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孩子啼哭著降生,所有人都笑著。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當孩子大了一點兒,他的哭鬧帶給父母長輩的則不再是微笑的回應了。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
你再哭我就不喜歡你了啊!
你看誰還哭,就你哭,別人都笑話你呢!
不少人認為,所有情緒中,除了快樂是可取的之外,其他負面情緒都是應當被消滅的!
我們都喜歡愛笑的小孩,不喜歡愛哭的小孩。
愛哭的孩子很麻煩!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1、含蓄內斂的教育觀念
我們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對於情緒的表達都是很含蓄的,喜怒哀樂不行於色,任何情緒都是偷偷地表達甚至克制,甚至有時候很「擰巴」。
很多很家庭的親子關係,明明爸爸媽媽很愛孩子,但是他們卻始終不願意說出那個「愛」字。
明明是父母做錯了,但是礙於「我是當爸媽的」這個面子,不願意正面給孩子道歉說「對不起」,而往往在行動中體現:
「吃飯了啊!」孩子表示原諒的回應也很含蓄:「來啦!真香!」
對待負面情緒更是如此了。
「男兒有淚不輕彈」,女孩子哭泣也要背著人,不能讓別人看笑話。
我們從小就是被教育「哭不是好孩子」,我們也理所當然地講這樣的教育理念傳遞給下一代。
孩子們繼續被這樣的理念影響著,誰哭誰就不是好孩子,哭是可恥的表現。
因此當一個孩子因悲傷、憤怒、失望等情緒而哭泣的時候,其他孩子看到了不是上前安慰,父母沒有共情,而是都在嘲笑他是個「壞孩子」、「愛哭包」。
2、孩子的哭泣使得養育者的自戀破滅
「我家孩子從來不哭,可懂事了……」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當一位媽媽說出這樣的話時,其實是在滿足她的自戀,滿足她作為一個「好媽媽」的自戀。
但是當孩子哭泣的時候,媽媽的這種「我是一個好媽媽」的自戀就被打破了。
她會因孩子的哭泣找不到原因進而自責:我不是一個好媽媽。
這個體驗在幫忙帶孩子的老人身上更為明顯。
我媽在帶維尼的時候,總是會強調:維尼和我在一起時可好了,不哭不鬧的!她可懂事了!
我特別理解我媽的心情,她幫我帶娃,深感責任重大,於是她希望內心被認可「我是一個好姥姥,我為帶孩子這件事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當維尼在姥姥面前哭鬧的時候,我媽的崩潰程度是最大的。
她的內心語言是:我是一個沒用的老人了!孩子我都帶不好!我不是一個好姥姥。
所以當孩子哭的時候,媽媽或養育者的第一反應是厭惡、制止孩子哭泣,而這種厭惡投射給孩子的,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不被喜歡的,自己是討厭的。
恰恰相反,其實媽媽或養育者並不是厭惡孩子,而是厭惡她自己。
了解孩子的哭泣語言,不同情形的哭,表達了孩子不同的內心
嬰兒不會說話,只能用「哭」這種簡單的方式來尋求家長的關注。
需求越多,他們哭泣的次數就會越多,給家長造成了一種「孩子愛哭」的假象。
12個月的蛋寶是高需求的寶寶,更需要媽媽的懷抱和關注。
可是,他不還會說話,只會哭。
媽媽以為他餓了,連忙去喂奶,但蛋寶並不是因為餓,他繼續哭鬧。
媽媽慌了:出了什麼問題?
她又無法讀懂蛋寶的「嬰語」。只得不停地說:求求你了,別再哭了!
高需求的蛋寶,他愛哭,僅僅是想表達「媽媽多抱抱我」、「在媽媽懷裡我才安心……」
又如下邊這個例子:
2歲半的童童因為不能扣上衣服的扣子而著急地哭起來。可是媽媽並不能理解為什麼她會哭。
媽媽問:不許哭,你怎麼了啊?扣不上就說話嘛,哭啥啊?愛哭不是好孩子。
童童依舊繼續哭泣。
媽媽見哄不好,說:你再哭我就不喜歡你了。
童童聽到這句話,哭得更大聲。
童童的語言表達能力還達不到能夠完整表達的程度,簡單粗暴的方式只有哭。
雖然有的孩子2歲半可以背詩可以講故事,但是並不代表他們的語言邏輯能力強到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
父母會強調「好好說話」,但這是個較難的命題,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引導孩子說出「我很著急」、「我害怕了」或「我很難過」。
責怪孩子哭,跟責怪一個剛出生的孩子不會走路一樣無厘頭。
再如以下兩個例子:
3歲的小丘因白天見不到媽媽而哭。
小丘的奶奶帶他出門,他在路上邊走邊哭,引來旁人側目。
奶奶怎麼哄都哄不好覺得很沒面子,說:不許哭了,你再哭我就把你送幼兒園去!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奶奶總拿「幼兒園」恐嚇小丘,聽到這句話,小丘哭聲明顯小了很多。
去幼兒園的路上,琳琳的餅乾掉到了地上。
琳琳連忙撿起來想放到嘴裡。爸爸看到連忙阻止琳琳:不能吃,髒了!
