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與應對舉措

2020-04-03     愛農者言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對糧食種植業、畜牧養殖業、種業、休閒農業、農產品加工業、蔬菜業、水果業、花卉業等產業發展,都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減少新冠肺炎疫情的負面影響,推動農業健康發展,應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抓好春耕春播工作,保障鄉村道路運輸通暢,在南方地區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發展生態高值農業和「康養業+富硒+農業」,儘快推進飼料企業和屠宰加工企業復工復產,加大對農業產業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農業經營成本,鼓勵發展以村為單位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大力培育農產品銷售新業態,建立政府、企業和市場互動的農業災害救助體系。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嚴重影響了人民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國各地打響了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採取了一系列阻斷新冠肺炎疫情傳播的嚴防嚴控措施。疫情嚴格防控時間過長,勢必會對我國農業的正常發展帶來較大影響。本文旨在通過科學的分析,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農業發展的負面影響,並提出減輕負面影響、助推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政策建議,以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

自2020年1月23日武漢市採取嚴格的封閉式管理措施之後,全國各地陸續實施嚴控交通、封閉隔離、設置關卡、延遲復工等嚴防嚴控措施,嚴格控制人員流動,且持續了較長時間。在嚴峻的防控形勢下,某些地方採取「一刀切」的嚴格防控措施,這給我國農業發展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疫情的直接衝擊,加之為阻擊疫情擴散蔓延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將會疊加在一起對農業生產經營的整個鏈條和各個領域帶來顯著影響,從而對我國農業生產和主要農產品供給造成較為嚴重的後果。

(一)對糧食種植業的影響

疫情對糧食種植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可能的農時耽誤和生產資料的不足上。春天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時節。如果疫情到了3月還不能結束,就會對南方的早稻和東北地區的粳稻播種產生較大的影響。如果在春播期影響水稻的播種,就會出現「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的現象,甚至有可能會造成水稻減產[1]。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所專家估計,如果2020年南方地區水稻春播期受到疫情影響而推遲,2020年該地區水稻的產量至少會減產5%左右。

疫情還會對以種植冬小麥為主的大田糧食作物產生較大的影響,每年的二三月是冬小麥田間管理的重要農事時期,需要施肥、噴洒農藥和田間澆水,急需化肥、農藥和柴油等農資。但多地嚴格的交通管制或封鎖,導致農資經營門店難以供貨和農資物流鏈條斷裂,出現冬小麥急需的農資「貨不能發、車不能跑、人不能用」的不利局面,農業生產資料短缺,糧食主產區現存的生產資料難以支撐後續的農業生產活動,給2020年的糧食生產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2020年2月25日,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當前要在嚴格落實分區分級差異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時,全力組織春耕生產,確保不誤農時,保障夏糧豐收。要加大糧食生產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種糧基本收益,保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穩定,主產區要努力發揮優勢,產銷平衡區和主銷區要保持應有的自給率,共同承擔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如果各地農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這一指示精神,想方設法採取相應措施,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疫情對2020年我國糧食生產和其他農副產品生產的負面影響。

(二)對畜牧養殖業的影響

在2020年春節期間,防控非洲豬瘟的戰鬥還在繼續,一場前所未有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擊戰又打響了。為了有效控制疫情,切斷病毒傳播途徑,多地採取了嚴格的交通管制措施,導致大量飼料、獸藥等生產物資運輸受阻,無法運輸到養殖場,加之部分地區存在對國家相關政策文件理解不到位的情況,為控制和防範疫情蔓延而採取「一刀切」的辦法,嚴格限制屠宰場、飼料廠復工,部分養殖場戶出現了存料不足甚至嚴重缺料,一些雞鴨苗等家禽養殖戶因飼料斷檔而忍痛毀苗,不能屠宰,而生產出的肉蛋奶等產品積壓運不出去,種畜禽苗等運不進來,養殖鏈條上相互擠壓,新的養殖周期正在錯失,嚴重影響到養殖業的生產持續性。2020年2月18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局長楊振海指出,這次疫情發生對我國家禽養殖業造成了較大影響,使得活禽交易市場關閉,飼料、禽苗、活禽運輸受阻。另外,家禽屠宰企業停工停產,家禽的產品消費降低,整個家禽行業損失較為嚴重。在疫情防控大局之下,農產品出不了村、進不了城,畜禽養殖所需的飼料難以及時補充以及種禽無法調度的問題,使得養殖畜禽產業鏈受阻,讓養殖場戶處於兩頭受擠的尷尬境地,以家禽業為主的養殖產業遭受較大損失。

