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小從貴州回邯鄲收秋種麥,花路費誤工不合算,咋還回來種地?

2019-11-23     回村歇歇

各位親:您若喜歡「回村歇歇」發布的內容,煩勞動手點下右上角的「關注」,我們一起為鄉村振興盡一點綿薄之力。

話說收秋前,一天的半夜裡忽然接到發小電話,說他在曹莊路口,剛下車,讓我開車去接他一下。大半夜的距離我們村20多里地,我是真不願意動。

發小知道我是個懶漢,便在電話里說,我從貴州回來,真的帶了兩瓶茅台,回了咱哥倆喝兩盅。聽到茅台酒,我立馬發車去接發小了。

回來的路上,我說發小:你不是在貴州乾的好好的咋就回來了?發小說,回來收秋種麥呀!

回來種麥子?你來回花路費得大幾百塊吧!來回折騰耽誤差不多20天,你們搭花棚不是每天300元麼?你算算夠本麼?怎麼合算?

發小笑道:帳不能這麼算,按你說的那都不中地了,吃啥?

你把地租給合作社呀!在咱邯鄲種小麥玉米一年兩茬能賺幾個錢?早算的不再算了,一畝地一年賺上四五百,你家十畝地不才賺四五千元麼?你這來回一折騰,不少掙五六千?

發小說:就當回來家看看。

看啥?嫂子在北京看孫子,回咱村冷鍋冷灶的,還得自己做飯?在工地打工不用自己做飯多好。

發小說:不管咋說,種地是咱農民的本分,現在也不麻煩,反正都是雇機械收種了。這地不能租給合作社,地租給合作社,他們把地邊弄沒了,還把好好的地種得坑坑窪窪,咱再想自己種就麻煩了。就當回來村歇幾天。

我笑著說發小,你這樣想也對呀!要不小弟咋能喝你的茅台呢!

我們作為邯鄲平原上,農村裡60後農民,從小對食物短缺怕了。從分地到戶開始,自家的責任田從來沒用荒蕪過,總把地伺候得很好。

誰家的責任田裡草長苗黃是被村民譏笑的。這些年隨著打工興起,在外面打工一天掙二三百元不是難事,而種地是越來越沒利潤。

發小三個兒子共5口人,家裡的確是10畝地。十畝地一年種兩季,冬小麥和夏玉米,除去成本,除去把地按照500元租給合作社,每畝地的利潤也就有四五百元,還得種好管好。

而家裡種著十來畝地,收麥子種玉米回來一次,收玉米種麥子回來一次。連花路費帶耽誤工地打工,真的不如把地租給合作社,倒是清閒了,也不在乎颳風下雨下冰雹澇災旱災了。

帳目算得很清楚,也很實在。

可我們這代人對土地有感情,這對土地的感情可不是裝出來的,儘管種地收入相當微薄,靠種地也不能生活了,我們是每天在抱怨。但抱怨歸抱怨,地我們還會自覺地去耕種,並且澆水施肥打藥,樣樣要做到位。

我們秉承著一個道理,人不欺負徒弟,土地就不會辜負人。

用一句高調的話表達:我們60後這代農民,種地靠的是情懷,正因為我們有情懷,才會不放棄不拋棄土地。雖然在外打工比種地收入高,但是我們也會想法把土地伺候好,伺候好了土地,看著長勢喜人的莊稼,體驗糧食豐收帶來的愉悅。這種不合算的愉悅,不種地的農民是體會不到的。

但是,種10畝地一年的收入,還沒打工一個月掙錢多,長期如此,靠情懷種地能堅持多久?

親!我是邯鄲東部平原上的農民,我們這大多數6070後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我們這裡沒有撂荒地。你看到的長草地那都是「因征地鬧糾紛」的遺留。

你們當地農民對土地怎樣的態度呢?請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SQTLpW4BMH2_cNUgpJ1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