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新片《一秒鐘》,退出坎城影展後,「技術原因」也被玩壞了

2019-09-05     小豆豆說電影

其實,年初的時候,除了一枝獨秀的《流浪地球》之外,還有這備受矚目的張譯主演的張藝謀導演新作《一秒鐘》,入圍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這裡科普一下,柏林電影節有著不同主題的單元,每個主題的單元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和選片的標準。



比如:論壇單元,是選舉一些不服輸,具有冒險精神的影片,而全景單元,則是回涉及可能會有敏感性的話題的電影,當然也會放映滄海遺珠的優秀電影。而主競賽單元,就是從所有參選的電影中跳出最好的電影名單,拿到這個單元上放。

所有你完全可以理解為,《一秒鐘》完全是可以奔著最後的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影帝)去的。



張藝謀早年間,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先後告捷,《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捧下了威尼斯金獅獎,而《紅高粱》也捧下了銀獅獎。隨後的《活著》斬獲一座坎城評委會大獎,《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斬獲一座坎城技術大獎,《大紅燈籠高高掛》威尼斯評委會大獎,《我的父親母親》柏林銀熊獎。

除了這歐洲三大電影節的獎項之外,這些影片還多次斬獲了多項國際的大獎,英國電影最高獎,義大利電影獎,奧斯卡提名。

說這些,不是想證明什麼,而是我們得承認,不管張藝謀他今天面臨怎麼樣的創作困境和潮流,但他的確用自己的作品奠基了中國電影在國際上舞台上的輝煌。



他為國際電影界打開了認識中國電影的窗口,在一定的程度上,他掃除了國際上對黃種人的偏見,我們說他是中國導演第一,這一點都不為過。

十年了,在國內飽受爭議的張藝謀,終於憑藉著《一秒鐘》又重新回到了歐洲的三大電影節,而張譯也在繼賈樟柯的《山河故人》之後,也終於再次獲得了競爭最後影帝的資格。

可就是這樣的一部好影片,卻柏林電影正式放映前,宣布了因為「技術原因」,無法在柏林電影節特映,放棄了本次競賽資格。



有人說,是因為《一秒鐘》涉及到了那段特殊的原因,這才取消了公映和展映的資格,也有人說是因為國師臨時是想加一段,而這個時候國家電影局來審核,這才是因「技術原因「,自己放棄了資格,而缺席柏林電影節。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技術原因」,反而在經歷了撤檔,退檔的暑假檔之後,被大眾玩壞了,成為所謂「敏感」的代名詞。

「技術原因」是一個通用的說辭,雖然沒有正確的官方解釋,但我們可以根據2015年版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廣播影視技術標準目錄發現,「技術原因「單純就是原因。



比如適應範圍有:「電影院星際發劃分,电影後期製作素材的交換,電影數位元組目版權保護技術體系框架……但是到了後來,恰巧備受矚目張藝謀成為了「話題」的開端,《一秒鐘》成為了特殊語境下的導火索,隨後「技術原因」就被大眾玩「壞「了。

說到這裡,我想提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在《八佰》宣布撤檔前,管虎導演曾經接受了台下記者的採訪,記者問他,對於目前的電影審查有什麼感受嗎?他回答說,審查不是越來越嚴格,而是越來越寬鬆,因為現在有了對話的平台。很多人把責任推到審核人的身上,實際上是電影人自己才能的問題。



管虎這話的沒什麼問題,因為你看看去年將校園霸凌的《悲傷逆流成河》成功就票房搞得不錯,口碑這個就得怪後面的製作團隊了。所以管虎當說出來「才能原因」的時候,大家都相信了,這個能不能過審核,確實和導演能力有關。

然後……然後就是《八佰》正式宣布撤除電影節,正式因「技術原因」暫別暑假檔了。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以後不要再說「技術原因」,畢竟「玩壞「後可能會被河蟹,我們以後就說導演個人能力好了。



借用婁燁先生的一段話來結尾,「要相信觀眾,不要害怕電影。在情非得已和銳意為之的情況下絕不可能拍出好的電影。好的電影只有在自由自然的情況下才能夠產生。」話點到即可,沒說的,說了的,相比大家也都清楚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WYTGCW0BJleJMoPM9zy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