的國家中肯定不包括中國,因此如果在1937年的淞滬戰場上中國軍隊確實使用了火焰噴射器,那麼只有兩種途徑可以獲得這種武器,一是外購,二是繳獲。
一戰西線戰場上德軍士兵使用火焰噴射器攻擊塹壕內的目標,當時這種武器比較笨重,需要兩人操縱。
在全面抗戰之前,能夠向中國出售火焰噴射器的國家只有德國。1933年納粹掌權後,德國陸軍很快啟動了新型火焰噴射器的研發工作,於1935年列裝了Flammenwerfer 35型火焰噴射器,但是這種武器並未出現在對華軍售的清單中。眾所周知,中德兩國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了大宗的軍火貿易,以步兵武器和少量炮兵武器為主,對於火焰噴射器這種特殊武器,中國軍隊並無特別需求,在目前筆者接觸的資料中也沒有發現中國軍隊在抗戰前期裝備火焰噴火器的記錄,但在戰爭後期倒是獲得了美國援助的火焰噴射器,用於對日作戰。此外,《八佰》中出現的火焰噴射器在外觀上與德制Flammenwerfer 35型火焰噴射器差異明顯,後者的油瓶組為兩個鋼瓶,而片中的火焰噴射器為三個鋼瓶,由此可以判斷影片中四行倉庫守軍使用的火焰噴射器只能是繳獲的日軍裝備。
二戰時期,德軍士兵使用Flammenwerfer 35型火焰噴射器進行火攻。
影片《八佰》拍攝現場演員與道具師在檢查火焰噴射器,其油瓶組為三個鋼瓶,不同於德制火焰噴射器。
日本陸軍也裝備過火焰噴射器嗎?當然有。這個答案可能讓很多人感到詫異,實際上日軍研發、裝備火焰噴射器並不比歐美國家晚。一戰時期派駐歐洲戰場的日本軍事觀察員就注意到火焰噴射器在塹壕戰中的作用,意識到這種武器在對付碉堡、掩體、坑道等堅固防禦工事時的價值。日本陸軍在日俄戰爭時的旅順圍攻戰中吃盡苦頭,屍山血海,刻骨銘心,因此對這種攻堅利器頗為關注,在獲取相關技術資料後立即著手開發同類武器,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完成了一號及二號火焰噴射器(日語稱為火焰發射機或火炎放射器)。
日本陸軍最早裝備的一號火焰噴射器。
一號火焰噴射器是一種單人攜帶的輕型火焰噴射器,全重45公斤,使用壓縮氮氣或液化二氧化碳作為噴射動力源,可裝載14升燃燒油料,最大射程為28米,噴射時間為10秒。一號火焰噴射器的燃燒油料由汽油、石油(原文如此,具體成分不詳)和重油按照1∶5∶2(夏季為1∶10∶6)的比例混合而成。二號火焰噴射器是一種大型噴火裝置,由4人操縱使用,其工作原理和燃燒油料配方與一號火焰噴射器相同,全重88公斤,裝載油料40升,最大射程45米,噴射時間為12秒。
日本陸軍裝備的二號火焰噴射器屬於大型噴火裝置,需要由2~4人抬行。
在一號火焰噴射器的基礎上,日本陸軍在1933年研發成功了九三式火焰噴射器,並列為制式裝備。九三式火焰噴射器在構造上與美軍裝備的M1/M2型火焰噴射器十分相似,由油瓶組、輸油軟管和噴火槍三部分組成,空重約20公斤。油瓶組由三個呈品字形排列的鋼瓶構成,其中兩個燃料罐長38厘米、直徑15厘米,可容納12.3升由汽油和焦油混合而成的燃燒油料,壓縮氣罐尺寸略小,容納壓縮氮氣作為噴火推進劑,鋼瓶內的壓力為150大氣壓,通過燃料罐頂部的手動閥門調節噴射壓力。油瓶組上安裝有背帶,可由單兵背負攜行。
日軍九三式火焰噴射器結構圖,注意右上角轉輪式點火裝置的細節,由美軍情報部門根據繳獲裝備繪製。
日軍士兵使用九三式火焰噴射器的現場照片。
九三式火焰噴射器的輸油軟管長1140毫米,由強化橡膠製成,軟管兩端均有黃銅螺帽,分別連接右側燃料罐底部的輸油口和噴火槍尾部。九三式火焰噴射器的噴火槍長1.2米,重約4.5公斤,其主體是一根直徑25毫米的鋼管,在尾部裝有燃料噴射手柄,噴嘴直徑6毫米,在靠近噴嘴處裝有點火裝置。九三式火焰噴射器最初採用電熱絲點火,但在冬季氣候寒冷的中國東北地區使用時發現,這種點火方式並不可靠,時常發生噴而不燃的冷噴現象。日軍遂將點火裝置改為類似轉輪手槍彈倉的轉膛機構,內置10發手槍空包彈,在打開燃料噴射手柄時就會擊發,點燃油料。九三式火焰噴射器可以進行10次短點射,每次噴射1秒,也可持續噴射10~12秒,有效射程為22~27米。
