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幾年前我在QQ上加了一個「謝氏復淵公後裔群」,群主必達是繼誠(惺宇)公第十五世孫,連平縣上坪鎮西坪村人,他在編寫一部記錄上坪歷史的《上坪鄉土錄》。我們在群里偶爾會探討上坪鎮的謝氏名人,也曾多次提到新鎮村上正老屋的繼誠公祠。這個祠堂從去年開始重修現已基本完工,我有個上正的老鐵新暢說正在徵集對聯。對聯我不會寫,趁這個機會和必達及修祠理事會成員崖叔探討了一下繼誠公,特作此文,供大家參考。
我記得馬未都老師常說「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我們不是那個朝代的人,只能從現存的文獻、墓碑、匾額、祠堂等實物資料並結合長輩的口述來考證和還原歷史人物。
2)族譜。根據1993年第七次修訂的《連平上坪謝氏族譜》記載,繼誠公(1566-1649年)是上坪開基始祖復淵公的十世孫,瑄祖的六世孫,具體世系源流為:【復淵-福珍-仲玄-俊茂-瑄-廷植-本遠-浩然-嘉蓁-繼誠】。
七修譜第846至847頁對繼誠公有詳細的記載,但由於93年修譜時是直接照抄舊譜的古文,從右往左豎讀,沒有標點符號,所以看起來不太方便,也容易誤解——
《連平上坪謝氏族譜》記載繼誠(惺宇)公
《連平上坪謝氏族譜》記載繼誠(惺宇)公
我試著斷句並簡單標註如下:
「嘉蓁長子繼誠,號惺宇,生嘉靖丙寅(即1566年)六月初四日。賦性醇謹,立綱陳紀,後嗣儀型,亢宗式禮,教子成名,膠庠濟美。推尊族長,森嚴禮法,創祠修譜,公事如己。兒孫滿前,琳琅偉器,年高德邵,八袞有奇,兩膺寶筵,受福無已。
「天啟乙丑(即1625年),和平縣令畢諱崇道旌以「潛德龍光」。庚辰(崇禎十三年即1640年),禮部郎中吳旌以「盛典致隆」寶欽,洋載卅志(應為詳載州志)。
「壽八十四歲,考終,闔族思念公德、建祠有功,請主入祠配享。歿葬中村苦竹障下大水坑面,大座人形巽向。配官日清女,生嘉靖丙寅八月二十,歿辛卯十二月二十九,葬擔柴坑烏石頭下,鳳形南向。
「繼娶邱子倫女,生戊寅(萬曆六年即1578年)十一月初二,歿葬坪山,虎形西向,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豎碑,後被他人廢占,經進(過?)究罰當事人制銀牌於一九八六年再重修。官出旄賓,邱出復啟、復培、復肖、復璧、復霖,次子復素抱與政弟為兒。」
注釋:諱【舊時稱死去的皇帝或尊長的名字,比如上坪謝氏開基祖的名是宣義,諱復淵】,族譜所記「和平縣令畢諱崇道」,應該是指一個叫畢崇道的和平縣令。根據《新豐縣誌(1998)》,崇禎十二年(1639年)時,離和平不遠的長寧(新豐)縣確有名為畢崇道的知縣,他可能在此前的1625年時當過和平縣令(彼時連平州尚未建立,上坪屬於和平縣惠化圖)。
長寧(新豐)縣明、清時期知縣任職情況表,畢崇道在列
但據乾隆二十八年《和平縣誌·知縣》記載,天啟五年(1625年)的和平知縣是劉漸。另據族譜記載,惺宇公的爺爺浩然公英年早逝,祖母卓氏從23歲守節至95歲終,因而被當時的和平縣尹劉漸表彰。劉漸從1625年開始任和平縣令,其前任「王宏」從天啟二年(1622年)開始任,下一任「尹應簡」從崇禎元年(1628)開始任,並未記載畢崇道,有點奇怪。
乾隆版《和平縣誌》記載,天啟五年(1625年)的和平知縣是劉漸,族譜為證
禮部郎中吳【一個姓吳的禮部郎中。根據百度百科,「明、清於禮部所屬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設郎中,為各司長官,分別冠以各司之名號」,是正五品官】。
簡而言之,和平縣令畢崇道、吳姓禮部郎中為旌獎繼誠公而送了兩塊牌匾:潛德龍光、盛典致隆,繼誠公本人沒有做官。
