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之九十五:曹操在兗州做了什麼,激怒了張邈

2019-10-21   大錘說史

最近,咱們的三國演義細節解密,一直在講述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涉及的東漢末年各地諸侯。我們已經講到了,曹操在占據兗州之後,迅速跟自己的生死之交張邈以及股肱之臣陳宮翻了臉,結果就是在征討徐州陶謙順風順水的時候,在張邈及陳宮的籌劃之下,呂布殺入曹操後方,兗州突然全境造反,把曹操陷入極其危險的地步。

大錘上一期已經介紹了後世對曹操與張邈這次翻臉事件的幕後分析。總體上來說,比較一致的觀點是認為,張邈與曹操同屬於諸侯,雙方都想著自己割據一方,而偏偏這倆人都在兗州境內,一個是兗州長官,一個是兗州治下第一大郡陳留的長官,因此矛盾不可調和,最終開戰

但是這種說法,解釋不了幾個關鍵問題,比如之前曹操最初在陳留起兵的時候,得到了陳留太守張邈的大力支持,如果按照諸侯爭霸的理論,那麼張邈是不應該如此賣力氣扶植曹操的;而之後曹操與陶謙第一輪徐州攻防戰的時候,曹操對張邈是非常信任的,信任到把家人託孤到張邈那裡去,如果按照雙方爭霸的理論,那麼張邈和曹操這時候離徹底翻臉成為生死仇敵只有不到一年的時間了,這種矛盾應該已經非常明晰了,曹操照理說不可能還如此信任張邈。

也就是說,在歷史上,也就是從公元193年秋到公元194年夏,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張邈迅速從曹操的強力支持者轉變成了要曹操命的人,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到底曹操做了什麼,如此激怒張邈呢?

為了解釋這其中的曲直,歷史學家們起初將目光集中到了當時的一個人身上,這就是名士邊讓。大錘上一期也提到了,因為邊讓既是名士又出身兗州本土豪強,跟張邈、陳宮等人屬於同一陣線,因為曹操殺邊讓全家,所以張邈、陳宮等人就惶恐了,覺得邊讓排名死刑第一,他們倆也是遲早的事情,橫豎不如先下手為強,跟曹操拼了。

名士邊讓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促使張邈、陳宮決裂曹操的因素,至少在後來袁紹與曹操翻臉決戰的時候,袁紹手下筆桿子陳琳寫檄[xí]文罵曹操,還專門提到了曹操殺邊讓這事作為曹操無道的罪證之一,陳琳是這麼說的:「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偉,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論不阿諂[chǎn];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nú]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

當時邊讓雖然是名氣很大的名士,但是也沒有大到說讓天下都為之仗義的程度,他只是跟孔融一波崛起的黨錮之禍之後的才俊,名氣威望甚至還比不過張邈自己,張邈可是黨錮之禍時崛起的名士、八廚之一。雖然邊讓被殺確實讓士大夫階層憤恨曹操,但是至少光是一個邊讓,分量還是有點兒不大夠,還不足以讓張邈、陳宮等人發狠跟曹操決一死戰

於是學者們又把目光聚焦到另外一個人身上,這就是與張邈一樣同為關東諸侯討董聯盟中的一員,河內太守王匡。王匡年輕時候也是大名士,至少跟邊讓是一個等級的,曾經也很受大將軍何進的信任。而且王匡出身於兗州泰山郡,不僅是本土豪強,實力還比較強,他曾經在何進與十常侍的爭鬥中,奉何進之命在泰山郡召集500壯士,武裝進京。

之前我們在介紹泰山諸將時提到過,泰山這個地方在當時是著名的出強兵的地方,王匡在當地不僅有勢力還有號召力。後來何進被殺,董卓進京,王匡去了河內郡當太守。後來跟張邈一起加入了討董聯盟。王匡後來被董卓軍擊敗,在河內站不住腳(這個時候也就是大錘之前所敘述的河內太守從王匡變成了呂布的好基友張楊),王匡又跑回老家泰山郡,又招募了數千人的武裝,並且這次王匡打算先跟自己的老朋友張邈聯合。

這對當時謀劃占領兗州的曹操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威脅,因為王匡這個人不僅自己出身兗州當地豪強,而且號召力還強,手裡還有一支精銳泰山兵,還駐屯在兗州境內。

這人是張邈的強援,但是曹操已經視之為大患,於是聯合王匡的仇人胡毋班家族,聯手把王匡給滅了。這個胡毋班,本來也是兗州豪族出身,他跟王匡都是泰山郡人,倆人不僅是老鄉而且是好朋友,胡毋班還是王匡的妹夫。只不過後來倆人政見不合,王匡起兵加入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的時候,胡毋班受董卓派遣去勸說王匡,王匡不買帳,而且為了表達與董卓勢不兩立的決心,跟自己妹夫翻臉,殺掉了胡毋班。因為這個事情,胡毋班家族覺得王匡做的很不地道,要報仇。胡毋班也是當時的大名士,與張邈並列八廚之一,在泰山當地有勢力。曹操充分利用了這個局面,聯合胡母班家族,趕在王匡與張邈聯盟實現之前,幹掉了王匡。

從這件事情來看,曹操對於控制兗州的決心是非常大的,而且圖謀非常長遠。而張邈那邊雖然跟曹操關係很融洽,但是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勾連兗州東部豪強王匡,顯然也不甘心把勢力只限制在兗州西部的陳留一地。可以說通過王匡這件事情,就能看出來,曹操與張邈雖然關係密切,但是其實這倆人之前都是有前科的,至少都想過獨霸兗州

而且,從時間上來看,王匡被曹操攻滅的時候,正是曹操在兗州獲得張邈大力支持的時候,雙方正是好基友的時候,曹操就已經開始背地裡下刀子,砍掉了張邈的左膀右臂。當然,曹操辦這事也顧及了張邈的顏面,始終用的是王匡仇人胡毋班的名義來搞事,打著的旗號是兗州豪強內部的內訌爭端,所以張邈雖然被斷掉一個強援,但是他也說不出什麼來。

因此,從王匡在前、邊讓在後的角度來看,張邈等人與曹操決裂,確實是有諸侯爭霸的利益考慮,只不過王匡可能埋下了雙方的芥蒂,而邊讓則直接導致了雙方的翻臉。

但是,曹操與張邈、陳宮的決裂,原因還不止於幾個人,雙方為什麼會在曹操志得意滿攻打徐州的時候翻臉?張邈、陳宮其實還有迫不得已的原因。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一期三國演義細節解密,大錘繼續為您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