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語言學博士一起了解內向人:堅韌不拔、認真負責才是他的代名詞

2019-12-04     凌凌柒悟空

TED很受歡迎的演講人蘇珊·凱恩在她的書《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我們的人生受性格影響,如同受到性別和民族的影響一樣。性格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被稱為"南北性格",這種說法來自某位科學家對於內向和外向的分類,南和北正是內向、外向在性格頻譜中的位置。我們在這個統一的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影響著我們對朋友和配偶的選擇,也影響著我們同他人交談的方式、消除個人差異的方式,甚至影響著我們示愛的方式。

正如這段文字描述的,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差異巨大,均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但令人遺憾的是,原本只是兩種同樣精彩的入世方式,卻因為世人的偏見使得很多內向的人在社交中備受煎熬。內向高敏者如何在這個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並獲得幸福呢?《內向高敏者》給了一些建議。

書如其名,《內向高敏者》是一本討論內向高敏者的書,旨在幫助內向高敏者了解自己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摸索出專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並利用自己的性格特質獲得心智成熟,最終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中過得怡然自得。作者西爾維亞·洛肯自己也是一個內向者,作為語言學博士的她有內向高敏者心境的真實體會,又因在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的工作對性格領域產生了濃厚興趣。她2003年開始開始專門為內向者做諮詢,現在已經陪伴很多內向者走向成功,獲得幸福。我們總有些偏見,認為內向性格的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不禁要問:內向者的生活幸福嗎?

何為幸福?

幸福這個話題是永恆的,我們一直在思考它、追尋它,但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可見幸福這個傢伙真的是太神秘了,不過我們還是發現了一些端倪。幸福有兩種獲得方式,一個是因內心的喜悅產生的幸福,另一個是由合適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幸福。研究還發現一個真相,認真負責的人有更加健康的大腦結構和行為方式,他們常常有幸福的婚姻、交心的好友、舒心的工作環境。基於以上我們看看亞里士多德對幸福的見解。

亞里士多德認為合適的生活方式和正確的行為是能讓我們真正幸福的方法,而且還為我們提供了幸福生活指南,如下:

  • 做事時將自己的天賦和長處利用起來
  • 為自己設定目標(目標最好定得稍高一些,提升自己的同時最好也能幫助別人)
  • 做對你來說好的、正確的、有價值的事情。
  • 凡事自己決定、自由自願、自己負責。

對幸福的研究繼續進行。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哈佛大學持續了81年的史詩級跟蹤研究——格蘭特研究。1938年,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啟動了一項追蹤研究,他們對1939年—1944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的268名畢業生進行跟蹤研究,以探尋幸福的真諦。追蹤開始之初,這些參與者就進行了涉及生理及心理健康和對生活的滿意度的十分複雜的研究,接著至少每兩年會有專業人士與這些參與者面談,並且每隔五年做一次醫學檢查。這一項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以醫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為基礎的可靠數據,科學家們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後,得出了關於如何能獲得幸福的答案:

  • 戒煙,戒酒,保持正常體重,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
  • 好好與別人交往,和自己的伴侶、孩子、親戚及朋友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
  • 在困境中學習並學以致用;
  • 認真對待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不要迴避。能夠正確疏導不良情緒。

另外,另一個在心理學界歷史悠久的追蹤研究也給出了獲得幸福人生的個性,即:

  • 要堅忍不拔
  • 要謹慎
  • 要認真負責
  • 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管理習慣
  • 沒有聰明的大腦也沒關係,前四條最重要。

這些特質是不是有些眼熟?沒錯,內向高敏者的性格特質包括善於分析、小心謹慎、堅忍不拔、專注等,也就是說就獲得幸福這件事來說,內向高敏者已經萬事具備,但還欠些東風,那就內向高敏者自主的改變。


改變才能贏得幸福

大部分人都渴望工作穩定、家庭幸福、身體健康的狀態能夠永恆不變,內向者尤其希望如此。但"苛刻"的人生怎麼可能讓人如願呢?周圍人和事的改變每天都在發生,如果你不能隨之調整自己,幸福只會越來越遠。

改變意味著成長,成長一定裹挾著痛苦,這也許就是我們打心底排斥改變的原因,也因此很多人寧願待在"舒適"的痛苦中,也不願向前邁進。其實改變並沒有那麼可怕,如同四季更迭,每天都在悄然變化,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將變化提到眼前,將其變成有意識、可把控、緩慢的過程。

《內向高敏者》為讀者分析了改變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定位壓力點

你可以通過詢問自己"是什麼讓我不舒服?""我對什麼感到不滿意?"找到真正讓你不舒服的點。

第二步:找出與壓力點相關聯的事件

你可以通過詢問自己"問題出在何處?""還有哪裡有問題?""這些問題是否由我的某些習慣導致的?""這些事情之間是否有什麼關聯?"

第三步:跟著當下的感覺走

我們的大腦善於規避痛苦,所以遇到痛苦的事總是意圖叫我們撤退。這樣一來倒不如想格拉特研究所說的尊重我們的感受,跟著感覺走。不過你要跳出現在的感受,提前想一想改變之後的感受。

第四步:做決定開始行動

前面已經做好心理建設也找好改變目標了,現在是時候開始行動起來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認真負責和堅忍不拔了。

與外向人相比,內向高敏者更難以做出改變,原因在於他們內在的獎勵中心不那麼活躍而謹慎中心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也不十分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更不會輕易被新鮮事物吸引。想要他們做出改變除非真的有什麼事確實讓他不舒服了。

