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飛機那些事:坐哪裡最安全?讓你害怕的那些瞬間真如此嚴重?

2019-11-15     凌凌柒悟空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按照計劃由重慶飛往拉薩,當飛到成都區域時,飛機攀升到9800米,下面是連綿起伏的雪山,上面是湛藍的天空,天上、地下的景物交相輝映,應該是一番美景,但包括機長劉傳健在內都不知道危機即將發生。就在飛機飛到距離成都100公里到150公里左右時,在沒有任何徵兆的前提下,飛機的風擋玻璃突然爆裂,發出「哄」的一聲爆響。機長劉傳健循著聲音往旁邊一看,就看到副機長已經有半個身體懸掛在飛機外面。與此同時,駕駛艙內的物品全部飛起來,很多設備出現了故障無法提供有效數據,自動設備完全不能提供幫助。在每小時八九百公里的時速下,駕駛艙內的噪聲非常大,飛機震動的特別厲害,氣溫瞬間降到零下40度左右,事後據劉傳健回憶,當時他發生了巨大的抖動,感覺自己快被撕裂了。

曾有專業人士分析,風擋玻璃爆裂脫落後的30~50秒內的操作至關重要。當時飛機的狀況是無法得到自動設備幫助更加無法得到有效數據、無法聯繫管制台且副機長半個身子還被掛在外面,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穩住局面是對機長的心理和生理極大的考驗。但已在這條航線往返100多次並有多年飛行經驗的劉傳健一隻手拉著副機長,一手操控飛機,在與全體機組成員默契地配合下,終於穩住了這架載有119名旅客、9名機組成員的飛機,在一切數據完全靠目測的基礎上,這個英雄機組成員協力將飛機成功備降成都雙流機場,整個過程比美國大片還要驚險。他的一系列操作現已被列入飛行手冊,而他自己也被中國民用航空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國民航英雄機長」的稱號,整個機組也被賦予英雄機組。從世界民航史來看,「英雄」二字放在國際上劉傳健機長也絕對擔當得起。

他的事跡被拍成電影——《中國機長》,很多觀眾看完後都表示再也不敢坐飛機了。現在的飛機票價越來越親民,有時甚至比火車臥鋪票還便宜,出行選擇乘坐飛機的旅客也越來越多。不過雖然很多數據已經說明飛機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在身處萬米高空之上且對這個幾十噸甚至上百噸的大傢伙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總有種自己的命攥在別人手中的感覺,非常不踏實。尤其是看過各類含有空難題材的電影之後,每次坐飛機腦海中都會出現相關畫面,一顛簸就覺得心一下子跳到了嗓子。帶著這份恐懼,我翻開了《請教機長》這本書,期望減弱這份恐懼,讓我也能瀟洒地坐上飛機。(還有一個小心思,因為這本書是由來自台灣的同胞翻譯的,書中對台灣的稱呼都是「中國台灣」,更增加了我對這本書的好感。)

《請教機長》這本書的作者派屈克·史密斯是一名美國民航飛行員,他的飛行經驗非常豐富,僅飛過的國家就80多個。他熱愛旅遊,更熱愛寫作,經營了一個博客,撰寫了一系列以空中旅行為主題的博客,博客內容詼諧幽默兼具深厚專業知識,所以深受讀者喜愛。如果你去讀《請教機長》,就能深切體會他的幽默,我甚至經常笑出聲(毫不誇張)。

從《請教機長》的字裡行間就能體會到派屈克·史密斯的專業,似乎關於飛機的一切都知道,包括旅客擔心和關注的內容,接下來就一起隨著派屈克·史密斯揭開飛機的神秘面紗。(因不同國家不同航空公司的差異可能會存在差異,因《請教機長》的作者是美國飛行員,所以這裡討論的都是美國的民航情況,供大家做個初步了解。)

有關飛機的常識

飛行原理

簡單來說,飛機能夠飛行的主要原理是伯努利原理。伯努利原理認為流體被迫流經狹窄的通道或者彎曲的表面時,流速會增加,同時壓力會增大。如果有機會,下次乘飛機的時候不妨仔細端詳一下飛機的外表,你就會發現飛機上表面都是帶有弧度的,下表面則是平的。這樣當飛機以高速向前滑行時,下方的壓強大於上方的壓強,前進的推力大於空氣的阻力,當達到一定的壓力差時飛機就能夠升空。

