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織好的盛裝,
將來孫女會穿麼?
誰也拿不准。
我們裁奶奶織的一片侗布做實驗:
設計出這些手織侗布包。
希望傳統手藝能走進現代生活,
而不僅僅是對過往時光的念想。
2017到2019年,
我們在貴州黔東南深山裡,
尋訪民間傳統手工藝已三年。
一次到侗寨探訪,
聽說這裡曾經是桃花源般的存在:
老屋成片,古樹參天;
女人皆會織布、刺繡、唱琵琶歌。
農閒時,姑娘們抱著琵琶且行且唱,
老奶奶們圍坐在古樹下繡花、織布,
任時光流逝千年。
十年前寨子失火,
古樹老屋,
連帶家傳的琵琶、織機、老繡片都燒光了。
留在村裡織布、刺繡的姑娘也卻越來越少。
只有一位老奶奶依然坐在村口繡花織布:
孫兒就要出生,她已忙碌了三個月,
織好一丈侗布,做了幾條背帶,
如果生的是女孩,
那得再花一年時間,繡套盛裝。
我問:現在不都可以買麼?
她答:那不一樣,我是奶奶。
據2015年《中國傳統手工現狀調查》,
我國86%的傳統手工從業者分布在農村,
近7成年收入在2萬元以下、
近6成尚未找到繼承人、
近7成受訪者對傳統手工的學習意願不高。
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有個叫「三寶侗寨」的地方。
據說這裡侗族姑娘,
都有著一副好歌喉,
會織一手好布,能釀一壇好酒。
果藥酒是男人的心頭好,
果皮則是侗女的手中寶。
心靈手巧的侗族織女,
自古以來就自己紡線織布,
用各種植物的果皮根莖染布,
然後製成侗布裁衣制物。
每個侗家女兒在長到十多歲時,
家中母親就會開始為她準備侗布嫁衣。
賴蕾的母親在賴蕾十八歲時,
交給了她100匹親手梭織的手織布。
因為這個女兒很爭氣,
是村裡第一個大學生。
外出求學,不知道何時才會出嫁,
於是母親提前將嫁衣布交予她保管。
但年輕的賴蕾卻笑母親老土,
現代人都穿著婚紗結婚,
誰還會穿這老土的粗布衣服。
於是母親的手織布,
都成了賴蕾練習油畫的畫布。
多年以後,賴蕾回想此事,
悔到恨不得抽自己耳光。
「知道嗎,現在寨子裡的年輕人,
都出去打工掙錢了。
他們不再穿侗裝,
也再沒有人願意紡線染布織布,
這門傳統手藝只有寨子裡一些老人會了。」
我們的手織布,快失傳了……」
當學藝術的賴蕾醒覺到這一點時,
母親留給她的手織布已所剩無幾,
完全不夠做一套嫁衣了。
她回到家鄉,開始瘋狂向鄉鄰收布,
更用高價鼓勵鄉民繼續用土法織布。
她想為侗族留下這最美的手藝,
也彌補自己對母親的歉意。
慢慢地,賴蕾的布越收越多,
甚至發現很多很古老的布,
她便開始為這些布建立檔案。
有些織法已經失傳的,
她就和村裡的織娘一起討論研究復原。
她還聯絡上已經外出打工的織娘,
邀請她們回鄉一起開發侗布。
遊說間她說:「我們織娘,
可以憑自己的手藝賺錢,
那樣的活法兒更有尊嚴!」
因為賴蕾的積極推廣,
終於有設計師開始注意到這份民族之美。
設計團隊和賴蕾合作,
嘗試用侗土布製作了時裝,
一經亮相就驚艷了巴黎時裝周,
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侗布在國外火了之後,
就開始有些奢侈品品牌找賴蕾,
他們希望能用侗布做衣服和鞋包。
但當這些國外設計師來到侗寨,
走進賴蕾的侗布作坊後,
便開始對織娘們指手畫腳,
要求她們改變侗布工藝,
以符合他們的品牌面料需要。
織娘們生氣,賴蕾知道後更是硬懟:
「侗布有它自己的特性和脾氣,
你們如果喜歡它,
就應該用你們的設計來適應它,
而不是讓侗布改頭換面來迎合你們!」
設計師們被賴蕾懟得沒了脾氣,
只得悻悻而歸。
但侗布不能光有名頭沒有市場啊,
織女們總歸是要吃飯啊。
「到現在還有些織女在外打工,
不肯回來,因為織布不賺錢。」
賴蕾說到這裡,
