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桌子的生活觀
1
一周前,重慶沙坪壩一男子從30樓的一處高層跳樓自殺,砸死了兩名過路女生。
其中一個女孩叫小雨,是家裡的獨女,即將要參加明年的高考。
那天她正結束了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考試,走到大廈底下的時候,被迎面墜下的男子砸死。
小雨喜歡藝術,以後想做主持人,她的夢想是考上中國傳媒大學,但是又聽說武漢大學的櫻花特別漂亮,又想報武漢大學試試。
在抖音上,小雨曬出了自己考試的證件照,梳著中分,五官精緻,還非常俏皮地喊話:我準備好了,我準備好了......
她還特別喜歡畫卡通畫,給自己和同學都畫了,還製作了多張卡券,有早睡券、消氣券等,還標註了有效期。
看得出來,她是一個活潑可愛、熱愛生活的女孩。
如果沒有發生意外,她應該順利地考上大學,參加工作,結婚生子,然後孝順家裡的老人。
然而她沒有,她的生命終止了在那一天的晚上。
小雨的家庭並不富裕,她能夠學習播音主持,支付昂貴的學費,靠的是父母兩個人在工廠編織藤椅供她讀書,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錢,全都拿去給女兒交了學費。
藤椅編織難度大,又十分費手指,長期的高強度勞動下,小雨父親的手指都變了形。
但只要想到乖巧努力的女兒,他就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們想儘自己所能給孩子一個最光明的未來,所以哪怕生活艱辛,仍然在咬牙堅持。
而他的女兒小雨,也聰敏乖巧,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一直在努力練功,憧憬著未來能做一名少兒節目主持人,或者做培訓班的老師。
為了夢想和家人,她付出了無數努力,練功練得腿上青一塊紫一塊,卻仍然樂觀向上。
但就在她離夢想只差一步的時候,自殺者的那縱身一躍,砸斷了她所有的期待,也砸斷了父母所有的希望。
有人說人生中最痛的事情莫過於中年喪子,她的父母聽聞這個噩耗之後,該有多麼悲痛欲絕,又該如何接受女兒的死亡?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生的奮鬥和努力,全部投到了唯一的女兒身上,女兒就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可是這根支柱忽然之間倒了,他們要怎麼從悲痛中走出來,又要怎麼找到繼續活下去的信念?
然而小雨的父親是一個內心很強大的人,前幾天去小雨遇難事發地悼念的時候,他買了三束鮮花。
其中一束給女兒,一束給和女兒一起遇難的女孩,最後一束給砸死自己女兒的那個自殺者。
有人不解,這是在悼念殺死自己女兒的那個人麼?
難道就輕易原諒了?
女孩父親說:「就算他賠我一百萬、兩百萬,我的女兒能回來嗎?我願意放下,未來的路還很長。」
這不是原諒,而是放下。
這位父親如果不放下又能怎樣呢?難道衝到死者的家中,用同樣殘暴的方式去對待他的孩子?不顧一切地去發泄仇恨?
但即使這樣,他的女兒還是回不來了,然而他的背後還有老人還有妻子,這樣反而只會把他們拖入更痛苦的深淵,被悲痛反覆灼傷,一輩子都走不出來,一輩都停在那個悲傷裡面。
所以,與其這樣,與其在痛苦中掙扎,這位父親更願意放下這一切,不再去怨恨那個自殺的人,去過好自己的生活。
因為即便女兒在世,她最大的心愿也是自己能夠過好。
逝者已矣,但活著的人要在悲傷中繼續前行。
那句原諒的意思是,算了,我放過你,也放過我自己。
2
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
這是我常常在想的問題。
在中國人眼中,死亡是一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避免談論死亡,仔細看中國人從古至今對死亡的稱呼就可以知道,我們連對「死」這個字,都諱莫如深。
然而死亡是每個人遲早要面對的事情,它是不可控的,我們所有人終有一天都會經歷死亡,明天和意外,誰也不知道哪一個會更先來。
只有面對它,接受它,真正去理解死亡之後,我們才能更加明白生命的意義。
看到過這樣一節特殊的課:
幼兒園裡集體養育的一隻兔子死去了,老師組織孩子們給兔子開「追悼會」。
追悼會上,有些孩子表現得十分傷心,哭得不能自已,也有孩子覺得事不關己,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看這場活動。
老師隨後組織孩子們為兔子製作了一本相冊,裡面都是他們平時和兔子一起拍過的照片。
然後老師翻著照片,告訴孩子們:「兔子的離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你們曾經好好照料過這隻兔子,而它也給你們帶來過許多歡樂。因此對於它的離開,你們應該對它的存在心存感激,並肯定它存在過的意義。」
老師說完之後,孩子們仿佛都明白了什麼似的,漸漸把平靜地目光投向了那隻已經沉睡的兔子。
用正確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死亡的意義,遠比一味逃避要好得多。
我們的孩子,在被帶去參加葬禮的時候,往往會被教育什麼也不要問,不要說,要露出悲傷的神情,以示尊重。
即使孩子好奇問起,大人也只會說「他們去了天上」,要是再多問一兩句,大人就會告訴你小孩子不要問這麼多。在死亡這件事上,我們都默契地選擇了對孩子閉口不言。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在我們的教育中,從來沒有說過要如何正確看待「死亡」這件事。
我曾經經歷過狗狗的離世,狗狗的生命一般只有10——15年,當時我的狗狗離開的時候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不敢再養寵物,因為我害怕分別。
直到後來我看到一個小故事被治癒了:
一隻十多歲的老狗遭受病痛的折磨,家人決定為它實行安樂死,並讓它一直伴隨成長的七歲孩子在一旁觀看了全過程。
當這隻狗安詳閉上眼睛後,全家人聚在一起感嘆狗的壽命太短,紛紛掉下眼淚。
而一直安靜不語的孩子突然說:「我知道狗的壽命為什麼比人短,我們人出生後要先去學會怎樣去愛,或許要花上幾十年甚至一輩子,而狗天生就知道,所以上帝為它們省去了這些時間。」
說得多好啊,生命是由愛來定義和解釋的,狗狗雖然生命短暫,但是它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學會了愛別人,付出愛,所以離開的時候也不會後悔。
而我們人何嘗不是如此呢?