特殊的速度單位

通常描述汽車的速度時我們總習慣用千米/小時,飛機當然也可以這樣說,但未免顯得太業餘。描述飛行速度的專業術語是「節」。「1節」表示每小時前進一英里/海里,常備應用在航空和航海領域,因為1海里比1英里長,所以航海中的1節比航空中的1節要快。

離地和落地速度

每次坐在飛機上感受到推背感的那一刻我都在心裡苦笑著想:「這得多高的速度呀?」今天終於在《請教機長》中找到了答案。飛機的起降速度是要視情況而定的,不同型號的飛機可能會有不同的速度要求。大致上講,噴氣式飛機離地速率130節,落地速度110節;空中客車或波音的飛機離地速率大概170節,落地速率150節;757、767離地速率在140-170節之間,落地速率在130-150之間。

馬桶內垃圾的處理

幾年前,《走近科學》曾播出這樣一個新聞,北京郊區一村民家房頂被幾塊大小不一的藍色冰塊砸出打洞,而且藍色冰塊還散發著幽香,誰也說不清是什麼東西,引起人們的好奇,甚至還有好事者品嘗了一下,還把它稱作「無根之水」。後來研究發現,這是飛機上的排泄物,從此以後我就一直認為飛機馬桶中的廢物會被隨時扔出,曾幾何時還坐在院子中期盼收到這一特殊的「禮物」。實際上,飛機中的排泄物不會被隨意丟出來。飛機降落之後這些廢物會被輸送到專用卡車中進一步集中處理,而那些調出來的藍色冰塊都是意外。

飛機總延誤

在我們眼裡,似乎飛機不是在延誤就是在延誤的路上,難道相關人員就不能提前看好天氣預報嗎?不能!天氣情況時刻都在變化,可能上一秒還是好好的,下一秒就變得不適合飛行了。況且很多時候並不是肉眼看著天氣挺好就真的適合飛行,畢竟不是在放風箏嘛。除了天氣情況,空中堵車也是延誤的一個重大原因。近幾年每個機場的吞吐量都在增加,而且前一架飛機的尾流對後一架飛機的影響巨大(這一點後面會有解釋),導致飛機不可能像汽車那樣一輛接著一輛地起降。

飛行員的工資多高?

飛行員的工作看起來光鮮亮麗,傳言年薪都幾十萬上百萬元的。確實有年如此高的飛行員,但只有很少一部分(年資比較高的才會有如此高薪)。美國大部分飛行員都是年薪3萬、4萬、6萬美元,如果只飛國內航班可能只有2萬美元。

打開遮陽板、調直椅背、收起餐桌、調暗客艙燈光的作用

飛機起飛或降落的時候旅客總會被提醒打開遮陽板、調直椅背、收起餐桌、調暗客艙燈光,這些動作並不是多餘的,而是與旅客的安全息息相關。收起小桌板是為了防止飛機受到撞擊或者突然減速時不被小桌板傷到。調直椅背是為了讓後排乘客較容易地轉移到過道,還能讓旅客保持安全的姿勢。打開遮陽板的目的是方便空服員能夠更加清楚地觀察外部環境,以判斷是否存在可能干擾緊急疏散的情況。燈光調暗的目的也是如此,內部較暗就比較容易觀察到外部環境發出的異常光亮。

窗戶太小

喜歡坐在窗邊的旅客可能會抱怨飛機的窗戶太小,欣賞風景時一點也不過癮。眾所周知,飛機絕大部分細節的設計都要從安全角度出發,基於此機艙的窗戶必須小而圓,目的是更好地承擔和分散機艙內的壓力。同時,這樣尺寸和形狀還能減少因空氣動力和溫度變化造成的機身彎曲和變形。你可能又會問那為什麼駕駛艙的飛機是長方形呢?駕駛艙配備的玻璃比銀行櫃檯的比例還厚很多,而且還有高強度的邊框支撐。儘管電影大片中將飛機玻璃描述的非常脆弱,但實際上駕駛艙玻璃抵禦壓差、冰雹或飛鳥的能力可以用不可思議描述。民航史上,近百年來也僅有兩起駕駛艙玻璃爆裂的事故,萬幸的是都沒有造成重大傷害。

飛機最安全的位置

飛機是絕對安全的,坐在哪個位置並沒有特別大的差別。但旅客舒適度來說,飛機後端位置感受起伏最明顯,機翼上的位置則最平穩,因為這裡是飛機升力和重力的中心。飛機發生起伏顛簸時,機艙內的指示燈會亮起來,亮起來的燈會讓旅客腦袋裡警鈴大作,實際上這只是常規操作而已。

那些對機長來說沒什麼,卻把旅客嚇得半死的事件

所有引擎失效怎麼辦?

