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人對「黃皮醬「的偏愛全國一絕,背後的故事精彩紛呈

2019-09-10     陳說往事

關阿姨移居香港多年,每逢親戚朋友返南寧,都拜託幫買些南寧產的黃皮醬帶回,說吃慣了那種味道,依依不捨。這使我想起去年3月,南寧市民的朋友圈裡瘋傳這樣一條消息:「南寧市醬料廠準備停產,以後吃不到鐵鳥牌黃皮醬了」,於是這家中華老字號生產的本土調味品引發市民搶購,風味獨特的黃皮醬很快被搶光。廠家趕緊出來解釋,搶購風才一時平息。

本地小吃與黃皮醬的交融衍化出獨特的舌尖效果

黃皮醬有一種獨特的廣西山黃皮(又稱雞皮果)香味,味道酸甜可口、辣味適宜,既可以拌粉面直接食用,也可以作為蒸炒各種肉魚的佐料。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南寧街上就有百多間醬料店,經營本地生產的黃皮醬。傳說桂系軍閥陸榮廷每次吃狗肉,都要用黃皮醬做佐料。1907年,陸榮廷在家鄉武鳴大擺「狗肉宴」,以慶榮升廣西提督。因家廚一時疏忽,忘了為宴會準備黃皮醬,陸榮廷大為惱火,把家廚罵個狗血淋頭。黃皮醬卻因禍得福,美名遠揚。現在南寧市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本地小吃捲筒粉(腸粉)、粉餃、粉蟲、粉利以及燉粉糕、蘿蔔糕、芋頭糕、綠豆糕等等,少不了用「黃皮醬」作佐料,沒有它,南寧小吃的特有風味就體現不出來,於是有人形容「沒有黃皮醬,南寧本地小吃就沒有靈魂」。可以說, 對於很多南寧人來說,本地黃皮醬 「從小吃到大」,是南寧人的摯愛,它承載著幾代人的情感記憶。

南寧製作黃皮醬有200年歷史

南寧市製作醬料的歷史已有近200年歷史。傳說最早製作黃皮醬的是清兵入關後從中原逃到南寧定居的北方人。他們素有吃面醬的習慣,但當時南寧麵食很少面醬也缺乏,卻有豐富的水果資源。於是,有人就用製作面醬的方法來加工山黃皮醬,因其口味適合本地人,逐漸聞名。清咸豐年間(1851-1861),南寧最早的醬園——「大盛祥醬園」在沙街(今解放路)創立,清同治元年(1861年)萬利醬園也在沙街開張。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南寧市的醬料生產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又先後出現義利、民生、陸裕德等幾十家醬園,這些醬園都生產出售黃皮醬。民初,南寧市黃皮醬產供盛況空前,每天都有各地的商販趕來批發醬料,十分壯觀。其中以大盛祥醬園實力最大,萬利後來居上,成為南寧市黃皮醬的龍頭企業。

「大盛祥」與「萬利」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大盛祥醬園是南寧市醬園的老大哥,其前身是「天盛號」,咸豐年間由廣東人李億萬與梁迪臣合股繼承後,便把店名定為 「大盛祥醬園」。商鋪設在今解放路中段「兩湖會館」旁邊,鋪面是門市部,店後是生產工場。產品有生抽類、抽油類、醬類3大類,其中醬類以黃皮醬、海鮮醬、蘇梅醬、辣椒醬為主打產品。1900年以後,大盛祥增加許多花色品種,如群眾喜愛的豉油王、豆豉、豆豉椒、七醋、老醬、面醬、酸檸檬、酸薑、酸梅、辣椒腐乳、白腐乳;製作魚生和五柳魚用的蘇姜、瓜英、什錦菜……同時也生產涼果類及各色糕餅和腊味。

故此大盛祥增設南倫街工場(後來的市醬料廠),還逐漸開設6間門市部,分布在解放路、民生路、民權中山路口、中山南環路口、水街、渡船口(今民生廣場)等南寧市主要街道。醬油年產量60-80萬斤,醬料10-15萬斤。各類產品60%在本市銷售,40%外銷到邕寧、武鳴及左右江各縣,一派興隆昌盛景象。