2020年2月15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廳、交通運輸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解決當前實際困難加快養殖業復工復產的緊急通知》,提出要確保物資和農產品運輸通暢,加快飼料企業和畜禽屠宰加工企業復工復產,促進畜禽水產品產銷對接。這對緩解當前我國養殖業面臨的困境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效果。

(三)對種業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種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銷售、生產和管理三個方面。一是對種子銷售的影響。疫情的爆發正值農民春播農忙之際,也是種業公司種子銷售旺季,而一刀切的「封堵隔離」防疫措施,給農民購種帶來了較大的影響。一方面,大部分縣鄉道路實施交通管制,導致保春耕的農業服務以及農資產品運輸「最後一公里」遇到困難;另一方面,大部分鄉村集市被取消,不允許農民上街趕集,人為阻斷了農民購種和種業公司銷種的對接。如果封堵時間延長到3月底甚至4月,在播種方面,勢必導致「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早稻和再生稻播種時節已過,這些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種子銷售和服務。二是對種子生產的影響。種子生產企業大多堅持的是「以銷定產」和「依庫存定產」,受疫情對種子銷售的影響,銷量不定導致生產計劃難做,難於確定與種植基地的生產合同面積。三是對種子企業管理的影響。主要包括:種子調運出現困難;銷售渠道不暢,銷售終端難以開展活動;企業生產技術人員下基地落實合同面積困難;種子精選加工包裝請工難。

(四)對休閒農業的影響

休閒農業是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農村第三產業,新冠肺炎疫情對休閒農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疫情防控期經營收入損失巨大。在疫情防控期間,休閒農業、鄉村民宿、觀光體驗、水果(草莓)採摘等項目全部停業。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區門票收入基本為零,城鄉旅遊消費基本為零,休閒農業體驗園區因水果銷售渠道關閉滯銷,觀賞類花卉因錯過黃金季而枯萎,休閒農業中的餐飲則因為退單而導致食材浪費。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處的調研數據顯示:2019年廣東省內18個地市156家休閒農業相關企業春節期間的營業收入約為2.32億元,但是受到此次疫情影響,2020年春節的營業收入基本為零,同時前期大量投入及人工、維護成本得不到補償,造成了嚴重的虧損。二是對疫情的「一刀切、層層加碼」的防控,使很多休閒農莊、休閒莊園、農業公園、民宿、農家樂關門閉客,無法正常運營,一些從事休閒農業的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倒閉,給當地的農民就業和農民增收帶來較大的影響。三是對民宿業影響巨大。春節一般都是鄉村民宿業的消費旺季,但是此次疫情的爆發使得所有訂單基本都被免費取消。據云南省麗江市旅遊局提供的數據,在2019年雲南省鄉村民宿的收入中,春節和寒假的收入一般能占到全年民宿收入的1/5左右。但由於疫情的影響,雲南省各地鄉村民宿業大多數閉門停業,與此同時,經營鄉村民宿業的業主房租、水電等固定支出未變,使得經營民宿業的業主遭遇現金流不足,甚至中斷的困境。四是參與休閒農業的農戶分紅收入受到間接影響。根據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的調研數據,由於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在「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休閒農業經營模式中,農戶分紅受到一定影響。調查的31家休閒農園企業中,有5家企業與農戶建立了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分紅損失數額共計402.6萬元,其中北京南宮世界地熱博覽園有限公司損失最為嚴重,高達300萬元。延慶區左鄰右舍民宿採用合作社經營模式,其入社農民可在每年享受民宿盈利所帶來的分紅,但是2020年因疫情影響導致農民分紅將減少30%左右,如果疫情影響持續到五一假期,分紅將減少60%以上。

