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州志》卷之二:失傳的清代連平風俗

2020-05-13   照牛排

原標題:《連平州志》卷之二:失傳的清代連平風俗

古代的連平人都過哪些節日?有哪些風俗習慣已經失傳?又有哪些清代民俗保留至今?這些問題在清代雍正年間的《連平州志》里都有答案。歡迎關注照牛排的微信公眾號(iZhaoNiuPai)——

嘗讀毛詩十五國風土人情,正淫奢儉備載臚列,王者蓋以觀民設教示儉示禮約之而歸於中也。連平萬山之區,四境風氣異宜,剛柔殊趨,所以整齊陶淑之者固司牧之責也。幸逢聖仁在上,四海屢豐咸享盈寧之福,猶軫念遐方僻壤,風俗未盡醇美,敕行天下州縣各鄉立約所,宣講《聖諭寶訓》於以覺悟黎庶,務使農夫農婦躬習禮讓,樵童牧豎心知孝友,嶺末下吏欽承聖天子德意,惟有道揚鼓舞,目睹斯民遵道遵路,偕XX太和之世而慶萬年之樂利也,志風俗(查遞年街市囂雜惡少X童,動輒蜂屯膻集,無故凌侮老成,欺辱良善,每乘人家有事,團毆叢錐,肆充圖利,現行嚴禁,亟慮滋蔓為風俗隱尤也)。

牟志曰,崇山四圍,嵐瘴甚厲,飈風時作,號怒經旬,春夏苦濕,秋冬多寒,與粵省迥異。每朝暮霧氣X晦,惟巳、午、未三時暄朗。民尚朴願,喪用浮屠信巫,現遇病勤於禱神,慣於灼艾,不服藥餌(今用方藥),有小忿輒飲毒相加,篳路初開,俾漸摩於禮教,庶可觀風化之成也(每冬見雪,有時嚴寒冰數寸,仲春始暖,仲秋已涼,諺云:「未食端陽粽,綿被不敢送。桂冷發天香,棉胎近人床」)。

講約奏議條式

雍正七年(1729年)閏七月十三日內閣抄出,大學士公馬X等條奏內開。該臣等議得鄉約之設,上以廣朝廷之教化,下以厚閭閻之風俗,其規條節目期切近易行,經久可法。仰惟皇上睿謨廣運,德教宏敷,薄海內外罔勿從風。今直省各州縣皆於城中設立鄉約,每月朔望齊集耆老里長宣講《聖諭十六條》,但疆宇遼闊,人民眾多,至各鄉村尚未設有講約之所,恐聽聞不廣未能遍示訓行之意。

雍正2年《聖諭廣訓》

應合各州縣於大鄉大村人居稠密之處俱設立講約之所,於舉貢生員揀選老成有學行者一人以為約正,再選樸實謹守三四人以為值月。每月朔望日齊集鄉之耆老里長及讀書之人宣講《聖諭廣訓》,闡明大義,詳示開導,務使鄉曲愚民咸生孝友敦睦之思,共知尊卑長幼之節,鼓舞向善以臻一道同風之盛。

其設立約正、值月及置籍等條,仿佛朱子增損呂大臨鄉約舊規,其拜跪威儀之數略為酌量減省,俾愚氓明白,簡易便於遵循,實於化民成俗之道甚有裨益。其約正、值月應量給廩餼銀兩為衣食之資,俾其專心化導之事,約正每名每年給銀六兩,值月每名每年給銀三兩六錢。各州縣設立鄉約之後,將約正、值月名數造冊申詳布政司,布政司核實於該年地丁銀內按數給發,該州縣按名給發,倘有官吏從中侵克者,察出題參。

至朱子鄉約四條,《聖諭廣訓》已全包括,無庸再為宣讀,臣等將酌議讀約禮儀,並勸懲之法另單呈覽伏候。

條式

凡州縣城內及各大鄉大村,各擇一寬閒潔凈之處,設為講約之所。約正值月置二籍,德業可勸者為一籍,過失可規者為一籍,值月掌之,月終則以告於約正而授於其次。每月朔日值月約同鄉之人夙興各食於家,先後集於講約之所,俟約正及耆老里長皆相對三揖。眾以齒左右立設几案於庭中,值月向案北面立,先讀《聖諭廣訓》,皆抗聲宣誦,使人鵠立悚聽,然後約正推說其義,剴切叮嚀,使人警悟通曉,未達者仍許其質問。