天哪!所有引擎失效?!光想一想就覺得害怕。實際上,幾乎每一班飛機都會以「空中慢車」的方式下降,即空中慢車即發動機零推力運行的狀態下滑行降落。雖然這跟引擎失效不同,但是就滑行降落的效果是一樣的。即使再加上切斷電力系統,飛機也能有很好的表現。當然,引擎集體失效的可能性太小了。

機艙失壓怎麼辦?

萬米高空空氣稀薄、氧氣含量降低,為了保證機艙內人員的安全,必須有加壓系統不斷將外部空氣經過處理填充到機艙內,以保持機艙內的壓力與陸地無異。但這種操作直接造成機艙內外的壓力不等,飛機會不會像被戳個窟窿的氣球一樣泄壓呢?實際上也的確發生過這樣的情況,但也並不像大家預想的那樣危險,對機組成員來說也很好處理。飛機一旦失壓機長就會按常規操作將飛機降到安全高度,同時氧氣面罩也會掉落出來,備用氧氣可供旅客呼吸好幾分鐘,這個時間也足夠機長處理問題了。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有高速緊急下降,其中必然伴隨震盪或失重,這不意味著飛機就要失事了,而是正常操作。如果飛機原本就飛行在地勢較高或者山區無法採取緊急下降措施,那也不用害怕。因為每一條航線都有提前預設的「逃生路線」,在這條路線上將分幾個階段循序漸進地下降,即便在喜馬拉雅山脈也能在氧氣用完之前降到安全高度。

飛機被閃電擊中怎麼辦?

筆者的朋友就曾經歷過乘坐的飛機被閃電擊中的事件,那段時間我們都不敢跟這個「倒霉蛋」一起乘坐任何交通工具。讀過《請教機長》後我才知道,原來飛機被被閃電擊中的機率並不低,一架噴氣客機平均2年左右就被擊中一次。被閃電擊中的情況早就被設計者們考慮進去,所以擊中後電流不會進入機艙內傷害乘客,只是流過飛機表面並留下些許印記罷了,有時甚至連印記都找不到。

飛機被飛鳥撞上了怎麼辦?

早就聽說高速飛行中的飛機與鳥迎面撞上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傷害,所以每次登機前都要仔細端詳機場周圍的鳥多不多。實際上這種情況對飛機造成的傷害也是很小的,可能會使飛機造成輕微的凹陷或彎曲,但也無傷大雅。當然,如果很不幸,鳥一頭撞進了引擎上,那情況就要另當別論了。2009年全美航空1549班機就是撞上了一群加拿大雁後滑行迫降到哈德遜河。

起飛的那一瞬間發動機停止運行了怎麼辦?

飛機是否能按照計劃一飛沖天的標準並不是有幾個發動機在運轉,而是飛機的速度是否達到起飛決斷速度。只要達到這個速度飛機就會照常起飛,這樣即使有一個發動機出現故障,飛機照樣能爬行到飛行高度。如果沒能達到起飛決斷速度就會終止起飛,此時也不要擔心飛機會衝出跑道,因為起飛之前就已經預留了這種可能性發生的空間,連冰、雪等其它障礙物的影響也都考慮進去,絕對不會發生安全問題。

飛機艙門被打開了怎麼辦?

確實有新聞報道過不良分子試圖打開飛機的某一扇門,如果在空中打開飛機的艙門確實也有一定的危險性,但這種危險發生的機率相比其它情況發生的機率更低。機艙門經過一系列的電動和(或)機械式門閂固定,除去這層保險不說,飛機的門都是先要朝內開的,機艙內的壓力比機艙外的壓力大很多,這種壓力差人力根本無法克服。

零零散散的飛機小知識真是太多了,如果你有興趣就繼續翻開《請教機長》看看吧。總之,那些普通人總認為背後藏著「陰謀」的事件實際並非如此,延誤只是嚴格考慮安全因素,飛行員的工資也並不是那麼好賺,飛機引擎失效、機艙失壓被閃電擊中或被鳥撞上都不用害怕,關鍵時刻相信機組成員、聽從機組成員安排就是最好的做法。還有很多好玩的冷知識藏在《請教機長》中,帶著孩子一起找找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K9KGhG4BMH2_cNUgn4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