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與孩子一同成長

2019-12-01     心之初婚姻情感挽回

文 | 羅近月(本文有改動)

來源 | 美靈心生活(ID:meilingxinli)



引入:


原生家庭是我們的第一港灣,也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站,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但是,有兩個極端所帶來的傷害,遠沒有另一種傷害大,那就是總擔心孩子受傷害。


這時候,你總覺得怎麼做都不對,常常不知道該怎樣對待孩子:嚴厲的時候,怕傷到孩子;愛的時候,也不敢好好愛。

然而,面對現實,每天又有無數養育的問題要去處理,所以總得咬緊牙關、硬著頭皮,又或者一拖再拖,時常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很不滿意,卻又無能為力。

從內心來說,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個好媽媽或者好爸爸,但為何好爸爸、好媽媽這麼難實現呢?我們又該如何做一個對孩子成長有幫助的爸爸媽媽呢?




為什麼你做不到一個好媽媽or好爸爸?


1、但凡養育不能的背後,都有一個虛弱的自己


曾經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一個孩子和一個媽媽路過街邊商店,孩子想要媽媽買一個玩具,媽媽瞬間失控,對孩子又打又罵,吸引了很多路人的圍觀。


打完之後,孩子坐在地上委屈地哭,媽媽也蹲在一旁哭。這時候,我覺得他們倆特別親近,像是兩個同命相憐的孩子,同樣都是找不到一個自己的家。

一個玩具本身絕對不會帶來這麼大的情緒波動,我們猜想,媽媽可能是因為成長經歷中的某些創傷,才無法面對孩子提出的簡單要求。

像這位媽媽一樣,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存在某個創傷,以至於無法面對一個正常養育孩子的過程,這是因為在媽媽和爸爸的身份角色下,我們有一部分其實還是一個孩子。

那麼,在跟孩子的關係當中,當孩子無意識觸及到我們還沒有足夠發展好的這個部分時,我們就可能粗暴、情緒激動或者崩潰。


2、太想做好父母了


我經常聽到很多父母說: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再走上我的路。


這個期望本身沒有問題,但越是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人,就越難真正去做好一個父母。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太想要做好了!


這就相當於經歷了一個反向形成的過程,當一個父母感受到自己的虛弱,卻不承認自己的虛弱時,他就會用極其強大有力的方式去為孩子付出,但這往往已經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極限,最終又會把難以自控的憤怒情緒灑向孩子。


所以,一個越是希望孩子好,越是努力付出的完美父母,就越有可能去恨自己的孩子。這不是因為孩子本身有多差勁,而是父母太想做好父母了。

這就好比,一個人消化功能本來就不好,還要拚命去大補特補,這不僅沒用,還會讓本來就脆弱的消化功能不堪重負。


相反,真正的好父母,不是只想要做到自己想像中的完美,而是能接受這兩點:第一,自己也可能有很虛弱的那部分;

第二,自己有可能做不成好父母。



孩子的成長不可逆,那我如何才能快一點?

如今,很多家長都在養育孩子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孩子養不好,面對社會和旁人的眼光,父母會很焦急,也會很羞恥。


這導致很多父母用盡一切辦法,希望孩子趕快變好,可是儘管初心是好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無論是自己成長,還是孩子成長,拔苗助長,都不會真正讓苗長高。


沒有人天生就適合做父母,每一個父母都是有缺失的,這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我們接受了自己的缺失,接受了自己的局限,我們就有了成長的空間,當我們的注意力從孩子身上撤離一部分時,孩子也才會相應有了成長的空間。


曾經,有一位個案跟我說,我做了一年的諮詢,終於承認自己在心理上跟一個三歲的孩子差不多。這讓我感覺很羞恥,但是內心卻格外踏實,因為我感覺到自己有路可走了。


這位個案過去的處境,其實跟很多想要急於幫助孩子的家長一樣,一方面努力想走得快一點,另一方面卻不承認自己走不動的現實。


這時候,我們就會假裝去做很多無效的努力來安慰自己,然而這對於孩子和自己都沒有幫助。


所以,與其著急趕路,不如慢下來看看自己。如果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局限,意識到有一些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時,我們的內心才會具備力量去成長。


當家長具備這樣的力量時,孩子就會從家長這裡獲得一種穩定的依託,孩子自然就會更好地去發展自己。


對於心理諮詢師來說,自我關懷能力是核心勝任力的一大要素,對於養育孩子的父母這也不例外。


只有父母體會到自己養育孩子的不易,真正懂得去關照自己,允許自己有不完美出現時,才不會被「快點」的催促聲壓垮掉,最終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

所以,對於那些焦急的父母來說,越是自己過去的成長資源有限,就越要對自己溫柔一點,只有先對自己的成長負責,我們和孩子的人生才會更自由。




最好的親子養育,就是跟孩子一同成長


對於很多存在親子養育問題的父母,他們會很喜歡問: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我要怎麼做才是對的?

我會跟她們說:你可以去體會自己在那樣的處境下,你感受到了什麼?

這就是養育的根基,它不在於怎麼做是對的,而在於你在跟孩子的相處中體會到了什麼,這些感覺在你的經歷中很可能出現過。


因為,只有當你能體會到自己的感覺,你才能同樣體會到孩子的感覺。當一個人越是有著豐富的自我體驗,就越能夠去同理孩子的感覺,並且可以更穩定的去面對孩子。


當然,不是每一個父母一開始就能理所應當做好,父母也需要接受自己需要一個經歷、痛苦、感受、思考、提高的過程,只有當你自己用心去經歷過,這才會變成你理解孩子的一個通道,否則你就會感覺怎麼做都不對。


所幸的是,孩子總是給我們很多機會去犯錯和成長。


所以,好的親子教育,是一場共贏。

如果父母持著一顆開放的心態,那麼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難題,匯聚到我們這裡來,都會成為一個自己成長的契機。最終,孩子成長了,咱們父母也成長了。

昨天,我跟孩子一起上一個公開課,孩子非常興奮,並且在課堂上很踴躍發言。輪到老師讓家長提問時,孩子就讓我趕快舉手。


大家都看著,我被催得很尷尬,不得不舉手,逼著迅速想到一個問題去問。結果,孩子非常開心。


我想當個媽還真難啊,還真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孩子逼著要去突破一下極限!

我想到他上幼兒園時,有一次班裡要選一些家長跳舞,我沒有主動報名,後來名額滿了,我的孩子對我失望了好久。

這讓我體會到,父母希望孩子具備的特質,孩子也未嘗不希望父母同樣具備。所以,面對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父母哪裡還有什麼完美不可言。

或許,對於孩子來說,恰恰最不需要的就是一個完美的父母,而是更需要一個能看見自己不完美的父母。

當父母能夠坦然地面對自己的不完美,才會懂得如何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當父母把不完美當成是一個成長的機會時,孩子最終也會從父母這裡學到如何去接納和發展自己的弱點。




時光的褶皺里有說不完的故事,年輪里藏著暖香,生命中總有幾朵祥雲,為你繚繞,你若懂得,便是安暖,心中有暖,無論走多遠的路,都不會疲憊,無論經歷過怎樣的際遇,都不會寒冷。如果你與心愛的Ta走到了分岔路口,此刻你不知道怎麼辦,又不甘心錯過真愛,或者有任何情感或婚姻困惑,可以添加老師微信(strony111)或關注公眾號心棲地情感,資深情感導師將會竭誠幫你走出情感危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jAIxG4BMH2_cNUgnYB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