(五)對農產品加工業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農產品加工業受到了較大的衝擊。受疫情防控的影響,交通阻塞,物流不暢,原材料等上游供應鏈斷裂,造成企業產品銷售的現金流中斷。大多數農產品加工業普遍面臨著「加工缺貨、用工缺人、生產缺錢」的問題。因為農村封閉式管理影響到農產品收購,部分加工企業開工不正常,泡沫箱、冰塊斷貨,影響清洗打包運輸等後續環節。由於市場銷售大幅減少,企業產成品積壓嚴重。

山東省濰坊市食品協會2020年2月組織了「新冠肺炎疫情對濰坊食品農產品加工業影響」的問卷調查,此次調查問卷涵蓋了全市大、中、小、微不同規模和發展階段的企業,其中生產型、非國有企業占97%以上,具有較好的代表性。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20年2月22日,58%的企業尚未復工,3月前復工或計劃復工的企業占81%,有3%的企業還未確定復工復產時間。二是已復工企業到崗率低於60%的企業占68%;其中36%的企業到崗率不足30%,只有3%的企業完全到崗。三是已復工企業產能恢復率低於60%的占71%,其中42%的企業產能恢復低於30%;有10%的企業產能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四是已復工企業產品品種復產率低於60%的占65%,其中,39%的企業產品品種恢復產率低於30%;有16%的企業產品品種復產至疫情前水平。由此可見,受疫情防控的影響,濰坊市食品農產品加工業的復工率還是比較低的。

(六)對蔬菜產業的影響

疫情對蔬菜產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區域市場上蔬菜供不應求,部分城市蔬菜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二是由於城鄉運輸渠道不暢和交通管制,蔬菜運輸成本增加。受疫情的影響,會直接造成蔬菜運輸時間和人力成本的增加。多地的「封城封路」措施給蔬菜運輸尤其是跨省跨地區的運輸造成較大困難。一方面,封路導致無法組織工人採摘蔬菜;另一方面,各種蔬菜運輸車的調度較為困難。

疫情的嚴格防控,造成餐飲服務停業,學校、企事業單位延遲開工,蔬菜消費需求明顯減少,各地很多蔬菜批發市場「冷清」。當前正是春季蔬菜上市時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份的很多蔬菜主產地對交通出行進行了嚴格限制,新鮮的蔬菜無法如期進入批發市場,形成了「沒人收、沒車運、出不去」的困難局面,導致蔬菜流通效率降低,部分冷庫及運輸企業關閉,蔬菜地頭收購價格大跌。如全國蔬菜之鄉———山東省壽光市的蔬菜銷售受疫情影響較大,大部分菜農生產的蔬菜滯銷。壽光市聖宏果蔬專業合作社管理著400多畝菜地、86個大棚,專供北京、天津、濟南等大城市。疫情到來後,幾百萬斤的特色蔬菜無法外運,進不了城,銷售無門。該合作社每天的營業額不足往年的40%,且維持合作社生產經營的成本,如發放給農民的工資等還要照付。