萬利醬園創建於同治元年(1861),其實是大盛祥醬園的技師跳槽出來搞的。萬利醬園創始人鄧廷光、鄧鉅光兩兄弟是廣東佛山人,清咸豐年間在大盛祥醬園當學徒。不到兩年,兄弟倆就精通醬料的製造技術,加上誠實勤儉,所以得到老闆信任。後來由於老闆沒有兌現分給他倆股份的承諾,還揚言辭退他倆,鄧氏兄弟便立下決心,要與「大盛祥」抗衡。他倆傾盡多年積蓄,在沙街(現解放路)中段雞鴨巷口擺一醬料雜貨攤。經苦心經營,生意越來越旺,便在攤點附近租下店鋪,掛出「萬利醬園」的招牌。經過努力,萬利醬園的產品和聲譽竟遠超「大盛祥」。其生產的黃皮辣椒醬、辣椒醬、海鮮醬、檸果醬、玉冰燒酒及豆豉、醬、醋都為群眾所喜愛,玉冰燒酒甚至成為南寧市的名牌,遠近馳名。萬利還選用「五象」作為商標,是南寧市使用商標的先導者。「五象牌黃皮醬」因色香味獨特,聲譽遠揚,銷往桂柳梧潯及廣東、香港和南洋各地。

萬利又增設金屋園加工場(現人民中路一帶),在下水街、渡船口(現民生廣場)、府門口(民權路)、東門街口(民生路東)、南門街口(中山路)、西關路開設6家門市部,總之大盛祥的店開在那裡,萬利也開在那裡,與大盛祥展開激烈競爭。此外,又在百色設立一分店,滿足左右江各地及雲貴兩省。萬利醬園經營最盛時期,工廠和營業部共有10家,職工300多人。

眼看萬利來勢洶洶,大盛祥也很著急。當時南寧有句俗話:「大盛豉油萬利醬」,形象說明各自的優勢。但是,為了搶奪市場,大盛祥當仁不讓,拚命在黃皮醬上下功夫。

大盛祥每年六七月份都親自到農村收購野生山黃皮,洗凈、去核、放鹽之後,放置到大瓦缸封存腌制幾個月,待發酵完全成熟,然後加以白糖、特級豆醬、辣椒、蒜米、甜酒、芝麻醬等配料,再用傳統方法秘制而成,而且絕不放防腐劑,保證久不變質發白,因此贏得群眾信任。

萬利也不敢鬆懈,唯恐質量出問題,因此腌制發酵階段是一缸一缸地仔細觀察,嚴格掌控發酵程度。同時堅持送貨上門,方便顧客,童叟無欺,貨真價實,因此很得人心。

大盛祥與萬利兩強激烈競爭,你追我趕,精益求精,使得這兩個醬園生產的黃皮醬越做越好,成為南寧市民喜愛的調味品,長盛不衰,幾乎壟斷了南寧市和左右江市場。

「中華老字號」的關門令人反思

1956年大盛祥等10家醬園實行公私合營,1958年組成「南寧市醬料廠」,傳承了「大盛祥醬園」的生產工藝,產品採用 「鐵鳥」牌商標。1991年該廠生產的山黃皮醬獲全國保健食品博覽會金獎。2011年鐵鳥牌黃皮醬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該廠被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黃皮醬最高銷售紀錄為每月12萬瓶。

遺憾的是,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自身轉型的困難,使得這家中華老字號難以生存。南寧市醬料廠關門的消息,最終得以錘實,現在南寧市場已經沒有「鐵鳥牌黃皮醬」出售,其他廠家生產的黃皮醬沒有南寧人熟悉的獨特味道,市民反應冷淡,無可奈何之餘,還在眷戀昔日的「鐵鳥牌黃皮醬」 ……

「老字號」是城市的歷史記號,它是幾代人創造的無形資產,包含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透過「老字號」,我們看到南寧商業文化的興衰歷程,,幫助我們解讀南寧的歷史,這實在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凝聚著南寧人揮之不去的情結。南寧市的老字號本來就極少,但對老字號的保護扶持似乎還沒有得力措施。南寧市建設三街兩巷的仿古建築可以投入幾個億,而代表傳統文化的活化石——老字號卻困難重重,確實令人費解。因此,如何幫助「老字號」注入新的生命,讓其重新煥發青春,這是保護傳統文化的一個現實問題。我們期待有好的結果。

已經消失的南寧市老字號鐵鳥牌黃皮醬


註:1、本文原創,未經許可不准轉載、複製。抄襲者必追究。已與「維權騎士」簽協議,提供站外抄襲維權「快速刪文」功能。目前發現站外楚兮文化抄襲本人文章,已申訴刪除。

2、在網絡平台,本人的暱稱分別為「陳說往事」與「老豆有話」。

3、本人致力於公開出版物沒有記載或沒有詳細介紹的南寧往事與歷史的寫作與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Z0yIG0BJleJMoPM-s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