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總是委屈自己,而對別人很好?

2019-11-14     心之初婚姻情感挽回

回顧你的成長曆程,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

總是在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努力;

害怕跟別人起衝突,盡力去討好別人

即便在親密關係里,哪怕對方已經侵犯自己的原則了,為了避免惹對方不開心你會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

在訪談對話中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總是很謙卑的聽從所謂的前輩,為了讓大家喜歡自己。

我們不自覺地模糊了個人的邊界,犧牲自己的利益,過度滿足別人的需求,自己留下滿身疲憊。

漸漸地,我們發現,自己成了一個「討好者」……

01.

什麼是 「討好者」 ?



我們經常在一些媒體上看到「討好型人格」這樣的名詞,但從心理學的診斷來講,沒有「討好型人格」這樣的診斷名稱。

我們通常所說的「討好型人格」是指某個人具有討好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多數是潛意識的。

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已經按照習慣的路徑完成了;就好像一個程序,一旦點擊開始,程序就會自動運行。

這樣的討好模式充斥著討好者的人生。

比如工作中討好領導、同事,家庭中討好親人,親密關係中討好愛人,哪怕是虛擬的社交網絡中也試著要去討好陌生人。

"

在討好他人的過程中,討好者會將注意力向外投注,緊密而小心的關注對方的需求並快速準確地滿足對方,從而被別人所喜歡接納。

這樣會導致自我存在感的虛弱,自我需求的壓抑或忽視,最終這些討好者會逐漸喪失自我。

討好者通常有這樣的特點:

01.

內心很敏感,對別人的感受和想法很快地洞察,這種敏銳和細膩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天賦。

02.

特別在意被人的評價和看法,敏感的背後是脆弱。

討好者不止對別人的需求很敏感,對別人如何評價自己也非常敏感,他們很害怕別人的否定、指責、不滿、抱怨。

如果別人不開心了,哪怕不是因自己而起,他們也很容易感到受傷和委屈。有時為了獲得別人的喜歡,委屈或壓抑自己的需求去滿足對方。

03.

害怕衝突,不敢拒絕和提要求。

一旦關係中出現矛盾衝突,他們寧願自我犧牲,也不會表達自己的訴求。

拒絕別人是很艱難的事,會覺得自己不該、不對。很多合理的要求不敢提出,總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不確定對方會不會願意給予。

04.

容易憤怒,在討好的過程中,討好者壓抑了很多自我,委屈積累久了,就容易憤怒。

在別人眼裡看到莫名的暴怒,在討好的行為里是很深的委屈和不甘,「我已經為你做得那麼多了,你怎麼可以這樣」。

但討好模式帶來的憤怒表達只會把關係推遠,反而不能一致地得到對方的關愛回應,反而會將自己帶入要更加討好才會被愛的惡性循環。

02.

為什麼我會變成一個討好者?



    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獲得過「無條件的愛」。

    兒時我們常聽父母說

    你這次考試考到100分,我就帶你去遊樂場

    你乖乖聽話,爸媽給你買玩具

    相反,如果我們某一件事沒有做好,常常會被父母責怪甚至打罵。

    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孩子會認為,任何事情都有條件,父母的愛也一樣。

    只有當他們滿足父母的需求、表現出父母期望的樣子時,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和讚賞,他們才能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是不會被拋棄的。

    依附別人獲得安全感,成了討好者不斷討好的原因,這也造成了他們人格的不獨立。

    "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

    父母的肯定和關愛是關乎生存的,

    他們會非常自然且迅速地

    放棄自我的需求和感受,

    來滿足父母的期待,

    討好父母獲得關注。



    「討好」作為一種生存技能被無意識地印刻在這些孩子心裡,成為一種關係中的模式,在其他的關係中仍然不斷地通過討好去滿足別人,獲得關注和認可。

    自我的需求不斷地被壓抑和放棄,最終迷失在討好別人的人生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

    只有我滿足別人的期待,

    我才會得到愛。



    "

    日本有一部電影叫《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非常深刻形象地演繹了討好模式的形成以及其在討好者一生中無形的影響。