(七)對水果業的影響

春節是水果的重要銷售時節,每年春節前後,本應該是果農們銷售水果最忙碌的時候。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走訪親友的居民總要購買一些水果,看望親朋好友,使得各種水果銷售都遠超過平日,大多數水果種植戶往往也是根據這一銷售檔期選擇種植時節。然而,由於疫情的爆發,嚴格的封堵措施使得部分高速公路關閉,加上大部分餐飲企業停工停業,水果種植戶失去重要銷售渠道。水果種植往往集中在鄉村地區,鄉村地區的強力管控使得許多水果種植戶的產品難以及時運送出去,可能會導致處於收穫時節的水果腐爛在田地中。如海南省萬寧市的菠蘿就遇到了疫情封鎖的阻斷,數百噸水果滯留在倉庫中,連海南本地都無法進行流通銷售。菠蘿銷售渠道受阻影響了萬寧種植菠蘿的120多個農戶,直接損失達到600萬元。諸如此類的現象還有廣東高州砂糖橘、廣西武鳴沃柑、陝西眉縣獼猴桃,都受到了疫情較大的衝擊,使得當地果農承受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此外,對於一些特殊的時令水果產品,如草莓等,春節期間的遊客採摘是重要收入來源,而疫情使得這類特殊時令水果的銷售被抑制。如北京市著名的休閒農業景點———北京朝陽區藍調莊園主打草莓採摘,春節是草莓採摘銷售旺季,因疫情控制人員流動,草莓在地無人採摘,雖然線上銷售需求量變大,但因休閒農業園區的銷售模式側重遊客採摘,臨時配送物流難找,銷售依然困難,造成農產品銷售損失50萬元。北京昌平區興壽鎮草莓是北京市知名農業品牌,2019年昌平興壽鎮草莓採摘價格為35~40元/斤,而2020年受疫情的影響,興壽鎮草莓採摘活動全部取消,大量的草莓只能以零售價格15~20元/斤售出,銷售價格大幅下降。雖然農戶可以通過一些技術手段,如降溫和澆灌等,推遲草莓的成熟時間,但延長的時間有限,如果疫情短期內不能消除,這種延遲成熟期的技術手段也將失去效果。加之一般規模的種植戶不具備大批量儲藏或加工能力,時令水果種植戶的損失是顯而易見的。

(八)對花卉業的影響

疫情對花卉業的影響首先表現在需求端,每年的12月、1月和2月是鮮花消費的旺季,疫情的嚴格防控導致市場鮮花需求大幅度下降。不僅如此,還會影響下一期花卉種植的面積。為了在春節期間獲得不菲的銷售收入,許多花農為化肥和花苗等前期投入已負債纍纍,錯過春節期間這個鮮花交易季,可能收不回成本,缺少資金繼續支持下期花卉種植,這會導致花卉種植面積大幅度下降。

花卉是農業中的精細農業,技術要求極高,種植要求實行精細化管理,人工成本投入極高,而且大部分鮮花都很嬌貴,保證賣相費時費力。據云南省農業科學院專家介紹,雲南斗南花卉市場是全國最大的鮮花交易市場,2018年交易額達57.7億元,鮮切花總量69.9億枝。花卉經濟帶動從業人員100餘萬人。據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總經理高榮梅介紹,受此次疫情影響,雲南第一季度鮮切花交易預估減少20億枝,估計全省花卉產業的經濟損失達到100億元。

由上可知,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農業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以影響嚴重程度排序來看,農業種養業大於農產品加工業,畜牧業大於種植業,農村第三產業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業受疫情影響也很嚴重,小微企業大於中小型企業,直接和間接影響都存在,長期中期短期影響兼有。如果不採取有力措施進行調控和應對,會給2020年我國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

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為了更好地應對此次疫情,緩解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農業發展造成的消極影響,確保春耕春播農業生產正常進行,保障我國農業穩步發展,可從十五個方面著手。

(一)保障糧食安全的有效供給

我國是人口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在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不管多大的風險挑戰,我們都必能戰勝之。我國必須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安全帶來的衝擊,各糧食主產省份要把糧食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激發和凝聚抗擊疫情帶來的精神力量,把有關糧食安全的每一件事都做好,每一項措施都落實好。

(二)保障重要農副產品的有效供給

支持農業重點企業復工復產,有力保障畜禽水產養殖飼料、獸藥、屠宰、糧油食品加工等企業加快復產。全面組織春耕生產和農業生產恢復,支持農業生產資料生產、調運和供應。暢通農產品綠色通道,加大對各地蔬菜、水果、生豬、家禽、水產品等的收購力度,支持農貿市場、超市等維持正常營業秩序,確保「菜籃子」產品足量供給、價格穩定。