講畢,於此鄉內有善者眾推之,有過者值月糾之,約正詢其實狀,眾無異詞,乃命值月分別書之,值月遂讀記善籍一遍,其記過籍呈約正及耆老里長默視一遍,皆付值月收之,事畢眾揖而退。歲終則考校其善惡彚冊報於縣官,縣官設為勸懲之法,有能改過者一體獎勵,使之鼓舞不倦。至約正值月果能化導督率,使一鄉之中向善者多、犯法者少,行之三年,著有成效,該縣申報於府,由府而司道,司道核實轉申督撫,學臣擇學行最優者具題送部引,見其誠實無過者亦應諒加旌異以示鼓勵,其或不能董率怠惰廢弛者,該地方官申詳督撫,學臣即加黜罰,更選代換之人,如地方官有視鄉約為具文不實,力奉行者聽該督撫據實參處,恭候命下行文各直省督撫學臣一體奉行可也。

廣州花都區炭步鎮茶塘村洪聖古廟旁邊的鄉約,始建於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

計開

惠化圖約所二處:在城明倫堂、上坪墟;

長吉圖約所二處:百叟塘墟、龍津墟;

忠信圖約所二處:官陂墟,大湖約;

銀梅圖約所二處:陂頭墟,貴東墟。

嶺外遐陬舊俗荒陋,百年以來沐浴聖化,婚喪儀式稍有可觀。

連平禮儀習俗-婚嫁

婚禮仿六禮,遺意始而托媒致詞,持只雞雙環往求女庚俗,曰寫年庚,繼用牲酒餅菓通姻親名柬,曰回好,具金銀首飾彩幣羊豕,分定禮聘禮書兩柬,曰過禮,將娶備豕酒送于歸帖,曰報日子,及期紳士家間行親迎風先,城郭四鄉亦漸成習,無力乃以次從簡焉。

喪事沿習用浮屠設齊醮,在城開弔發紖客到蔬食,各鄉多宰牲宴客,識者漸率族姓改除(如惠化生員謝廷軒一也)。守喪至禪,服闋始㷊麻除靈袝主,猶知遵守合用。

鄉黨往來,喜有慶賀,哀有贈賻,無者以力助,猶見鄉井古誼。照牛排註:以下是清雍正年間連平州的各種節日,很重視祭祖先,不過有些風俗已經失傳了——

清雍正年間連平州的各種節日

正月元旦,祭祖先、拜神廟,彼此各到門揖賀;

初二日為團年節,各族姓攜壺榼,聚飲家祠;

初三日為送窮節,掃拉雜塵土,盛滿箕,加敝帚其上,委岐路,焚香驅之;

上元,喜簇花燈,作龍獅,各種戲舞,唱採茶歌;

清明踏青,上墓掛紙錢,門垂柳枝,食艾糕以除寒氣;

艾草及艾油果

午日午,祭祖先,作角黍(用箬葉和糯米做的粽子)相餉遺,門掛菖蒲,懸艾虎,飲雄黃酒。縫五色小袋,內盛雄黃雜諸香,系小兒臂,名為「長命袋」。午後采百草煎浴,雲「除百病」;

六月六日,曝衣以卻暑濕;

七月七日,曬書以絕蠹魚,至夜燃燈設瓜菓於庭,掛針線其上乞巧;

七月十五,各族姓合祭家祠,感霜露也;

連平上坪謝氏大宗祠

八月十五,作月餅相贈答,晚祭祖先,書館長幼醵錢為明月會。婦人以衣蒙竹箕,兩人手捧焚香禮拜,須臾神降拱揖,如生占禨祥,有中名曰「請月姑」。兒童堆瓦燒寶塔,紅光如畫。

九月九日,老少相攜於城北聚仙嶺,城南連峴亭,登高啖菊花糕,飲茱萸酒,放風箏為戲樂;

十一月冬至,祭祖先,感一陽始生也,五鼓取溪泉水作酒(曰冬酒),暑不變味;

