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寫給孩子的中世紀 2 -- 請你思考一個問題

2019-09-20     BaMaEnglish親子英語

No.2 喜寶娘寫在前面

上周發了第一篇「寫給孩子的中世紀史」,寫了「封建社會」到底是什麼意思,沒看過的可以再看一下,或者再複習一下。因為今天要寫的,跟上一篇關係很大呢。

「封建社會」不只是一個概念,它還可以用來解釋很多問題,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中國的春秋時期也曾分封制,但是為什麼中國沒有像歐洲那樣真正地「封建」,最後分成很多個國家,而是從分封制轉而大一統,成了一個皇權專制國家呢?

今天這一期,喜寶娘就嘗試一下,從「封建社會」這個概念出發,來解釋一下這個問題。當然我並不是權威,給出的解釋也不能說就是絕對真理了。只是我提出這麼個問題,嘗試給一個答案罷了。大家如果有自己的想法或者答案,可以留言給我,歡迎探討。

好,開始了。

親愛的我十年後的寶貝:

我們又要開始聊聊中世紀了。上一次開了頭、聊了西歐封建社會之後,媽媽麻煩在高中當班主任的旭旭阿姨幫忙借來了你即將要讀的歷史課本,想看看學校里是怎麼教的,這樣媽媽能更好地知道該以什麼方式向你呈現這段歷史。

拿到全套課本,我翻到目錄頁,看完之後,有些訝異,因為教科書中古羅馬之後便是近代西方,中間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就混個「探究活動課」的角色。

媽媽在標準教育體制中的摸爬滾打多年,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一般「探究活動課」的內容是不會在中考或高考的考試大綱中的,這就意味著所謂的「探究活動課」很可能會被取消,成為歷史老師給你們串講考點的輔導課。

這樣,我任何蓄謀的「批判」或者「吹捧」都沒有了意義,那麼我們就從頭開始吧,一起去探索去了解那段歷史。

其實中世紀很有趣,我們現在所見的歐洲,包括美輪美奐的教堂、自由平等的公民觀、精湛極致的工匠精神、豐富滿足的物質條件,都不是憑空而來的,一切的根源都是在中世紀時期孕育的,所以它一點兒也不黑暗,當然這是下一個話題,暫且不表。

我知道「先入為主」,所以我的講述方式和觀點很可能將成為你理解歐洲的基礎,所以我也要認真起來了。這還真是個有意義的事情,Aha!

上一篇文中,我們初涉了西歐封建社會的含義,先來回顧一下這張圖吧:

「封建社會」這個概念很重要,是我們分析歐洲很多問題的基礎,因為它與我們熟悉的中國情況完全不同,所以理解起來並不容易。教學法告訴我們,重點和難點要頻繁提起。

所以,再來複習一遍。

「封建」一詞,指領主分封給封臣的土地,相應地,封臣需要向領主提供一定的役務作為回報,封臣可以將領土層層向下分封,這樣,便形成了上圖中的金字塔。

這些你已經知道。下面我們來對這個概念做一些延伸。

你是個愛思考的孩子,不知這兩天你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既然中國古代(秦統一之前的周、春秋)也曾有過長時間的分封制,與中世紀的情況很像,那麼為何最終中國成為了一個皇權集中的大一統國家,而西歐卻在封建之後分裂形成為很多國家?

如果沒想過,現在可以停下來想一會兒,最終有沒有答案都沒關係,你們這代人,更注重的應該是過程,而非結果。

任何問題的分析都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即必然性和偶然性。

比如你喜歡上一個男孩子,必然性是你在長大,成長的青春中必然要關注異性,產生心動的情愫。

偶然性是碰巧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你心儀的男生,乾乾淨淨,陽光洒脫。

好吧,探討嚴肅歷史問題的時候不該舉這樣的例子。。。

對於剛剛提出的中西方不同歷史走向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從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角度解釋看看。

首先,必然性,地理環境。

出於客觀嚴謹的考慮,媽媽並不會說自己是地理決定論者,但不可否認,你長在什麼地方,必然會帶著這個地方的烙印。國家更甚。

中華民族從豐富饒美的黃河長江流域源起,土地肥沃,降水充沛,人民聰穎而勤奮,所以,農業毫不猶豫地成為我們賴以生存、繁盛壯大的首要選擇。

而農業發展中,最必不可少的要素便是水利,所以大禹因治水而成古之賢王。水利設施,不是播種不是除蟲灑農藥,它需要統一規劃共同修築,這就需要在上層在中央,有一個穩定統一的機制集中管理,科學謀劃。

另外,對黃河的治理也需要集權,中國歷史上多少次黃河水患都是傾盡國庫去治理的,哪裡是幾個小封建領主就做得到的?

