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思想家、軍事家王陽明曾說,「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意思是說,與朋友相處,就算要勸誡,也要少一點指責,多一點開導鼓勵,如此才正確。急於炫耀自己看穿的那一點小事,容易引起人的反感,用心良苦地循循善誘才能真正令其接受。現實生活中,看破往往不難,不點破卻很難。有些人總是急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喜歡一吐為快,卻完全忽略了對方的感受。
台灣知名主持人蔡康永,講過自己童年的一段經歷:小時候,蔡康永跟著媽媽去朋友家打麻將,到了飯點,主人請他們留下吃午飯。第一次吃到魚翅的蔡康永,好奇地問媽媽:「這是什麼呀?怎麼這麼好吃?」女主人微笑著說:「這是粉絲,喜歡就多吃點。」說著又給蔡康永盛了一碗。長大後,蔡康永赴了很多飯局,認識了很多有錢人,他經常聽到別人在餐桌上炫耀:「這是神戶牛肉,好幾千,那個更貴……」這些人想通過名貴的食材來彰顯自己的身份,相比之下,蔡康永更懷念當年那個女主人的善意。她明明看出了蔡康永不認識魚翅,卻不強調也不點破,給了一個孩子足夠的尊重和體面。
在生活中,看破一件事不難,難的是不說破。我們不需要事事「揭穿」,有些謊言,看在眼裡就好,如果無關痛癢,那就不必說出來。
中國有一句老話:看破不點破,面子上好過。宋太祖趙匡胤在上演了「杯酒釋兵權」之後,身居高位的大臣人人惶恐。殿前都虞侯連換數人後,最後由楊信擔任。楊信上任後不久便「突發啞巴,言不能語」,只能打「啞謎」表達,再由貼身家童「翻譯」他的啞語,這樣一來,也絲毫不影響他的工作。楊信不僅沒有被趙匡胤撤掉職務,反而贏得了加倍信任,一度官運亨通,身兼數職。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楊信臨終前,竟開口感謝了皇上對他的知遇之恩。原來,楊信一直都在裝啞,因為有前車之鑑,他害怕步後塵,所以默默做好自己,不多說一句。
古人說:「智者思而後言,愚者先言而後思。」楊信很聰明,但是不耍聰明,最後得以善終。正如海明威說的:「我們用兩年學會說話,卻要用一輩子學會閉嘴。」為人處世,看破不點破,是一種洞察力,更是一種大智慧。
《荀子·非十二子》里說道:「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說話說得恰到好處,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現;不該說話的時候保持沉默,也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現。
曾經看過一個印象很深刻的故事:有一位朋友,是個口吃,說話特別慢。有一天在路上遇到有人過來問路,偏偏這個人也是口吃,這位口吃的朋友在問路人面前,一語不發。
待問路的人離開後,同行的人很疑惑,問他為什麼剛才沉默。口吃的朋友回答:「人家也是口吃,我要是回答了,那人會以為我是在模仿戲弄他。」能說會道是一種能力;靜觀不說卻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善良。
孔子曰:「納於言而敏於行。」體諒人心,善待他人,做到看破不點破,飽含了一個人高明遠識的善良。所謂看破,不難;巧舌如簧,也不難;難的是,看破不點破。「水深不語,人穩不言」,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說無意義或者導致反結果的話。看破往往需要智慧,不點破則更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1ffcm8BMH2_cNUghu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