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數據有點猛:海外每賣出三輛中國車 就有一輛來自上汽 | 汽車產經

2019-11-20     汽車產經

今年前三季度,上汽的海外銷量已經達到24萬輛,而余德表示,到2025年時,這一數字將達到100萬。而在這其中,以MG、MAXUS、五菱等為代表的自主品牌將起到關鍵作用。

文 | 吳雪

「今年上汽的海外市場銷量預計突破35萬,明年衝擊50萬;2022年左右能夠達到60萬的規模;到2025年,我們希望能夠達到100萬輛。」

11月13日,上汽集團國際業務溝通會上,7月份剛剛履新的上汽集團總裁助理、國際業務部總經理,上汽國際總經理余德在談到上汽海外銷量時,顯得底氣十足。

此前,中汽協發布的出口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汽車企業累計出口74.8萬輛,同比下降8.1%。而與汽車出口的整體下滑不同,已經連續三年海外銷量排名第一的上汽集團卻實現了逆勢上漲。

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上汽集團實現整車出口及海外銷售24萬輛,同比增長15.5%。其中,MG品牌同比增長58.8%,MAXUS品牌同比增長19.5%。

在國內市場仍舊處於下滑狀態的當下,位居中國汽車集團銷量第一位的上汽,正在將眼光聚焦於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

上汽集團總裁助理、國際業務部總經理,上汽國際總經理余德

四個月達成的「萬輛級」市場

2017年初,已經在泰國、印尼兩地建立海外整車製造基地的上汽,接手了通用位於印度古吉拉特邦巴羅達市的HALOL工廠,開啟了進軍印度市場的腳步。

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代表,一直以來,印度汽車市場都被認為是最具潛力者之一。數據顯示,2018年,印度的乘用車銷量為340萬輛,在超過13億的人口基數下,其千人汽車保有量不足30。而據上汽預測,到2025年,印度汽車市場的銷量將突破500萬輛,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

在這樣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之中,當今年6月27日上汽在印度發布首款車型MG Hector之後,這個搭載了i-Smart智能行車系統的印度首款網際網路車型,引發了強烈反響。

「以前接到客戶電話,都是詢問買車有沒有折扣,現在都是催能不能快點交車。」據名爵汽車印度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Rajeev Chaba介紹,到10月27日,新車的交付量已經破萬,訂單數超過3萬份,目前仍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

名爵汽車印度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Rajeev Chaba

事實上,在這個國人眼中有些魔幻的國家,其對於汽車品牌與車型的喜好也有些與眾不同。據Rajeev Chaba介紹,在當下的印度市場,專注於小型車的鈴木市場份額超過40%。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則分別是韓國的現代和印度自主品牌馬恆達,三個品牌在印度市場的份額加起來超過70%。

而在這樣一個歐美車企紛紛折戟的國家,來自中國的MG Hector卻可以迅速走紅,在Rajeev Chaba 看來,「差異化」的競爭策略是關鍵原因。

在印度市場普遍都是傳統汽油和柴油小型車的當下,上汽是首家將大空間、48V混動技術以及智能網聯引入印度的車企。「很多印度消費者就是衝著這款車真的可以用嘴開啟天窗(open the sunroof),放棄競品,選擇了MG」。

而隨著名爵在印度市場銷量的不斷攀升,產能爬坡成了擺在上汽印度公司面前的一道難題。

MG Hector在印度上市之後,雖然短時間內拿到了超過3萬輛的訂單,但對於上汽印度公司,這意味著近10個月的生產周期。而在印度,消費者能夠接受的等待時間不超過3個月。

「Worth Waiting For」 項目海報

為留住已經下訂單的消費者,印度當地員工提議,消費者每多等待一天,可以由公司出資援助一位印度女童多上一天學,隨後,被並命名為「Worth Waiting For」 的項目正式出爐。

據介紹,這一項目在推出之後效果顯著,在網絡上引發熱議,相關視頻在Youtube上有40,000多點擊量。而據統計,印度有近400萬失學女童,教育公平日益成為印度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如果不是身處印度,深度接觸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們對印度汽車市場的理解不會這麼深入」,Rajeev Chaba如此說到。