(三)保障鄉村道路運輸通暢

嚴格按照「一斷三不斷」和「三不一優先」原則落實防控工作,對持有專用通行證的車輛不得攔截,堅決杜絕未經批准擅自設卡、斷路阻礙交通等行為。確保農業生產資料和生產生活物資運輸通暢,簡化綠色通道查驗手續和程序,確保不停車、不檢查、不收費、優先通行,在正常情況下不對運輸從業人員實施隔離觀察措施。在確保阻斷疫情傳播渠道的前提下,全面恢復正常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出行車輛通達。對運輸農產品及農業物資的車輛,快速辦理「農產品及農業生產資料通行證」,按需申領,即核即發,確保「農產品出得去、農業生產資料進得來」。

(四)抓好春耕春播工作

確保做好春耕備種工作,不耽誤農時,強化田間管理,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一是重點保障種子、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做好疫情防控期間農業企業的復工對接工作,確保春耕春播期間農資的正常調配和運輸通暢,全力做好農機備耕。二是充分預估此次疫情對春播延後的影響,提前做好相關準備,並在疫情較輕的地區及時開展搶抓春播春耕工作,穩定生產。三是為減少早春播種對整個年度糧食生產產量的影響,應抓好夏糧和秋糧的生產工作。四是加大糧食種植補貼力度,適度提高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格,穩妥推進主要糧食品種的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確保農民種糧利益,提升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五是採取靈活分散的方式開展春耕種植,同時,為了減少疾病傳染,應該儘可能避免人員聚集,減少面對面的農業技術培訓,可以鼓勵開展線上交流,通過微信、QQ等網絡通信平台開展農業技術的線上交流[2,3,4]。

(五)在南方地區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模式

此次疫情對我國農業發展而言既是危機又是轉機,為改造我國傳統農業提供了一個契機。比如可在南方地區推廣高效稻田綜合種養模式,該模式較傳統的種植一稻一麥模式相比,會在水稻種植的同時進行養殖,目前已經發展出稻蝦、稻漁、稻蟹等多種生態綜合種養模式。一方面,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據估計每畝可以新增效益1500~2000元;另一方面,該模式可以使得土地得到休耕,提升土壤肥力,保護生態環境。因此,在疫情結束之後,可以考慮在南方水稻種植地區大力推廣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並且嘗試開拓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等新業態、新產業,拓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空間,為農業和農民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六)發展生態高值農業

傳統的高產低效農業模式已經嚴重破壞環境與生態,導致面源污染、土壤有機質減少等問題日益嚴重。這種農業模式已快走到盡頭,為此,要摒棄大量使用農藥化肥、追求高產農業的路徑,逐步樹立生態高值農業的發展思路。

一是大力發展生態高值糧食產業。要實現糧食產業中農用化肥施用量的「零增長」,推動糧食產業生態系統持續循環;要通過生物技術培育出新的糧食新品種,實現糧食產品的優質化、營養化、功能化。

二是大力發展功能性農業。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升級,老百姓不僅要吃得飽、吃得好,而且要吃得健康。農產品將承擔越來越多的功能。比如培育富含鐵鋅硒的小麥,可以養血潤脈;富含高抗性澱粉的優質水稻可以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富含維C的馬鈴薯,可以抗氧化、抗衰老、防止血管硬化,是一種效果很好的功能性食品。

三是促進「生態高值功能農業+大健康」產業發展,將生態高值功能農業作為大健康產業的入口,藉助消費者對糧食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剛性需求,實現對消費者的健康綜合管理。

(七)解決當前畜牧養殖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給當前養殖業帶來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飼料運不進來,二是禽肉蛋類賣不出去。因此,當前最為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建立重點養殖場(戶)、飼料企業和屠宰企業的銜接機制,保障飼料進得來、產品出得去。

