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吃穿住行樣樣都要操心。尤其是把這些問題放在如今的疫情之下,就更要求大家越謹慎越好。
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工廠復工復產,出行安全便成了大家要面對的一件頭等大事。畢竟稍不留意,可能就會中招。
別覺得小編是在危言聳聽,自疫情爆發以來,我們看到的在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時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還少嗎?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個案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1人乘車,致13感染新冠肺炎
據澎湃新聞報道,3月5日,由中華預防醫學會主辦的《實用預防醫學》首發了一篇題為《一起在公共運輸工具內氣溶膠傳播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學調查》的研究。作者包括羅塏煒、海政等人。
該研究介紹了一起由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引發13人感染的聚集性疫情。事情是這樣子的
1月28日,乙地報告1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病例A)。
該患者1月22日發病,1月29日確診,發病前第5天和第3天曾與其甲地同事李某某(確診病例,1月16日發病)有共同聚餐和辦公的經歷。
1月22日12點,病例A(未戴口罩)乘坐甲地大巴,14點到達乙地,導致同車7人發病(病例B-病例H),此外還有一名無症狀感染者(病例I)。
1月22日15:40,病例A(未戴口罩)乘坐班車,車程約1小時,導致同車2人發病(病例K和病例L)。
當日病例A乘坐的大巴抵達乙地後,停留30分鐘(停留期間車輛未做消毒處理),又載客返回甲地。
1名乘客(病例J)搭乘該車後(座位與病例A之前乘坐過的座位臨近),1月24 日發病。
據調查,病例J無其他特殊旅居史和接觸史。
值得一提的是,該起疫情還引發了三代續發病例:和病例A同車的病例B、病例K之後分別有1名親屬發病,即病例M和病例N。
消息來源:澎拜新聞
以上就是這起導致13人感染的聚集性疫情的感染路徑。案例相對複雜,大家可以對照下圖閱讀,以便理解~
以上案例值得大家注意的主要有兩點:
1. 病例A兩次乘車的情況
病例A在1月22日中午乘坐的是49座全封閉空調客運大巴,車長11.3m,車寬2.5m。除司機外共有48個客座,實坐48人。
劃重點:病例A與車上最近的一例被感染者(病例E)之間距離不足0.5m,與最遠的一例被感染者(病例G)之間距離約為4.5m。
據調查,病例G和病例A分別從大巴車的前後門上下車,途中沒有近距離接觸行為。
圖示:病例A1月22日中午從甲地到乙地乘坐的大巴車及被感染者(病例)座位情況(來源/相關論文)
1月22日下午,病例A乘坐的是18座空調小巴,車長5.5m,車寬2.5m,車窗均未開。除司機外共有17個客座,實坐12人。
劃重點:病例A與最遠的一例被感染者(病例K)之間距離約為4.5m。
圖示:病例A1月22日下午從乙地到丙地乘坐的小巴車及被感染者(病例)座位情況(來源/相關論文)
2. 病例A兩次乘車時大家的狀態
調取當時車上的視頻發現:病例A乘坐的空調客運大巴上大部分人都未戴口罩,車上被感染的病例均未戴口罩;而他乘坐的空調小巴上僅1人戴了口罩,車上被感染的2人均未戴口罩。
研究結果:新冠病毒在密閉環境有氣溶膠傳播的可能
據調查發現,在該起聚集性疫情中,10名二代病例和1名無症狀感染者除了與確診病例A共同暴露於大巴車以外,均無其他明確的流行病學(暴露)史。
2例三代病例(病例M和病例N),除了分別與病例B、病例K有明確接觸史外,調查未發現其他流行病學(暴露)史。
研究認為,這起聚集性疫情對於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有兩點重要提示。
一是在密閉的空調車廂內,病毒傳播距離有可能超越目前認為的飛沫傳播距離(通常為1m)。
同時也提示,新冠病毒在密閉環境內有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
二是病毒在車廂內有效存活的時長不低於30分鐘,且病毒存量能夠達到足以致人發病的水平。
小編講了這麼多,主要是想告訴大家,在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時,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
而此項研究也對公眾、尤其是搭乘公共運輸的乘客,在個人防護方面做出了一些提示。
乘坐公共運輸工具,要這樣防護
1. 乘前準備
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前,要根據乘坐時間、中途停留時間以及出行地、公共運輸工具的衛生狀況等,備好口罩、一次性手套等防護用品和免洗洗手液、消毒紙巾、消毒棉片等消毒用品。
2. 等候及乘坐時
全程戴好口罩,最好不要摘掉口罩吃東西;
儘量避免用手直接觸摸車上設施,如有需要,比如拉扶手,可先用消毒紙巾消毒後再接觸,或是佩戴一次性手套;
避免用手接觸口眼鼻;
不要與他人交談,儘量與他人保持距離,可隔位、分散就坐;
注意噴嚏禮儀,打噴嚏或咳嗽時,及時用紙巾或手肘掩住口鼻;
靠近走廊座位跟陌生人接觸的機會更多,應儘量選擇靠窗座位;條件允許的話,可打開車窗,保持車內空氣流通;
乘坐途中不要來回走動。
3. 乘坐後
用流動水和洗手液認真洗手,並對行李、公交卡、手機、鑰匙等物品進行消毒,衣物可掛在通風處或用衣物消毒劑清洗。
其實,除了出行要做好自我防護,大家應該注意到,這項研究還提示了新冠病毒在密閉環境內有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
說到密閉環境內的氣溶膠傳播,小編可要和大家仔細聊聊~
@所有人:警惕氣溶膠傳播
眾所周知,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當然,大家也不能忽視氣溶膠傳播的可能。
小 知 識
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核,形成飛沫核,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漂浮至遠處,從而造成遠距離的傳播。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中,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就增加了「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中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
圖源 / 央視新聞
3月3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新版診療方案中關於傳播途徑增加了「應注意糞便及尿對環境污染造成氣溶膠或接觸傳播」。
圖源 / 央視新聞
當然,對於氣溶膠傳播,大家也不必戰戰兢兢、惶惶不可終日。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指出,氣溶膠傳播風險是有限定條件的,不是在一般情況下都可以傳播的。
此外,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氣溶膠傳播要同時滿足密閉的空間、較長的時間、高濃度病毒三個條件。在極端的條件下才有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對普通人來講,在通風良好的日常生活環境中,氣溶膠傳播可能性很小。
圖源 / 央視新聞
因此,大家對氣溶膠傳播的科學態度應該是:不必過於恐慌,但不能掉以輕心。
在一些密閉空間中,大家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幾點。
在密閉空間,一定要注意這些事
1. 戴口罩
在電梯、辦公室、會議室等密閉空間時,也一定要多多關「罩」。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李後強表示:氣溶膠顆粒比較大,一般大於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醫用口罩(或防範霧霾口罩)就可以阻攔這種粒子。
2. 開窗通風
增加開窗通風的頻率,建議每天通風2~3次,每次20~30分鐘。這樣有助於加速空氣流動,把氣溶膠稀釋、吹散。
圖源 / 網絡
3. 保持衛生間清潔、通風和消毒
保持衛生間環境和物品清潔衛生,定期對衛生間進行消毒;
衛生間也要定期通風,沒有窗戶的可通過排氣扇機械通風;
用馬桶的話,先蓋上馬桶蓋再沖水;
不用排水時,地漏口要用蓋子蓋上;或是用保鮮袋裝水形成一個水袋,將其放在地漏上。
※ 中國家庭醫生新媒體中心綜合自:澎湃新聞、央視新聞、央視網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LQ1N0XAB3uTiws8KBDt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