譜上沒有「乾隆寶欽」的字眼,如果說93年修譜時把「乾隆」錯抄成「致隆」,那前面的「庚辰」就應該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但也和「天敕命」匾及旗杆石的年代相差15年。如果是往上推算兩個庚辰年,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或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乾隆寶欽」就說不通。要麼本來就是「致隆」,最終還是要到連平博物館找四修、五修上坪謝氏族譜確認。
八袞有奇【按照牛排的理解,奇是奇數、單數,是說八十有三——《連平州志》上記載惺宇公「壽八十三歲卒」,族譜上記的是84歲(民間習慣說虛歲)】。
兩膺寶筵【膺指接受,筵即筵席,通俗來說就是吃飯喝酒。結合雍正八年版《連平州志》的記載,應該是指惺宇公曾兩次受到州官的邀請「與宴二次」】。
以我膚淺的經驗,明清古文里出現姓氏、高官時通常會留一兩個空格,出現帝王時會另開一列頂格寫,以示尊敬並避免後人混淆。1993年修譜時雖然謬誤甚多,但仍舊保留了舊譜的行文習慣,把諱「崇道」和姓「吳」另開一列頂格寫。此外,繼誠公的弟弟繼政公,也是個有故事的人,曾因組織鄉勇幫助明朝官兵圍剿連平土匪陳萬、事平後1633連平建州時他因「督造城池協助有功」,也被和平縣尹畢崇道表彰「勤輪國賊」(詳見族譜第848頁)。
繼誠公的弟弟繼政公,曾被和平縣尹畢崇道表彰
大家可以根據上述族譜圖片自行斷句,我相信理越辨越明。崖叔根據族譜和古漢語,認為「吳旌」是南粵慶典,並認為惺宇公做過和平縣令和禮部郎中——「我以為是,天啟和平縣令畢諱。畢諱是不過度宣揚,做人低調,也因明朝建始祖大祠是天啟乙丑年,族譜又提天啟乙丑和平縣令,如果沒有官又何談建祠,整個上坪姓謝都公認其有功呢?還立牌在大祠呢?這是所謂的配享」。
繼誠公祠里的生平實績釋文
3)州志。據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版《連平州志》記載:「謝繼誠,字惺宇,冠帶賓。賦性醇謹,分肩建州,有司獎譽,與宴二次。子復培有孝行,復璧一娶育八,男孫枝蕃衍,膠庠濟美,壽八十三歲卒。」凡是做過官、考過功名的,《連平州志》上都會記,但州志的「秩官」、「選舉」、「人物」部分都沒有惺宇公,只在州志第六卷的「鄉飲」里記載他是冠帶賓、分肩建州(為1633年連平建州出過力),說明惺宇公本人沒做過官。
雍正八年版《連平州志·鄉飲》記載繼誠(惺宇)公
4)墓碑。惺宇公的墓地位於上坪中村苦竹障下水坑面,由五大房後裔於同治十年(1871年)合力重修,其墓碑正中鐫刻:「貤封奉直大夫明鄉飲正賓十世祖謝公諱惺宇府君老大人之墓」。根據墓碑推測,由於惺宇公的某個子孫考取了功名(墓碑上記有很多「州庠」、「歲貢」、「國學「、「稟生「),惺宇公還在世時就跟著沾光,被朝廷加封為「奉直大夫」。
注釋:貤封【舊時官員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號呈請朝廷移授給直系親屬,比如官員的高、曾、祖、父(含同級的配偶)、妻——「清制,文武官員以自己所應得的爵位名號,呈請改授與親族尊長,稱為『貤封』;若其人已死,則稱為『貤贈』」】 www.ZhaoNiuPai.com/KaoGu
奉直大夫【明清時期的從五品文官的散官官階,是個虛銜。散官是按照官員的實職來授予的,幾品的實職就授予相應的幾品散官。比較常見的從五品文官有六部員外郎、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鴻臚寺少卿、各州知州】。
繼誠(惺宇)公墓的墓碑
5)匾額。據崖叔說,上正惺宇公祠里早年曾經掛著一塊乾隆十年的「天敕命」滿漢雙文匾額,一度因為掛的太高而躲過了大革文化命(村裡人的結婚錄像也沒拍到這塊匾),本屋的大部分年輕人都知道也都見過,他以前還認真研究過。可惜此匾在2015年時被盜了,現在重做了一塊跟以前一樣的匾,我看那字體也頗為符合乾隆的風格。
仿製的乾隆乙丑年(即乾隆十年,1745年)「天敕命」匾額