言語中是深深的惋惜。
終於在去年,
有一個國內的設計團隊,
在三寶侗寨建立了一個手工合作社。
啟動了一個——
「手藝·讓媽媽回家計劃」:
「一個包,一尺布,
媽媽離家近一步。」
主要做的事情,
就是幫助賴蕾和她的織女們,
打開侗布市場。
「讓寨子裡的媽媽們,
看到用手藝來脫貧的光。」
但是,賴蕾和織女們都說:
更希望大家在購買他們的作品時,
是真心喜歡手織布,
而並不是出於憐憫。
所以拾遺今天的分享,
也是真正發自內心地誠意推薦:
也許它不夠大牌,
但它也許是你擁有過——
最有愛和最有溫度的包包。
侗族手織布馬鞍包/小方包
非遺手織布+牛皮製造
時尚與傳統的碰撞結合
失而復得「棉囧」紋
全世界僅7人會織
帶它回家,守住我們的民族之美
01
失而復得「棉囧」紋
全世界僅7人會織
侗布其實是一個總稱,
只要是侗族織娘手工織染出來的布,
都叫侗布。
而各個侗族村寨扎在大山之中,
過去互相之間的交流也不多,
所以織布的方法也不盡相同,
織出的布也可能千差萬別。
這款包使用到的手織布,
就是一種三寶侗寨獨有的「棉囧」。
當然這個名字是賴蕾取的,
根據侗語Miinc dal jomv音譯而來。
這種紋樣的布料,
織造時緯線會有間隔式的凸起,
所以布料顯得非常有紋理感,
摸起來手感軟而實在,
能明顯感覺到和工業品的差異。
這種紋布也因為用料紮實,
所以厚實、挺括、耐磨,
非常適合用來做衣袖口或斜襟,
也常用來做嬰兒背篼背帶的背扇。
但「棉囧」採用的是套織工藝,
織造時需要一隻腳同時踩三個踏板,
對織娘的技藝要求非常高。
別說年輕人,很多老人都不太會。
所以這門手藝其實已經「失傳」了。
賴蕾了解到這門手藝,
還是從收來的舊布里發現的。
但棉囧實在太美了,
而且非常適合用來做包包。
所以當設計團隊提到想做一款包時,
賴蕾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這種紋,
但「失傳」的紋樣,還能復原嗎?
賴蕾想了想,無論出於什麼目的,
都應該想辦法復原這款紋樣。
於是她找來寨子裡的織娘,
挨個走訪各個侗寨的老人,
通過大家的研究摸索,
還真把織法給復原出來了!
但問題是織法過於複雜,
經過細緻的培訓,
整個寨子也只有7位織娘會織。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不!
在包包的製作和打開市場前期,
織娘們只有投入,沒有收入,
織著織著大家就堅持不住了:
「家裡娃等著吃飯呢……」
於是,這7名織娘只得放下織機,
背上行囊又外出打工了。
賴蕾對設計團隊說:
「多希望這個包能快點做出來啊,
只要賣出去一些,讓織娘們看到希望,
她們也許就會回來了。」
此時,我眼前浮現的,
是那一雙雙本用來織布繡花的巧手,
如今正在工廠的流水線上,
做著機械而毫無生機的裝配工作。
這,大概就是生活啊……
可悲、操蛋,卻無能為力。
所以當我收到這款侗布包時,
心裡想著,那些質樸的人啊,
也許只需要一點點鼓勵,
她們就能堅持一下,
再堅持一下吧。
侗族手織布馬鞍包/小方包
非遺手織布+牛皮製造
時尚與傳統的碰撞結合
失而復得「棉囧」紋
全世界僅7人會織
帶它回家,守住我們的民族之美
02
從紡線到成布 72道手工工序
一天最多織3米 且用且珍惜
侗布的織造,絕不僅止於織,
其實它還包括了紡、染、錘等多個程序。
先說紡,棉紗需要先——
洗凈、蒸煮、晾曬等多個程序,
只有這樣棉線才能有韌性,
紡織過程中,才不容易斷。
再說染,採用深山板藍根為原料,
米酒發酵,製作天然染料藍靛泥。
傳統的草木染,棉布能保持柔軟,
而且抗靜電、 防蟎止癢,
親膚無刺激,自然又健康,
有著機織布無法企及的質感。
如果要說全,從紡線到成布,
手織布一共要歷經72道程序,
就算是熟練的織娘,
一天也最多只能織3米!
