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鐘聲的呼喚中,這座既古老又活躍的城市逐漸醒來,精力充沛地奔跑前行,又在暮鐘的安撫中歸於平靜,歲月交替,周而復始。
行一趟仁壽寺,與一座到處帶著"佛"的氣息的城市結緣,洗滌鉛華,尋找心中的凈土吧。
佛山佛教典籍記載,明清及民國初期,佛山寺庵林立,塔坡寺、仁壽寺、德壽寺、三元寺常年香火鼎盛,號稱佛山四大叢林。
仁壽寺入口處
其中的佼佼者仁壽寺鬧中取靜,始建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由密宗縱堂大和尚在觀音堂鋪佛山涌(如今祖廟路一帶)邊創建,至今已有350多年歷史。清康熙八年(1669年),僧人玉琳法師主持募捐並重修山門。道光年間,因僧糧久乏,廣州華林寺住持仁機大和尚受佛山官紳邀請,到佛山募化重修,至咸豐元年(1851年)完工。
據相關記載,這次重修後的仁壽寺規模比現在還大,範圍"前至佛山涌將軍橋頭,後達文華里尾,左鄰鎮南街,右連三官街"。寺內除四座主大殿外,還有後殿、左右偏殿、龍華堂、方丈室、齋堂、客室以及99間僧舍,一個花園,花園內甚至還有兩座彩虹橋。現存的如意寶塔是1935年捐建的。
抗日戰爭前後,仁壽寺依然高僧雲集,名噪一時。後停止開放,1993年逐漸恢復開放,2003年新的大雄寶殿開光,2010年底,民間藝術研究社原址歸還仁壽寺,寺內面積進一步擴大。
仁壽寺的大雄寶殿
佛山說"佛":明清寺院達168所
據官方資料介紹,早在東晉隆安二年(398年),西域法師到當時的季華鄉塔坡崗(現福寧路塔坡街)結茅講經。唐貞觀二年(628年),鄉人在塔坡崗上發現當時僧人留下的三尊佛像,建廟供奉,立下石榜,後季華鄉改名佛山,因此佛山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順德祠堂南海廟"等說法,禪城區得名也與廟宇眾多有關。
據佛山市佛教協會介紹,佛山自古至今變遷都有佛教的影子,佛山佛教發展最為鼎盛時在明清,當時寺院庵堂達到168所,後因各種原因逐漸式微。1980年後,佛山寺廟得以逐漸恢復。
發現仁壽寺
最老:五方佛殿
仁壽寺左側一座氣勢宏偉的古大殿按藏傳佛教特色擺設,供奉著金光閃爍的"五方佛"。古大殿前有一對石柱,鐫刻著清代咸豐元年(1851年)對聯"經馱白馬錫駐青鴛願苦海同登仁壽,花雨彌天松風匝地喜禪山重見莊嚴"。該建築結構和建築材料都保持了清代時期的嶺南建築特色,是佛山保持至今為數不多的清初時期古建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據仁壽寺工作人員介紹,該古大殿正是原來的大雄寶殿,也是該寺最老的建築,雖然歲月經久,古大殿風貌依然古樸莊嚴,是市文物保護單位,曾作為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燈飾製作車間",2010年底歸還仁壽寺,因為已有新的大雄寶殿,所以改名五方佛殿。
最奇:仁壽靈芝
在大雄寶殿左側,一棵龍眼樹蜿蜒曲折,已有百餘年樹齡。據稱在上世紀90年代,該龍眼樹身長出數朵靈芝,形態豐滿,色澤艷目。在後來的十多年間該寺的每個重要節點,都會長出靈芝,讓人稱奇。
最高:如意寶塔
位於正門廣場的如意寶塔是寺內最高的建築物,1935年,在佛山佛教密宗弟子李佩弦的倡議下,組織發動佛山慈善家李賜豪、商會會長梁顯其等捐建。
塔身為七層八角漢式塔,鋼筋水泥結構,通高25米,塔體外壁鑲嵌藏文碑記,塔內供有瓷製佛像十餘尊,其中所供奉的陶制紅綠度母佛像為石灣冠華陶窯作品,由石灣陶藝名家潘玉書手塑。中國近代著名的高僧虛雲大和尚為這座寶塔主持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