除夕晚,祭祖先,家蒸大年糕,煎油酥菓,糖環結,彼此饋送。晚刻到門辭年夜守歲,燃燈不息,爆竹聲徹旦,以除舊迎新雲。

連平上坪糖環,哎呀,這是什麼造型啊,挺別致啊

山多田少,民昏於作勞。稻兩熟,十月獲畢接種油菜、大麥等類,來春甫刈,耕犁合起一歲,計三收。

無剩土峻岭高陂,亦鋤X片片若魚鱗,然即深山無人煙處猶燒X種藍,伐木種香蕈

山野多斷腸草,無知每因一朝之忿,采服居奇,此風不可不禁。

婦人勤紡織,紳士家機杼不斷,貧窮多上山,樵蘇負竿累累如列行陣。聞在昔老成曾有建議各鄉殷裕捐資市棉苧,按戶給作開坊,收布縷通易相資,暗移舊俗,亦維風之善策也。

注釋:毛詩【現在流傳的《詩經》,是由毛遂的後裔、西漢趙人毛亨、毛萇所傳,又稱毛詩。《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共40卷,分為風、雅、頌三部分,總計305篇。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占據詩經的多數部分,如十五國風。《詩經》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異宜【所宜各不相同】,殊趨【趨向不同】,陶淑【陶冶使之美好】,軫念【悲痛的思念】,迥【jiǒng,同「迥」】,巳、午、未【巳是9-11點,午是11-13點,未是13-15點】,未食端陽粽,綿被不敢送【端午前氣候還比較冷,沒到端午這一天,不能把棉襖送去當鋪典押】,床【同「床」】,饋【kuì,同「饋」】,朔望【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當月亮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陰暗的一面對著地球,這時叫朔,正是農曆每月的初一。當月亮繞行至地球的後面,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望,一般在農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聖諭十六條》【康熙九年(1670),康熙帝頒布上諭,對實行了18年的順治「聖諭六訓」進行升級,擴展為16條,即「聖諭十六條」,每條七字,面面俱到地從各方面對民眾進行行為和道德規範,循循善誘地告訴老百姓做人的道理和應遵守的規章制度,被不少族譜引用。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都要由地方官員和軍隊將領,向士紳、百姓與軍人進行大範圍宣講講解】。

《聖諭十六條》: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讎忿以重身命。

《聖諭廣訓》【或許是擔心老百姓看不懂、不理解「聖諭十六條」,雍正2年(1724),雍正帝親自出馬,對「聖諭十六條」中的每一條進行擴展註解,編成了《聖諭廣訓》一書並大量印刷發行,洋洋洒洒上萬字,首次為全國臣民在各種生活細節上制定了行為規範。雍正7年(1729),雍正帝下令對各地宣講執行不力的現象進行整頓,在全國建立健全的宣講網絡,省、府、州、縣、鄉、村,都要大力抓宣講,不留死角,讓每個人都要明白「萬歲爺的意思」。此外,還要求清朝士子凡求取科甲功名者,需熟讀該書,無論縣考、府考或科考,其中必有默寫《聖諭廣訓》之考試,非但不可有錯,亦不得誤寫或添改】。

連平歲時習俗-傳統節日

朱子【朱熹】,呂大臨【這裡可能弄錯了,呂大臨是宋代金石學家、考古學家,而《呂氏鄉約》由其兄呂大鈞編寫】,略【lüè, 同「略」】,俾【bǐ,使】,懲【chéng,同「懲」】,侵克【qīn kēi,亦作「侵克」,侵吞剋扣】,題參【亦作「題叅」,上本參奏,猶彈劾】,閒【xián,此處同「閒」】,剴切【kǎi,符合事實】,彚【huì,同「匯」、「匯」】,旌異【jīng yì,褒獎】,董率【統率】,墟【xū,同「圩」,中國湘、贛、閩、粵等地區稱集市】,仿【同「仿」】,只雙【只同「只」,雙同「雙」,】,寫年庚【把男女雙方的出生年、月、日、時各寫在上面,字數還必須是雙數,請算命先生「合婚」,推算雙方屬相和生辰八字是「相生」還是「相剋」,如不相剋,才可商議結親】,菓【guǒ,同「果」】,過禮【舊時民間迎親之前給女方送彩禮】,及期【到時候】,齊醮【設醮建立道場祈拜、求平安等事】,吊【diào,同「吊」】,紖【zhèn,牽引靈車的大繩子】,服闋【fú què,守喪期滿除服】,㷊【焚】,袝主【fù,以死者神位附祭於先祖】,贈賻【zèng fù,贈送財物以助治喪】,團【同「團」】,榼【kē,古代盛酒的器具】,餉遺【饋贈】,系【xì,同「系」】,曬【曬】,蠹【dù,蛀蝕器物的蟲子】,贈答【互相贈送(詩文等)】,醵錢【jù qián,湊錢】,竹箕【zhú jī,用竹編的簸箕】,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或指祭祀用的几案】,啖【dàn,吃或給人吃】,饋送【kuì,同「饋」】,刈【yì,割(草或穀類)】,蕈【xùn,生長在樹林裡或草地上的某些高等菌類植物,如香菇】,樵蘇【打柴砍草的人】,累【léi,同「累」,連續成串】,苧【zhù,同「苧」,苧麻】。

連平禮儀習俗-喪葬

參考資料:新華字典,百度百科;

《連平州志》,牟應受、韓師愈、盧廷俊、何深、顏希聖,明清;

《連平縣誌》,連平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13年

往期回顧(戳下方標題):

《連平州志》雍正八年(1730年)版下載

雍正《連平州志·序》:揭秘連平起源之迷

《重修連平州志》凡例: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的區別

《重修連平州志》舊志敘:牟爺是如何在連平白手起家的

《連平州志》卷之一:星野(星宿和分野)

《連平州志》卷之一:輿圖(290年前的連平地圖)

《連平州志》卷之一:連平八景圖(老八景)

連平新八景,哪個旅遊景點最好玩?

《連平州志》卷之一:建置12345

《連平州志》卷之二:疆域、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