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講產品設計的書,之前也看了不少,比較印象深刻的,有早先的《About Face 3 互動設計精髓》、《用戶體驗要素》、《點石成金:訪客至上的網頁設計秘笈》,以及前一陣中信送我的,我也直播解讀過的《產品遊戲化》。這些書籍有個共性,就是會從實操出發,為我們總結出很多優秀的思考框架,這本《好產品拼的是共情力》也有同樣的效果。
這本書英文名叫《Well-Designed: How to Use Empathy to Create Products People Love》,原書在2014年就出版了。作者喬恩·科爾科(Jon Kolko),他的另一本《互動設計沉思錄》應該更被我們所熟悉。他是奧斯汀設計中心(AC4D)的創始人,也曾任Thinktiv的設計策略執行總監、Frog的首席設計師,以及《Interactions》雜誌的總編,還曾擔任薩瓦那藝術與設計學院互動設計與工業設計專業的教授,負責教授該專業的本科及研究生課程。他在個人主頁給自己的定位是:Design strategy, product management, education & writing,是個全才,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到http://www.jonkolko.com去看看。
這本書有幾個有特色的地方對我比較有啟發,比如:
1、更強調設計驅動產品。書中提到,相比戰略驅動、商業驅動、技術驅動,他更傾向設計導向,站在用戶角度出發定義產品。也就是通過深入的用戶洞察、共情分析,為產品注入靈魂,讓用戶覺得是在和產品對話而不是單純使用這個產品。這樣的思路其實別的書籍也有提過,但很少有人像喬恩·科爾科強調的這麼徹底,他甚至反對一些敏捷開發、MVP的設計方法,而是傾向把用戶心理徹底剖析透徹後給出一套「事無巨細」的解決方案,否則很難打動用戶,這點值得我們學習(但也不要完全照著做)。
2、更強調提問的重要性。提問是作者一再強調的、發現更多洞察的核心要素。第一你可以通過提問和用戶構建共情,比如下面五個核心問題:
- 你認為人們當前在做什麼?
- 你為什麼這麼想?
- 你認為人們會在哪裡做這件事?
- 你認為他們多久做一次?
- 你認為他們在什麼時候做?
可以針對每個人構建這樣的問題檔案,隨時查閱。第二好問題能幫你挖掘出用戶行為背後的本質,比如什麼樣的問題是好問題?是關於行動、工作流程和過程的,而不是關於統計數據或意見的。舉個例子:
好問題:
能告訴我你是如何使用我們的產品處理訂單的麼?引發明確行為。
你最不喜歡這款產品的什麼?能告訴我為什麼不喜歡麼?明確可重現的負面問題。
你還記得最近一次退貨的時候麼?能告訴我為什麼退麼?通過具體的,不好的情況重現,構建有動作的故事。
不好的問題:
你喜歡這款產品麼?不是一個引導行為的問題。
你最經常使用這產品哪三個功能?分別花了多少時間?人們通常難以監測自己的行為模式,這樣的問題也很難讓用戶有所行動。
如果我們設計一個功能解決你的問題,你會為此付費麼?假設的購買行為根本不可信。
以上的闡述能幫我們在用戶訪談時更快獲得我們想要的信息,非常有用。
3、以「概念圖」的方式向團隊成員傳遞產品設計理念。願景這件事,很多做產品的書籍都有提到,但卻很少有方法能將願景清晰呈現給團隊成員。書中提到了一種「產品概念圖」我覺得是很好的方法。如下圖:
這張圖有點類似產品架構圖,但卻是從用戶感受和情緒出發,闡述自己產品是通過什麼手段幫助用戶解決問題的,對任何人都容易理解,比單純的原型要清晰易懂的多,建議可以學習下。
上面說的是幾點啟發,但這本書同樣有其他外文書籍常見的問題,就是翻譯的通順程度還是有些差強人意,也許是英文表述的問題,如果直譯勢必會很晦澀,再加上如果譯者對國內外網際網路環境差異化理解的不夠透徹,就更難翻譯的准了。比如書中提到「社群」,並不是微信群,而是一組社交網絡下的特定用戶群體,他們主要出現在如Twitter、Reddit和Tumblr上。再比如這樣的翻譯:「你的目標是簡潔地呈現在收集的數據中所看到的基於時間的行為」,能讓我理解半天……全文翻譯的最順暢的部分,就是作者假想的一個貫穿全書的產品設計案例,所以整體脈絡還是能理解的。
總的來說,書中的案例略舊(畢竟是14年的作品),部分觀點有些極端(比如不推崇技術驅動),但其中的一些模型、工具和思路還是值得參考的,滿分10分的話,我打6.5,去粗取精,作為一本200頁的休閒讀物,為了拓展思維還是可以翻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