還有,中國土地相對遼闊完整,農業上易於種植,但軍事上也造成了一個難題,就是--易攻難守,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形成合力。

所以,古代農民對於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有著天然的嚮往和服從,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應對水患蟲災,有穩定的土地收入,養家餬口,徐圖權階。

這樣,當強有力的嬴政統一六國建立集權國家時,老百姓心悅意滿,交稅納糧。

當然,中國歷史上亦有無數次的農民起義,不過,千萬要明白,中國的農民起義推翻的只是當朝之統治,並非這種皇權在上的制度,劉邦倒秦建漢,李淵倒隋建唐,朱元璋倒元建明,甚至近代的袁世凱都搞了一次復辟,道理都是一樣的。

而西方和我們是完全不同的地理環境,古代時候,大自然似乎特別不偏愛那裡,沒有肥沃的土壤和可灌溉的河流,稻米糧草無從長起,只有地中海周圍尚可,還多是葡萄酒、油橄欖這樣的經濟作物。

整體看,西歐被河流大山切割得支離破碎,這樣的地形更利於固守,也就更利於破碎的分封狀態。

所以,當時的歐洲人掠奪、占取、分封,領主們在自己的封國內建立莊園,從事農業生產,但產量及其低下,沒有綢子料做衣服,無法喝杯茶消消食,也不會在午後的陽光下捧讀書簡。

由於分封制是層層向下,所以,封臣義務的履行也是層層向上的。每位封臣,只需向賜予你土地的領主履行義務,為他服兵役勞役獻上禮金,至於對封主的封主則沒有義務。

所以,中世紀的歐洲流行這樣一句話,「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即任何領主,包括國王,都沒有權利對不是他封臣的人任意干涉,甚至不許進入他們的封土。

這也是最初的契約精神,即領主與封臣之間的契約,你給我多少領土,我為你履行多少義務,自初便已定好,勿容更改。

看到這裡,寶貝,不知你是否明白些了。在中國,我們說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了皇權便有了一切,所以張居正從官居首輔到滿門抄斬只在一夜之間,所以衛子夫從民間婢女到家族得勢,亦是漢武帝劉徹一人之力,所以歷代起義或革命的矛頭都指向那皇帝寶座。

而在西方,國王固然有更大的領土和權力,但他也需履行相應的義務,所謂「權力越大,責任越大」,甚至有可能因為開支過大破產。而領主們偏安一隅,有自己的土地莊園和僕從,他們未必羨慕國王,也沒有必要為了那若有若無的好處冒著失去現有的風險。所以,逐漸地,西歐這種封建制度日益穩固下來。

這便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世界,不一樣的中國和歐洲,是不是很有趣?

好,還沒完,我們再來看偶然性,也就是英雄人物。

古代中國在周朝和春秋戰國時期也是分封制的,所謂分久必亂,所以戰國時期諸侯爭霸,齊楚燕韓趙魏秦,合縱連橫打得十分精彩。

就在這樣的紛爭之中,秦始皇嬴政憑藉極佳的謀略與膽識,將其他六國一一打服,終成帝國大業。這是中華民族統一的開始,從此我們這個國家,無論多少內憂外患都屹立不倒,從未消失於地圖之中,這是作為中國人的驕傲,你要記住。

當然,秦始皇能統一六國並非單純個人原因,與秦國之前數代的積累及商鞅變法時的郡縣制是分不開的,不過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需要暫且留存,後敘吧。

在西方,封建領主們也是紛爭戰亂不斷,但是,各路諸侯的領主或國王中,從未產生過一人有嬴政般謀勇,能夠將歐羅巴(歐洲的舊稱)統一,甚至很有統一感的「神聖羅馬帝國」也不過是個邦聯,內部鬆散至極,幾百年之後便宣告分裂。

這裡面也有一個知識階層位置的問題。中國的知識階層從一開始就跟統治階級政權結合地比較緊密,統治階層中有很多優秀人才。

而西歐的知識階層在教會中,不在政權中,所以我們中國有商鞅變法,西歐也可能有商鞅,但是他沒在變法,在傳教。

所以,在這裡,我們可以做一下頭腦風暴,試想,如果拿破崙出現在當時的歐洲,那麼統一大業未必不能實現,那麼現在的情景也許迥然不同。

當然,歷史沒有假設。

好了,孩子,如上便是媽媽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解釋,讀歷史,中西比對是最有趣的。

希望你能繼續思考,期待跟你的交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OfXLW20BJleJMoPMueQ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