太平洋戰爭中美軍繳獲的一〇〇式火焰噴射器。
在九三式火焰噴射器列裝後,日軍繼續對其進行改良,於1940年推出了一〇〇式火焰噴射器,其基本結構和燃料容量與九三式相同,主要改進之處在於噴火槍的設計。一〇〇式火焰噴射器的噴火槍長度縮短到0.9米,重量4公斤,其噴嘴由九三式的固定式改為可拆卸式,並配有甲乙兩種噴嘴,在使用甲型噴嘴時可以持續噴射10秒,最大射程25米,使用乙型噴射時可以噴射15秒,最大射程20米。一〇〇式火焰噴射器生產交付較為遲緩,未能取代九三式火焰噴射器,兩種型號並行裝備,直到太平洋戰爭結束。日軍還裝備過一種九五式小型火焰噴射器,但資料極少,可能是九三式的輕量化版本。
兩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檢查繳獲的日軍火焰噴射器。
一戰之後,日本陸軍預計未來遭遇塹壕戰的情況不多,將火焰噴射器視作攻堅器材和反坦克武器,準備用於預想中的對蘇作戰,裝備數量很少。日本陸軍將火焰噴射器裝備在步兵師團下屬的工兵聯隊,並組建了專門的噴火中隊,每個中隊裝備6~20具火焰噴射器,但並不是所有的部隊都會裝備這種特殊武器。此外,日本海軍陸戰隊也有少量裝備。
日軍陸軍傘兵部隊在著陸後以戰鬥隊形展開,近處的傘兵攜帶一具火焰噴射器。
九三式火焰噴射器在列裝後首先被用於中國戰場,在與裝備低劣的中國軍隊以及地方軍閥武裝的交戰中,火焰噴射器給對手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的南方作戰中,日軍在菲律賓、馬來亞、緬甸都曾使用一〇〇式火焰噴射器進行攻堅作戰,在進攻荷屬東印度石油重鎮巨港的戰鬥中,日本陸軍傘兵部隊也攜帶了火焰噴射器,但由於空投偏離預定位置而未能發揮作用。到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已經轉為守勢,而陣地防禦中火焰噴射器難以得到有效運用,只是偶爾作為反坦克武器用於攻擊美軍坦克,取得了少許成功,但因為噴火射程僅有20米,基本等同於自殺攻擊。在1944年反映硫磺島備戰情況的新聞宣傳片中,出現過日本海軍陸戰隊員訓練使用火焰噴射器的鏡頭。另有資料顯示,為了彌補前線裝備的不足,日軍甚至把老式的一號火焰噴射器也拿出來繼續使用。
在1942年的巴丹半島戰役中,日軍工兵使用火焰噴射器攻擊美軍碉堡。
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繳獲了一定數量的日軍火焰噴射器,並對其進行了測試。就總體性能而言,九三式與一〇〇式火焰噴射器略遜於美軍裝備的M1/ M2型火焰噴射器,後者的射程可達33~40米,在重量、噴射持續時間和射擊次數上則比較接近,最讓美軍感興趣的還是那個獨特的轉輪點火裝置。令人感到諷刺的是,當年為了克服寒冷天氣而設計的這種點火裝置,在太平洋戰場的高溫高濕環境下反而暴露出更大的可靠性問題,直接削弱了作戰性能。總之,美軍對日軍火焰噴射器的評價不高,美軍的作戰報告也從未將其視為嚴重的威脅。
1944年1月,美軍在布干維爾島格洛斯特角繳獲的一〇〇式火焰噴射器,一名美軍士兵將其背上拍照。
通過回顧日本陸軍發展、裝備和使用火焰噴射器的歷史,筆者可以判定在《八佰》中出鏡的火焰噴射器為中國軍隊繳獲的日制九三式火焰噴射器。但是,目前關於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史料中並無日軍使用火焰噴射器的記載,更沒有守軍繳獲此類武器並用以反擊日軍的情況,所以影片中火燒鬼子的情節是編劇基於當時日軍的裝備情況,並結合戰鬥實況而進行的合理虛構,畢竟進攻四行倉庫這樣的堅固建築物正是使用火焰噴射器的適宜場合。
影片《八佰》拍攝現場,演員余皚磊背上九三式火焰噴射器。劇組能夠復刻出這種少見的日軍武器,可見在裝備考證上是相當用心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ZQ6HpXQBeElxlkkaM_C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