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房價收入比,買這幾個城市也太划算了!

2020-04-01   大鬍子說房

近日,上海易居研究院發布了中國50城2019年度房價收入比。


本次報告房價收入比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說白了就是一個人不吃不喝,多少年能買到半套房。


你也可以理解為,一個普通家庭,多少年不吃不喝能買一整套房。


數據如下:


泡沫?


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說法認為,房價收入比在 3—6 倍為合理區間。超過6就被認為在泡沫區間。


縱觀中國50城,沒有哪座城市的房價收入比不在泡沫區間,如果我硬要說中國房子沒有泡沫,那是沒人信的。


但泡沫歸泡沫,不同國家有不同國家的發展模式,泡沫背後的風險不能一概而論。按照國際說法,香港、新加坡、雪梨、墨爾本等等地方全是泡沫,是不是他們都隨時要崩盤?


非也,人口往發達地區高度聚集,高房價和高消費便是城市遷移者的生活成本。想要一下子就有高收入的工作,高質量的教育,高完善的配套,不付出點代價怎麼行?要不每個人想住大城市就住大城市,那這世界豈不亂套了。


中國的高房價收入比有其背後的支撐,比如這三個方面:住房貨幣化改革、人口戶籍化自由流動和高校擴招。這三個方面分別對應預售制,學區房和畢業生源源流入,只要這些現象一直在,中國的高房價就也會一直在。


那麼,那些中國欠發達地區的房子還保持著高房價收入比,就有點不合適了。在沒有人口持續流入的情況下,以後或呈陰跌態勢。


根據易居發布的分等級城市房價收入比情況,2019三四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竟然超過了強二線和弱二線,你說危不危險?



說回泡沫,我們完全可以像日本一樣主動刺破泡沫,但那樣帶來的後果是災難性的。


房價一旦跌的稍微有點明顯,市場就會陷入恐慌,拋售潮就會隨之來臨,跌就會變為暴跌。


暴跌之下,


土地財政運轉會有危機。中國是個非常依賴土地財政的國家,土地收入經常占到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如果地價跌了,財政收入下降,公共教育職員、公共醫療職員、地方公務員等體制內人員的工資誰給開?



開發商及其上下游60個行業的生存會有危機。萬科剛發的年報,凈利潤率是14.99%。如果房價跌個兩三成,房地產業務收入占總營業收入99%的萬科,收入至少也要下降個兩三成,成本短期內不變的情況下,基本是入不敷出,分分鐘資金鍊斷裂。




銀行業運營同樣會有危機。房貸是銀行個人貸款業務的大頭,如果首付跌超三成,人民出現棄貸現象,銀行壞帳就會大幅攀升,整個個人貸款業務就隨之萎縮,最後牽連到國家整個金融系統出現崩潰。



國家經濟整體發展會有危機。經濟學上有個直接財富效應,就是你突然發現「臥槽我的房子升值了」,就會增加消費意願去買買買。反之亦然,中國房產資產占家庭資產的77%,如果房子不斷貶值,人們認為自己的財富在縮水,就會預防性儲蓄,由此而來,投資、消費的動機都會降低,企業生產也會減少,經濟就可能面對衰退。


所以,我們現在只敢把房價維持在鳥籠行情,不會暴跌,也不能暴漲,只敢穩。


至於經濟危機之下的房價泡沫風險,請大家放心,我們會用一攬子巧妙的貨幣政策讓現金不知不覺中貶值,房價泡沫被通脹稀釋,名義收入被提高,房價收入比也自然降低了。


比如,2019年的50城房價收入比是13.3,相較於2018年是下降的,但2019年整年我們的平均新建商品房價格卻是沒有下降的,這就是貨幣貶值,名義收入提高,房價不變,但房價收入比減少,泡沫降低。



綜上所述,即便中國房價收入比遠超國際,存在泡沫;我們也不必太過擔心,因為核心城市的資產價格總是由全國最富的那波人決定,和平均收入關係不大,而且有形之手的有力調控,也堅決不允許房價硬著陸。