具體而言,要採取如下措施:一是落實市場分類管理,不搞「一刀切」,確保飼料不斷供、產品不滯壓、資金不斷流。二是落實生豬養殖恢復生產的任務,確保各地新建和擴建生豬養殖項目儘快開工復工、投產達產。三是防止奶業出現生鮮奶拒收甚至倒奶現象,支持收購生鮮乳,保障乳品加工企業正常運轉。四是水產養殖要解決好水產品壓塘嚴重的問題,疏通水產區與消費市場的銷售溝通網絡,重點發揮線上促銷的渠道優勢[5,6]。

(八)儘快推進飼料企業和屠宰加工企業復工復產

除湖北等疫情嚴重的地區外,各地都要結合疫情發展程度有序開展飼料和畜禽屠宰加工企業復工。一要保障返工人員的防護物資需求,優先安排防護物資供應;二要集中統一安排相關企業用工返崗返程,納入疫情防控運輸綠色通道範圍;三要進一步完善飼料原料供需調度機制,推進糧庫與飼料企業無縫隙對接;四要重點關注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的飼料原料採購需求,保障「點對點」扶持。

(九)加大對農業的金融支持力度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使得一些農業企業資金鍊斷裂,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支持力度,可以採取線上申請的形式,優化辦理手續,放貸資金優先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相應提高貸款額度和融資擔保上限。二是進一步降低農業企業的融資成本,對農業企業在疫情防控期間的貸款利息給予一定比列的財政貼息補助。三是免除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劃撥一定比列的財政資金用於承擔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政策性農業保險費用。

(十)鼓勵以村為單位組織農業社會化服務

在疫情防控期間,為了使防疫和農業生產兩不誤,應該發揮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作用,緊急動員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到防疫期間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積極鼓勵以村為單位組織農業社會化服務。比如四川省蒲江縣在疫情防控期間,大力推行「村(社區)兩委+專業化服務組織+農戶」模式,引導廣大黨員、村幹部和鄉賢能人,圍繞主導產業生產環節,組織返鄉農民工和閒置勞動力,組織農機隊、采果隊、修剪隊、技術服務隊、綜合勞務隊等各類服務隊,解決農業生產用工需求,拓寬農村居民疫情防控期間的收入渠道。同時,大量農民專業化服務組織要主動承擔農業生產託管任務,開展「委託作業」和「訂單作業」,並且按照防疫要求,結合考慮農時作業要求和機具作業要求,安排好作業生產和作業時段,做到錯峰作業,實現防疫和農業生產相互兼顧。這種以村為單位組織的農業社會化模式值得各地借鑑和參考[7]。

(十一)建立政府、企業和市場互動的農業災害救助體系

農業發展面臨著各種不可預期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社會風險,這次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屬於不可預期的社會風險。為了把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的影響降到最低,減少疫情災害給農業經營主體帶來的經濟損失,儘快恢復農牧業生產,建議建立政府、企業、市場互動的農業災害救助體系。第一,政府應該設立農業災害救助基金,加大因疫情影響而造成農業停產停業的救助力度,2020年財政預算應該安排專項預算,確保農牧業能正常生產。第二,拓寬農業救災資金渠道,建立由農業企業、民間組織、農民構成的社會化救災資金投入體系。第三,完善農業災害救助體系,除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外,還應引入市場化的救助理念。因地制宜推廣並完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建立農戶與龍頭企業風險共擔機制,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在農業災害救助過程中的作用,分擔政府農業災害的救助壓力。政府還應充分發揮金融部門的槓桿作用,進一步健全農村信貸支撐體系,引導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涉農金融部門,開展農業災害救助專項貸款業務。通過試點探索、完善政策救助體系、發放財政補貼等手段,著力解決保險公司因風險過大不願承保、農業經營主體投保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的投保積極性,推進農業保險業務的開展。