其珍貴性,不言而喻。
有人問過賴蕾,為什麼——
不用現代化工業大批生產。
賴蕾笑了:別說有些布——
機器還織不出來,就算織出來了,
那能有自然的味道和情感的溫度嗎?
我們看到村口有位老人,
正坐在織機前吱吱呀呀地織布。
為了即將出生的孫兒,
她已經忙活三個多月了,
她要為孫兒的背篼織幾條背帶。
如果生的是孫女,
那得再花一年時間,繡套盛裝。
我們問:現在不都可以買麼?
她答:那不一樣,我是奶奶。
侗族手織布馬鞍包/小方包
非遺手織布+牛皮製造
時尚與傳統的碰撞結合
失而復得「棉囧」紋
全世界僅7人會織
帶它回家,守住我們的民族之美
03
非遺侗族手織布+牛皮
時尚與傳統的碰撞結合
實現民族美的實用主義
拾遺初拿到這兩款侗布包時,
內心也是很驚喜的。
細膩的質感和精緻的細節,
完全沒有辜負棉囧布的珍貴。
包包版型是流行的馬鞍包和小方包,
大小適宜,單肩斜跨都很方便。
面料採用牛皮+棉囧布的結合,
時尚又不失清新質樸,
顯得低調而品味不俗。
小方包搭蓋設計上,
還有一條幾何紋樣的裝飾帶,
令整個小包更添一份民族風情。
磁吸扣設計,方便又防盜,
背起來可以很安心。
包內里有主物袋、拉鏈暗袋、
拉鏈隔袋、外層隔袋四個空間,
看起來小小的,其實很能裝。
背帶除了同色牛皮可調節帶,
還附贈一根金色鏈條帶,
通勤休閒可以換著來。
馬鞍包版型稍稍做了一點改良,
做成了半圓對稱式樣。
圓啾啾地更可愛了。
除了內袋有主袋、暗袋、
和里、外層隔袋,
背後還有一個背貼隔袋,
平時順手放個公交卡手機,
都特別地方便。
背帶也是兩根,
一個織花寬肩帶,
一個白色牛皮可調節肩帶。
喜歡什麼風格可以隨意切換。
搭蓋扣的設計也很有意思,
輕輕旋轉即可開、關。
這款包選用的棉囧布,
大體可以分為兩個色調,
藍白色和黃白色。
配上同色調的手掌紋牛皮,
包包名字也起得詩情畫意:
藍白色的叫滄海明月;
黃白色的叫黃花鳶尾。
一個淡泊寧靜,一個甜美熱情。
希望還有人,
會為手作的溫度而感動。
侗族手織布馬鞍包/小方包
非遺手織布+牛皮製造
時尚與傳統的碰撞結合
失而復得「棉囧」紋
全世界僅7人會織
帶它回家,守住我們的民族之美
「讓母親回家」計劃
為了幫扶貴州省貧困村寨婦女而發起,
對落地村寨的手藝合作社有更深入更多元的思考,
使其實現不離鄉、不離土的自我造血,
獲得有尊嚴的勞動收入,
同時解決母親長期外出打工,
造成的農村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
讓母親有家可回,讓村寨手藝人有就業之家。
囧囧有神包系列所用侗族手織布,
皆為貴州侗寨婦女織造
一個包也許不能讓一位母親回家,
但十個包、一百個包、一千個包……
每一個包,都能讓這些媽媽離家近一步。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