琳琳很傷心地哭起來。
爸爸不知所措,著急地說:掉地上了還能吃嗎?怎麼不知道乾淨埋汰呢?
琳琳哭得更起勁。爸爸慌了,上幼兒園上班都要遲到了。
為了儘早讓哭戲收場,爸爸斥責:不許哭,憋回去!再哭以後都不給你買了啊!不聽話的孩子!
想媽媽的小丘,和餅乾掉地上的琳琳,因為焦慮、著急、傷心,情緒需要一個釋放的出口。
在解決這樣的問題時,爸爸媽媽可以用:
——「幫助孩子共情」:我很理解你此刻的心情
——「說出情緒」:你哭是因為傷心\\難過\\焦慮\\憤怒\\恐懼 對吧?媽媽理解這種感受!需要媽媽抱一下嗎?把情緒發泄出來吧!
——與孩子一同想辦法解決問題。餅乾掉地上了,髒了,不能再吃了,怎麼辦呢?寶寶想一想,小螞蟻也喜歡吃,可以不可以就此給小螞蟻呢?小螞蟻會很感謝寶寶的!
孩子不僅可以明白自己的哭是因為什麼,還能從父母的解決方式上獲得安全感和積極處理問題的態度。
還有一種哭泣語言,是需要區分對待的,這就是要挾性質的哭泣。
比如,孩子在商場要買一個玩具,而父母覺得這個玩具沒必要買,不再今天的購物單之列或其他原因,不想給孩子買這個玩具。
孩子就此大哭大鬧,甚至滿地打滾。
這種哭鬧,就是給父母看的。
媽媽可以適當採取冷處理的方式:
你哭你的,我平靜地看著。反正你也是哭給我看的,那我就平靜地看著好了!
體力允許,立刻拖回家,帶離現場(這招我親身試過,花了很大力氣,但是效果顯著)。
哭是個體力活,孩子總有哭累的時候,哭夠了,冷靜了,情緒發泄了,給孩子擦擦臉,冷靜地和孩子談:為什麼不給買,是否事前約定了要買,什麼時候可以買……
曾經看到一個視頻,雖然有些搞笑,但是教育方式還是蠻可取的:
一個孩子在家裡大哭大腦滿地打滾。奶奶正在掃地,
奶奶說:起來,我先掃掃這掃完了你再嚎。
孩子收放自如,立刻起來了。
等奶奶掃完了,說:掃完了,嚎吧!
孩子趴回地上繼續哭。
允許孩子哭,但父母長輩有我們自己的原則。孩子你可以發泄情緒,但有些事不行就堅決不能妥協!
不讓孩子哭是剝奪成長的機會
嬰兒處在「全能自戀」的時期,他會認為自己是宇宙萬物的核心,嬰兒會通過哭來控制媽媽,媽媽的及時回應使得嬰兒獲得安全感,感知自己是好的,是健康的,這個世界也是好的,是健康的。
但是隨著孩子認知能力提高、活動範圍擴大,他們不可能永遠處在全能自戀的狀態中。
如果一個人不想變成「巨嬰」,而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那麼必定叫接受現實生活將「全能自戀」的打破。
隨著成長,當嬰兒在哭泣時發現,媽媽並沒有予以及時的回應,他也就逐漸認知了自己並非宇宙的核心,自己和這個世界並不是渾然一體,而是分離的,逐漸鍛鍊了強健的內心,抗挫力。
哭泣是面對挫折的開始,孩子開始認知並且接受自己是能力有限的過程,同時也是哀悼自己失去全能感的過程。
我們常常能感受到,有些人從來不哭,表現得分外堅強,但是堅強的外殼下卻是非常脆弱的內心,這種脆弱夾雜這敏感,使得這樣的人活得很壓抑。
而往往善於發泄情緒,會哭泣的人,卻能夠在哭泣之後充滿活力地去面對新的生活,抗打擊能力也更強。
父母如果不讓孩子哭,相當於壓抑孩子的情緒,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接納孩子的哭泣,做孩子堅強的後盾
愛孩子是無條件的,孩子的任何情緒都需要被父母感知和接納。
只有接納了孩子的情緒,他才能在你面前表達最真實的一面。
不過,也要告訴孩子,在什麼場合不能哭,例如被別人欺負的時候,堅決以堅強的態度面對遭受的欺辱,而不是坐在地上認人欺負無助地掉眼淚。
眼淚在父母面前流,父母做孩子最堅實的後盾,這樣的孩子,安全感滿滿,抗壓力滿滿,內心也必定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