(十二)降低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成本

為減輕農業經營主體的負擔,降低農業經營成本,可對農業經營主體採取減稅降費的措施。具體而言,可從如下方面著手:一是減免農業經營主體的租金。建立政府聯合工作機制,鼓勵相關出租方適當減免租金,比如對承租國有性質單位的土地、生產設施的農業經營主體,減免1~3個月的租金。對承租經營集體性質的土地、生產設備的經營主體,引導和鼓勵出租方業主適當減免租金。二是實施稅費減免和延期續費。對疫情影響較大不能按期繳納稅款的經營主體,可以依法申請延期繳納稅款,在疫情防控期間,符合條件的經營主體可以依法享受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優惠。三是免費提供安全質量檢測。對承擔市場供給和生活必需的經營主體提供免費的農業產品安全檢測,在確保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同時,落實綠色食品證書有效延期的政策。四是建立農業企業幫扶指導制度。組織政府相關部門和鄉村幹部下沉到重點農業企業,建立「一對一」的幫扶制度,幫助解決農業企業在疫情防控期間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千方百計想辦法降低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成本。

(十三)大力培育農產品銷售的新業態

為有效消除疫情對農產品銷售的不利影響,應積極發揮網上農業和線上農業的平台作用。為此,要加快農業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充分發揮好網絡平台的作用,支持農業企業加大網上銷售力度,比如利用APP、微信小程序等方式開拓和維護客戶,大力發展「線上下單、無接觸配送」模式[8]。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郭紅東等提出,應在全國各地推廣無接觸宅配送的服務,它既是地方政府與電商企業創新的農業經營的新業態,又是網上銷售的新模式。無接觸宅配送服務針對城市居民的農產品消費需求,就近對接種養農戶、農業企業和農民生產合作社及農業園區、農產品基地,聯結電商平台和配送農業企業,通過無接觸宅配送服務直達城市社區和居民消費者,阻斷人與人接觸和病毒傳播途徑,這種無接觸宅配送服務形式是減少病毒傳染、協調農產品供給、滿足城市居民購買和消費農產品需求的安全有效途徑[9]。

(十四)推廣「康養業+富硒+農業」的新模式

此次疫情過後,可能會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大力發展縣域醫療服務,合理布局醫療康養產業體系,將康養產業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發展康養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構建吃得健康的新的生活方式,實現從吃得好到吃得健康的轉變。要讓富硒農產品等健康綠色農產品成為人們生活消費的首選,吃得健康成為主流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眾所周知,硒是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對於改善與增強人體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硒還可以增強人體免疫系統調節能力,一定程度上阻止病毒病變,降低多種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因此硒被稱為調節免疫力的「能手」。免疫系統是身體最好的「醫生」。補硒是免疫系統健康的穩固器,人體補硒主要是通過直接食用各種富硒農產品,包括富硒大米、富硒小麥、富硒水果等,這些都是普通的農產品和食品。富硒農產品將幾千年的農業生產變成了「功能性農業」,使得農產品附加值大大提高,從而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帶來了新的希望。近些年,湖北恩施、陝西安康、廣西貴港和江西宜興大力發展富硒農業,使得越來越多的富硒農產品問世,帶動了當地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也使得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因此,各地可以立足發展康養產業鏈,融合打造「康養業+富硒+農業」的模式,充分發揮康養產業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帶動作用。

(十五)穩妥有序推動農民工返程務工

外出務工事關農民生計生活,在各地企業復工復產的同時,要做好農民工返程的防疫工作。加強農民工防疫宣傳,發揮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台、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等的作用,廣泛開展應對疫情政策措施的宣傳講解,引導農民工科學防控,降低感染和傳播風險。引導農民工合理安排返城返崗時間,避免節後盲目外出。加強輸出地與輸入地有效對接。農民工輸出地要及時跟蹤主要輸入地疫情變化,做好主要輸入地企業用工、復工、交通、疫情等信息的集中發布。農民工輸入地要加強企業用工情況監測,加強有組織對接服務。充分利用交通運輸部提出的「疫情防控期間地方政府組織的農民工返崗包車可免費通行高速公路」舉措,條件允許的地方可由相關部門為農民工群體提供包車服務[10,11,12]。


作者簡介: 蔣和平,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楊東群(通信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郭超然,廣西大學商學院研究生。;

來源:改革2020年03期

文章根據頭條號發文規則進行了刪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r9IRHEBiuFnsJQV_OR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