既然穩字當頭,那性價比就是資產的重要參考指標了,而房價收入比,就是城市房產的性價比。


GDP越高的城市,其基礎配套、生活設施和醫療教育就越完善,如果房價收入比還很低,那就是非常划算的一件事了。


反之,如果GDP沒那麼強勢,房價收入比還很高的城市,買了以後不僅心理會有不值得的落差,而且未來該城市的房價還有下跌風險(雖說國家不讓房產全面下跌,但局部的擠泡沫壯士斷腕,還是可以的)。


我們來回顧一下十年前2009的房價收入比。


數據來源:經濟研究


可以明顯看到,有那麼幾個城市,實在是太突出了。


杭州,2009年GDP排全國第八,房價收入比卻高居全國第二。


福州,2009年GDP排全國第三十二,房價收入比卻位列全國第六。


蘭州,2009年GDP排全國第一百零一,房價收入比卻處在全國第七。


這些虛高的房價收入比都是不正常的。後來發生的事情想必許多人也知道:




當然,那段時間許多城市的房價都出現了下跌,但杭州、福州和蘭州,是最慘的幾個城市之三。


再來看看今天的房價收入比,有幾個城市的數據明顯高於其基本面。


比如三亞的27.6、廈門的22.8、福州的19.9,還有石家莊的16.0。


儘管三亞和廈門風景優美得天獨厚,但一個普通的務工人才需要不吃不喝20多年才買得起房子,又有幾位賢士願意來呢?


最後這些城市只會是一堆投資需求下的鋼筋水泥,有價無市。


還有日照的10.5,莆田的11.7,蕪湖的12.2和揚州的12.2。


這些三四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已然高過像武漢、西安一樣的強二線,未來沒有人口流入的情況下,其價格靠什麼支撐呢?


疫情之下,不少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就已經開始下跌。


河南駐馬店、廣西欽州、江西撫州、河南鶴壁、陝西寶雞等三四線都圍繞著「樓市鬆綁」展開穩樓市政策,然而還是效果甚微,撬不動市場情緒。



但我們也可以發現,不少二線城市堪稱寶藏。城市實力非常強,但房價收入比卻控制得非常合適。


首當其衝的肯定是長沙市,6.4的房價收入比羨煞旁人,比十年前中國大部分城市的房價收入比還要低。


長沙2019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11元,比上年增長8.7%。而2020年一月房價同比去年僅上漲4.6%,典型的收入跑贏房價,可見其未來對人才的吸引力,是相當可觀的。


然後是青島的9.7,成都的10.0,無錫的10.1和重慶的10.1。


這些地方生活配套完善,交通設施也非常齊全,普通人的生活質量和一線城市相比絲毫不差。且不論以後上漲多少,至少下跌的空間是沒多少了。


再就是我們有所忽略的環一線城市。許多人拿著一線城市的收入,住著環一線城市的房產,如果這樣比較的話房價收入比可以達到一個相當低的水平,但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上班幸苦或五加二的生活。前者不大推薦,但後者的現實性,還是非常大的。


比如環京的燕郊,環滬的花橋和太倉,環深的惠陽。與城市CBD通勤距離在50公里以內,房價在1萬5左右,就比較划算。


2017年燕郊房價一度衝上2萬5,顯然房價收入比就遠超眾二線了,那便是實打實的泡沫。



關於房價收入比,對於剛需來說,那些在10左右甚至更低的強二線城市,比如長沙,買到就是賺到,根本不必猶豫,哪怕後期開發商在限價之下可能會有所降標,你們相對於其他城市也是血賺的。


對於投資來說,如果有足夠的資金和渠道,可以輕倉一部分資產在這些房價收入比低的城市,長期來看價格窪地遲早會被資金填平,尤其區域購買力強勁的環一線城市,但也不排除這些地方一直被政策打壓,房價持續保持溫和的可能。畢竟你得承認,這麼做,有賭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