生命雖然短暫,但如果我們在短暫的生命里學會了愛,努力過,盡力了,即使死亡來臨的時候,也會無怨無悔。
是愛讓生命有了意義,是愛讓死亡有了方向。
所以,緣分盡了,付出過了,那就放手吧。
就像小雨父親一樣,他曾經辛苦打工供女兒上學,盡最大的努力去成就女兒的夢想,但是那一場父女情分只能到這裡了,那也沒有辦法,只能揮手告別,然後學會放下。
人生就像一場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會經停很多站,有人上有人下,即使內心極其不舍,但也要學會好好說再見。
3
加拿大的一對夫妻,在相愛73年後,決定一起赴死。
他們在決定好死亡的日期後,甚至開始一起策划起了自己的葬禮。
在去醫院檢查身體的時候,丈夫還樂觀地躺在了地上,當妻子問他在做什麼的時候,他樂呵呵地回答說:「我在預習」。
臨走前的一個星期,兩位老人還在自己的家裡舉辦了一次告別晚餐,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從各地趕來陪著他們。
而餐桌上,沒有人把這當成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就好像平時的家庭聚餐一般說笑著。
正式實施安樂死的那天,兩位老人吃完了最後一頓晚餐,坦然而又平靜地躺在了床上,由醫生為他們注射了安樂死的藥劑。
他們最終在全家人的目送下,安然地離開了世界。
愛了73年,沒有任何遺憾,終於學會對這個世界說再見了。
加拿大那兩位老人離開的照片我反覆看了很多次,每看一次,就想要落淚一次。
我並不是為他們的離開感到悲傷,而是在從他們的死亡里感知到了一種強大的力量。
死亡原來是可以這樣平靜而又美好的。
我有個特別要好的朋友,但就在今年,我參加了她父親的葬禮。
她的父親是突然去世的,在接到了親戚說她父親昏迷的電話的那一刻,她整個人都懵掉了。
越親的人離開,留下的洞越大,我們拚命掙扎,想補回來,卻無能為力。
她用了很長一段的時間才慢慢從悲痛中緩過神來,她告訴我說,她非常感激父親帶給她那寶貴的二十幾年的回憶,即使她現在仍然感到悲痛,但是她會努力活著,會去儘自己的責任,贍養老的,養育小的,就像父親當初做的那樣。
因為她是父親帶大的,父親用一生教會了她,人活著,不只是為自己。
世間最深沉的愛莫過於你離開之後,我活成了你的樣子。
後來她給我發過一小段史鐵生在母親死後寫的話:
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會多一顆星星。人死了,就變成了一顆星。
幹嘛變成星星呀?
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兒。
她說,有天她在走夜路回家的時候,頭上一直有顆星星忽閃忽閃,像極了父親和她說笑時的眼睛。
而她也終於開始慢慢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
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是一隻含淚的燭光…...
你聽過「雖死猶生」嗎?
海德格爾說過,死亡只能結束一個人的生命,卻不能結束兩個人的關係,感情還在,思念還在。
就算我們再也見不到,也不代表生命中就沒有了彼此的位置。
就像高以翔離世之後,高爸爸在晚輩們的陪同下,拿起了吉他,彈起他生前最喜歡的歌曲,懷念天堂里的高以翔。
就像馬航失事之後,親人在手臂上畫了一個小飛機,飛機行駛的方向,是自己的心房。
就像史鐵生在母親去世之後,在母親生前經常呆的那一片牆上寫下:寂靜的牆與寂靜的我之間,野花膨脹著花蕾,不盡的路途在不盡的牆間延展......
只有用力地愛過,才能好好地去告別。
如果有人問你死亡到底是什麼,請這樣告訴他:
身體消失,但愛沒有離開。
記住你所愛的人,然後好好活著,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安慰。
作者簡介: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塊腹肌的兼職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職員。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觀 ,個人微信公眾號: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