以差異化亮點進軍歐洲

事實上,印度市場的成功,僅僅是上汽集團國際化進程的一部分。在印度市場銷量破萬之前,上汽已經形成了包括英國、澳新、智利等在內的6個「萬輛級」市場。

自2016年超越奇瑞首次登上中國汽車集團海外銷量榜首之後,三年以來,上汽一直以超高速的增長,占據著榜首的位置。而在今年前三季度,上汽24萬的海外銷量也已經占到了中國車企海外總銷量的三分之一。

雖然這一數據還包括上汽通用等合資品牌的海外銷量,但據上汽介紹,經過多年發力,今年前三季度,自主品牌(以MG、MAXUS和五菱為代表)的銷量也已經占到了50%以上,而且處於不斷上升的階段。從10月份MG公布的海外銷量目標來看,單MG一個品牌的海外銷量或將達到17萬輛,占整個集團35萬銷量目標的近50%。

而在2018年中國品牌海外銷量的排行中,上汽旗下自主品牌的銷量也可圈可點。尤其是以乘用車為主的MG品牌,7萬餘輛的海外年銷量在整個上汽自主品牌中占據絕對主力。

2018年部分中國車企海外銷量數據

「在海外每賣出三輛中國車,就有一輛來自上汽」,這是上汽的底氣。而從上汽的7個「萬輛級」市場分布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這些市場中,多數國家和地區在歷史上都與英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以印度為例,眾所周知,印度在歷史上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受英倫文化影響明顯。而MG作為一個最早誕生於英國的品牌,在被收購之前,在印度就已經有著良好的口碑基礎。於是,當這一品牌在上汽的手中「重生」之後再次來到印度市場時,自然而然便受到了追捧。

顯然,MG品牌的歷史底蘊可以說為上汽的「走出去」帶來了獨一無二的優勢。

不過,在余德看來,上汽如今的成績背後,還存在兩個關鍵因素:上汽獨一無二的體系化優勢,以及「電動化」、「智能網聯化」帶來的差異化亮點。

「上汽是所有中國汽車集團當中為數不多的在整個產業鏈進行布局的。不管是印度、泰國、還是印尼,甚至是未來新的基地,只要產量到一定的狀態,我們整個體系會全部介入。」而這一頗為「豪氣」的做法帶來的優勢也顯而易見:不僅為產品融入當地市場提供了資本背書,也使得產品落地時「遇到任何問題都能快速解決」。

而與此同時,與大部分中國車企專注於開拓東南亞、南美以及一帶一路國家等欠成熟的海外汽車市場不同,傳統汽車工業發源地的歐洲市場,也是上汽開拓的方向。

據余德介紹,未來的兩三年里,上汽國際化的發力目標將聚焦於歐洲,通過電動化和智能網聯化的差異化優勢,搶占市場。

此前的9月底時,名爵專門打造的全球車型EZS在上海裝船,這不僅是自主品牌乘用車首次批量出口歐洲大陸,500輛的規模也打破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單次發運數量的紀錄。而在登陸歐洲之後,目前這一車型已經在短時間內在英國、荷蘭和挪威獲得了超過3000個訂單。

不過,儘管擁有在電動化上的先發優勢,但隨著歐洲相繼頒布新的汽車排放法規,如今,越來越多的傳統汽車廠商也正在加快電動化轉型。

以大眾和豐田為例,不久前的法蘭克福車展及東京車展上,電動化都是其展位上最大的看點之一。而就在近日,豐田發布聲明將與比亞迪成立合資公司專注於電動車生產;大眾也發布2020-2024年投資規劃,將在電動化與網聯化上投入600億歐元。

當越來越多傳統的強勢廠商入局電動化時,事實上留給上汽的時間已經不多。

寫在最後

在2018年時,經過連續多年的低迷之後,中國汽車的出口量再次突破了100萬輛。但即便如此,在2800萬輛的整體銷量中,出口也僅占據了其中的3.7%。而在德國和日本,這一占比則超過60%和50%。

於是,對於海外銷量在中國的汽車集團中排名第一的上汽而言,這一數字差距的背後,不僅僅是整個中國汽車工業需要發力,如何繼續發揮領頭羊的作用,同樣十分重要。

如今,在海外市場取得初步勝利之後,上汽將自己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定位為100萬輛,或許,這不僅對於上汽來說意義非凡,對於中國的汽車工業而言,依舊具有意義。

未來,期待上汽的這一flag能夠早日實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Odc6h24BMH2_cNUgU6d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