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權路明清民三朝官府雲集——邕江邊過去的老街(二)

2019-05-25     陳說往事

如今的民權路只有短短一截(邕江賓館至七叉路口)

「老南寧」都知道過去的民權路,西起邕江大橋北橋頭,東至南環路,全長約一里。可是,知道民權路還在的人卻不多,也難怪,畢竟民權路只剩下邕江賓館與「21時代大廈」之間、橋頭至七叉路口幾十米了,甚至連門牌號也沒有,「21時代大廈」是民族大道1號,而邕江賓館則是臨江路1號,可以說民權路面目全非了。

原來的民權路有幾條街巷,江邊至興寧路附近為水閘門街,再往東至共和路是府前街,共和路至南環路叫棉花村包括府前東西街,1931年秋當局把幾條街合併修築為民權路,全長500米,寬18米,初為花沙路面,後改為三合土加瀝青路面。

據史料記載,明起至民國,民權路一直是最高行政機構所在地之一(另一處是民生路),現民權路與中山路交界的七叉路口過去是南寧府署,如今的南寧建制館就是原南寧府署的主建築。它是明洪武三年由南寧府同知王驥建成,後多次修建。明永曆年桂王兩次來邕,也把此地作為王宮。老百姓把南寧府署門前一帶稱為「府門口」。南寧府署一直延續至清朝。據傳從前在府署大堂下面有一條水道,通出鎮江門城外(現邕江大橋北頭處),一遇戰事,閉城固守,城內士兵、百姓可以通過這條水道出城外邕江汲水應用,因城門內有閘,又稱「水閘門」。

民國二年(1913),當局將府署改建為主樓三層樓房,以及樓前廂房與庭園,作為廣西高等法院審判、檢查兩廳廳署。1936年冬廣西省會遷去桂林後,改為高等法院南寧分院。南寧解放後,南寧市人民政府即設在此,並在庭院東前側建有一座市府禮堂。1959年市政府遷去民生路42號,1965年因南延朝陽路,廂房、庭園和禮堂拆去,只留下3層主樓房和一些附屬建築,後來市重工業局、物資局、教育局等單位曾在此辦公。現在3層樓房仍保持原樣並作為「南寧建制館」。

原民權路104號南寧市政協大院(後為37號,現鄧穎超紀念石刻花園),明代是南寧衛(軍隊)、清代是左江道巡兵備府署,還做過左江鎮台官府。民國省會由桂林遷來南寧,此地先後作廣西省長公署、廣西省政府,1934年以後用作邕寧縣政府。解放後 ,先後是南寧警備區、省市政協機關和市委統戰部、各民主黨派機關。

現民族大道國貿大廈面前的慢車道及綠化帶這個地方,過去是共和路與民權路交界,原為清朝的表忠祠和左營守備署,民國六年(1917年)改建為兩層磚石樓房,作為廣西省教育會。1930年代先後作為廣西博物館、南寧警備司令部。1940年起是南寧警察局。解放後是南寧市中級人民法院。

過去青雲街南埠靠近民權路一帶,還有省參議院、國民黨廣西省黨部(現悅薈廣場的農行與中行處,原南寧市勘測隊);廣西省教育廳(原市公安局處)等官方機構。

民權路不但是官府重地也是經商寶地。邕江大橋未建成之前,從江邊一直到共和路,街兩旁騎樓商鋪林立,各式各樣的洋面裝飾十分漂亮,街上有不少的當鋪和金銀首飾店。民權路、興寧路、中山路交界一帶,其繁華程度僅次於民生路、興寧路。這一片的酒樓、食肆非常多,生意興隆,據說這是多年的老傳統了。1936~1944年間,此地是一個熱鬧夜市,由於位置在舊政府門前,人們稱為「府門口夜市」。這裡有「回族」馬連甫粉店,經營的馬肉米粉遠近聞名;乾隆粉店,經營名小吃「油炸蝦餅涼拌粉」;大來粉餃店,粉餃配送骨頭大豆芽靚湯;隆記甜品店,祖傳冰化雞蛋甜酒非常有名;肥佬粥麵店的廣州花市艇仔粥、槓打雲吞麵,還有賣大鍋粽的曾家村店,專售桂林鍋燒和雜熱米粉的升合館、六王館等等,是市民 「吃宵夜」的最佳選擇,名氣遠揚。現在的中山路美食街,也許就是傳承了「府門口夜市」的衣缽。

民權路還有兩個獨具特色的地方,一個是街西端北側的「豫章里」(現石刻花園一帶),是贛籍富商的聚居地,小巷的清代建築連成片,一座座深宅大院,清水牆,琉璃瓦,飛檐斗拱,雕樑畫棟,彩繪點染氣勢非凡。其中有一座亭台樓閣錯落的大宅,人們稱之為「大院子」。

另一個是街東端南側的「棉花村」(現環球時代和麗原天際周圍),據說古時候是棉花集市。過去這裡有張水塘,塘畔風景很美,古詩讚曰:「一帶春水澤陂田,翠竹蒼梧,郁蔥環繞。每至月夕,千溪輝映,四顧茫然」,因此被賦予「花洲」美名,為宋代南寧八景之一——「花洲夜月」。棉花村一帶基本是民居,有小巷通往民族路。

我在當陽街小學和南寧二中讀小學和初中,常常經過民權路,從而目睹了1960年代之後這條街的變遷。1960年隨著邕江大橋的建設,民權路開始了幾次拆除的命運:60年代初,作為邕江大橋引橋,民權路的南側即邕江賓館一邊,從橋頭一直拆至共和路;1965年朝陽路南延,又把北側面向中山路一段拆掉;1987年建設民族大道,民權路從共和路至南環路一整段不見了;2003年,建改邕江橋頭立交以及拉直民族大道,民權路北側剩餘的一段,即興寧路至橋頭一段,連同豫章里都拆得只留下橋頭的「21時代大廈」。而那座「21時代大廈」不過是21世紀初期的建築,實際上昔日的民權路大多無影無蹤了,已湮沒在現代化的民族大道西段。

不過,昔日民權路上那多姿多彩的騎樓,那誘人垂涎的美食還是值得懷念。

(寫於2015年12月18日,修改於2019年5月22日)

明清南寧府署原址,民國為廣西高等法院

原民權路共和路交界的南寧市中級法院解放前曾是國民黨政府的「南寧警備司令部」(左二白崇禧)

1980年代的民權路,左邊的三層騎樓是拆除舊居後重起的樓房,1987年建設民族大道拆了

民權路大部分湮沒在民族大道中


註:1、文章參考歷史資料,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本人所有,凡轉載本文需經本人同意,並註明出處及作者名稱。謝謝合作。

2、在網絡平台,本人的暱稱分別為「陳說往事」與「老豆有話」。

3、本人致力於公開出版物沒有記載或沒有詳細介紹的南寧往事與歷史的寫作與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TN3GPGwB8g2yegNDlmS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