在一些非主流的古玩交易網站有很多「奉天敕命」的牌匾,都是帶「奉」字的,真假難辨。而在正規的雅昌和故宮數字文物庫都搜不到這種匾,不知道國內的博物館有沒有。我贊同必達的觀點,「奉天敕命」相對於「天敕命」意思更完整,但我覺得沒必要糾結是否有「奉」字,因為敕和敕是同義詞,可能是乾隆皇帝敕封繼誠公的某個後裔而頒的匾,有待進一步考證。
注釋:敕命【明清時皇帝封贈官員有誥命與敕命之分,一品至五品授誥命,稱誥封;六品至九品授敕命,稱敕封。誥命和敕命文書都是寫在當時非常貴重的絲織物上的。清代誥命、敕命由翰林院撰擬,經內閣大學士奏定之後,按品級填給。其文字採用滿漢合壁書寫,滿文行款從左至右,漢文行款從右至左,合於中幅而書年月日。年月各按奉旨、奉詔日期書寫。鈐蓋「制誥之寶」、「敕命之寶」】。
某古玩交易網站上的「奉天敕命」的牌匾
湖南郴州帶有滿漢文篆刻印信的「奉天敕命」牌匾
6)祠堂。繼誠(惺宇)公祠位於上坪新鎮村上正老屋,始建年代不詳,從「天敕命」和旗杆石上的文字推測至少已存在275年。大門有門礅花,崖叔所謂「三井四棟」,是說這個祠堂裡面有3個天井、四進(祠門、儀門、享堂、後堂)。祠堂前面立有兩塊旗杆石(還有一對不知所蹤),隱約可見「乾隆拾年吉立」字樣,文G時曾被村民用來鋪檐檻(門腳),現在重修繼誠公祠,旗杆石被找到並復立於祠前。
重修中的繼誠(惺宇)公祠,有3個天井
繼誠(惺宇)公祠前面的旗杆石
繼誠(惺宇)公祠前面的旗杆石,隱約可見「乾隆拾年吉立」字樣
旗杆石可基本確定是乾隆時期的文物,結合同年的「天敕命」牌匾,我認為都是乾隆皇帝為惺宇公的某個後裔立的。因為惺宇公早在1649年就已仙逝,離乾隆十年還隔著96年。
據說「進士旗杆石為平頂,寓意達到登峰造極水平;舉人旗杆石為單尖頂,寓意為拔尖;歲貢旗杆石多為筆架山頂,寓意將開始拔尖」,是否有這種講究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可以確定的是無論進士、舉人還是歲貢都可以立旗杆石。比如河源博物館就有兩塊,刻文「清乾隆壬申恩科舉人鄺永鍇立」和「清乾隆壬申恩科舉人鄺師益立」,是鄺氏有功名者告於先祖、傳於後世,立於曾做過京城大尹、太子太保、刑部尚書的鄺愈平墓前的。另據《河源市文化遺產普查彙編》記載,連平陂頭鎮三水村下樓屋也有幾塊嘉慶年間「恩拔監元謝惠巒」立的旗杆石。
據必達聽外地宗親說「有考取鄉進士或以上功名者(包括其後人),都會在祠堂門前廣場豎起旗杆石,並將考取功名者的名字刻在旗杆石上。「
舉人,別稱鄉進士。惺宇公第五世孫上榮公,在清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恩科鄉試中考取第七名副魁(副榜較接近於舉人,但又不能與舉人相提並論,古人有誇大的傳統),所以在其祖母墓碑上刻為「鄉進士」,在惺宇公墓碑上則加刻「副榜」(詳見族譜第1265頁)。惺宇公第四世孫皇寅公,在清雍正丙午(1726年)考取歲貢,曾任羅定州東安縣儒學訓導,兼理本學教諭事(詳見族譜第1326頁)。
7)後記。繼誠(惺宇)公本人沒做官,但做過上坪謝氏的族長,德高望眾、教子有方。因為年高德邵、建祠有功,原來在上坪謝氏大宗祠有配享。總之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他的後代有不少人考取了功名(比如上榮公、皇寅公),有些則很有孝行(比如其子復培公,後人在連平城建有孝公祠)。繼誠(惺宇)公功德無量,值得後輩學習和懷念(復淵公二十世孫:惠西謝添泉 敬撰)。
參考資料:新華字典,百度百科-敕命;
《連平上坪謝氏族譜》,1993年;
《連平州志·鄉飲》,牟應受、韓師愈、盧廷俊、何深、顏希聖,明清;
《和平縣誌·知縣》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清會典事例·卷一四三·吏部一二七·封贈·貤封匯辦》;
《河源市文化遺產普查彙編·連平縣卷》,陳建華,2013年9月
文章來源:http://zhaoniupai.com/kaogu/archives/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