    在電影中,當松子離開人世時,仍然覺得「生而為人,對不起」,最後沒有自我價值的過完「被嫌棄」的一生。

    松子有一個體弱多病的妹妹,爸爸因此更關愛妹妹,松子一直希望能夠獲得爸爸的關注。

    有一次無意中做了一個鬼臉,爸爸就笑了起來,從此以後,這就成了松子內心堅信的唯一能討好父親的方法。

    之後,松子在其他關係里甚至人生的重要時刻,都會不自覺地做鬼臉。

    可遺憾的是,這並不會討好到別人,只會把別人嚇走,甚至讓自己受傷。

    電影里的「做鬼臉」其實在隱喻這樣一種為了獲得關注而討好的模式,它不僅不會獲得認可和接納,反而讓自己更加的沒有生存意義,更沒有人真正愛自己。

    從生活和影視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討好者內心的孤單和恐懼。

    他們要靠討好別人來尋求被愛,不拒絕不反抗,完全放棄自我,只是因為內心非常恐懼。

    害怕自己因為不能讓別人滿意而被拋棄。如此戰戰兢兢地活著,的確在人間失格。

      自我價值感匱乏及內心的空虛。

      簡單地說,討好者需要別人來肯定自己,他們渴望別人的關注和讚賞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

      他們一般自我價值感比較低,或很難確定自我價值。只能通過別人的正面評價來形成自認為良好的自我概念。

      但是這樣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自我價值感匱乏

      |

      通過討好獲得認同的價值感

      |

      對討好來的價值感到空虛

      |

      再次討好來獲得更多認同

      03.

      如何停止討好?



      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改變「討好」?

      這是在改變之前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討好對自己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要改變這種模式?

      因為對於討好者來說,非常可能「改變」是為了新一輪的「討好」,如果只是更換了一段關係或者為了別人而改變,依然還在原來的討好模式中。

      所以,你要明白改變不為任何一個人任何一段關係,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需要而改變。

      1.

      其實,以「不拒絕別人」、「不表達自己」為手段,來維繫關係,也是一種「自戀」。

      你把自己當作全知全能的掌控者,試圖以一己之力,照顧到方方面面的心情,掌控整個局面的進展。

      佛,只要你做出了讓步,付出了努力,就可以讓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歌舞昇平。

      ——

      只要我犧牲自己,

      我就可以讓每個人都滿意。

      這是很難實現的。



      生活是不完美的,衝突處處都存在,並不存在幸福的童話故事。

      試圖以一己之力,維繫你的小系統的和諧運轉,這是不現實的。

      所以請先認清一點:衝突必然存在,你不是全能的掌控者。

      2.

      在你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之前,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你要相信,你有權這麼做。

      為什麼你認為,

      別人有權利來要求你,你卻沒有權利說不?

      為什麼,

      別人有權利讓你不舒服,

      你卻沒有權利讓別人不舒服?

      你有權利讓別人失望,有權利不對其他人的(絕大部分)問題負責。如果你過度強求自己去幫助別人,最終也有可能會辜負他們。

      不如適當地做出拒絕。如果有人覺得失望,那是他們要處理的情緒,不是你的責任。你無需對別人的情緒負責

      你和別人一樣,有權利得到自己的愛和善意。自己都對自己不公平,如何奢望別人好好對待你。

      3.

      下一步是行動,可以先從小事做起,試著拒絕,試著讓別人失望,看看結果會怎麼樣

      可以在說「不」之後,把事態後續的進展和自己的感受,都記錄下來。你會發現,你從前所擔憂的後果,事實上基本不會發生。

      別人的感情沒那麼容易被傷害,你們的關係,沒那麼輕易被破壞掉。

      而且,別人真的會失望麼?

      失望,是不是僅僅是你自己的想像呢?

      別人和你不一樣,不如你一般敏感多思。

      你所擔心的結果,與實際發生的可能性完全不成比例。即便事實如你所料,你也能承受那些消極結果。

      直面恐懼,用自己的行為,去驗證自己從前的預設是錯的。

      逐漸讓自己熟悉這樣的運作流程,逐漸拋卻那些災難化的想像,走出你為自己設置的邏輯圈套。

      跳出自己的舒適情感區,

      不再逃避內心的恐懼,不要認為自己會被輕易拋棄;

      不再逃避內心的痛苦,並不是人人都能接納我,人人都愛我。

      最後,無論你的成長環境如何,無論你是何種性格,都將蔣方舟的這段話贈與你:

      "

      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價值,在實現這個價值的過程中,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有可能顯得很笨拙。

      但是如果你放棄了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的話,其實是冒了非常大的風險:你吸引來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賞的人。

      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

      每個人都幻想一帆風順的感情,但感情總有各種溝溝坎坎。曾經被他溫柔呵護,捧在手心,寵成公主;如今他卻狠心離去,獨留你一人寂寞哀傷。

      如果你對挽回心愛的他一籌莫展,又不甘心錯過真愛,或者有任何情感或婚姻困惑,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心棲地情感,資深情感導師將會竭誠幫你走出情感危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W63Gb24BMH2_cNUgjPJ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