正如美國作家、內向型企業家佩特里克所說:"內向高敏者不會為了體驗刺激而離開舒適區,只有在他們對自己的現狀感到不滿,日常痛苦越來越明顯,讓他們越來越難以承受時才會這麼做。"好在內向高敏者十分善於覺察自我,發現生活中的壓力點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小事一樁,改變的潛力巨大。改變也並不一定要開始新的東西,有些時候僅僅是跟過去告別就夠了。

內向高敏者更容易做出改變是有理論依據的。2000年,瑪格麗特·馬克和卡羅·S.皮爾森經過研究設計了一個基於動機理論的人類基本動因模型。

正如圖中所示,這種模式將動因分成兩個相互對立的特質:安全與風險和歸屬與獨立。內向高敏者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獨立,且十分謹慎的他們也渴望安全感。另外,雖然內向高敏者希望獨立但依然有群居動物天性所帶有的群體歸屬感,而且當他們感到無聊的時候會更加義無反顧地冒險。也就是說,內向高敏者具備了全部動因。


給內向高敏者的建議

正如前文所說作者西爾維亞·洛肯也是一個安靜的內向高敏者,她還接觸、幫助了很多與她有類似性格的人,所以她對內向高敏者的認知程度可見一斑,提供的建議亦是有非常有借鑑意義的。為了幫助內向高敏者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書中近4/5的篇幅是在討論內向高敏者的優缺點。

內向高敏者的優勢十分明顯,比如謹慎、專注、善於自我探索、是一個好的傾聽者、善於鬧中取靜、更加獨立、善於分析、持之以恆、擅長寫作也更有同理心。我相信這裡說的也僅僅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優勢等著你自己去發現。優點好找,缺點卻不一定能被正確意識並改進,所以接下來將重點討論缺點及改進建議。



恐懼

內向高敏者十分謹慎,但也容易恐懼。適當的恐懼能夠幫助我們成長,但過度恐懼則阻礙我們前行。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講,讓我們恐懼的"作用中心"是位於大腦底部的杏仁體,但它的作用時間有限,超過20分鐘就會疲憊不堪,所以當恐懼發生時只要給我們時間,恐懼就是能夠戰勝的。

一些建議:

戰勝恐懼的步驟(親測有效)

深呼吸——直視恐懼——把恐懼與其它積極的詞彙關聯起來,弱化恐懼——用行動接納恐懼。

面對恐懼的保護罩:

  • 知識:你越了解某些東西,就越不會害怕它,也越能夠想到把控它的風險
  • 謀劃:面對恐懼一點一點滲透、試探靠近它,最終解決掉它。
  • 意義:找到戰勝恐懼的積極的意義,讓自己更加有動力。



過於注重細節

內向高敏者擅長於專注在某事中,但也很可能因此過分注重細節,把時間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拖延了大局的進展,也更容易給日常討論帶來無盡的麻煩,使他們現在社交麻煩中。

一些建議:

解決過分注重細節的塞巴斯蒂安七步計劃:

  • 第一步,審視所有事項以掌握全局。
  • 第二步,找出其中障礙,包括你對某件事的恐懼、競爭對手或短板。
  • 第三步,注意尋求幫助,外界的一切可以幫助你解決問題法都可以列在考慮範圍之內。
  • 第四步,找到那些能讓你備受鼓舞的事情給自己鼓勁。
  • 第五步,按照優先級將所有事件區分開來。
  • 第六步,確定每件事的完成事件。
  • 第七步,將前面的計劃和目標寫下來,並每天讀一遍。




自我否定

內向高敏者就像一個海綿一樣吸納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信息,然後將其內化構建成自己的知識庫,但危險的是,內向高敏者在內化知識的過程中會將新知識與自己進行比較,進而自我否定,漸漸的,他們會忽視、壓抑和貶低自己的需求,直到自己再也感受不到。很顯然,這完全是自我傷害。

一些建議:

自我否定的原因也許是下面這些:

  • 害怕被別人無視或指責
  • 認為自己會受到傷害或侮辱
  • 會失去和別人的紐帶,最終傷害到自己和他人
  • 擔心因為沒能達成目標而羞愧難當

想要改變自我否定就要自我賦能,也就是自覺賦予自己價值。你首先要從內心認同這一點,即別人對你的看法與你根本沒有關係。然後你可以嘗試低調地生活工作。《內向高敏者》認為"低調是安靜的藝術"。

為什麼建議內向高敏者選擇低調地生活呢?因為低調的生活能夠讓他們繼續安靜地待著,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有那麼多人關注,行動更加自由、選擇朋友更加自由,可以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當然最重要的是這種生活方式能讓人更加自信。

低調地生活也是有講究的,它的原則是實際比看起來更豐富。也就是平時不要可以宣揚自己,注意保留實力,等到合適的機會適時地展現所能,然後非常自然地讓別人發現,儘量不要顯得完美無缺。



易受刺激

內向高敏者是非常好的傾聽者,但也更容易受到刺激,這會消耗更多能量,造成不必要的精力損失。

一些建議:

給自己留一個迴避的空間——適當隔離自己——給自己創造放鬆的機會



被動

內向高敏者絕對是安靜的存在,但也可能變得被動。被動的人被認為無法好好生活,甚至更加容易抑鬱。

一些建議:

被動的人想要不被動確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如果你能逐漸將那些行為變成習慣,很多事情就輕鬆多了。



逃避

內向高敏者能夠安然地獨處,但可能會容易讓人逃避。逃避是一種主動行為,就像鴕鳥遇到危險時會將腦袋埋在沙子裡,期待危險自己過去。我們當然知道,問題發生了逃避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一些建議:

不再逃避的建議就是將想法變成行動。可執行如下操作:

  • 第1, 想好自己究竟想要做什麼;
  • 第2, 設想一下想法變成現實後會有哪些好處;
  • 第3, 思考達成目的需要做什麼;
  • 第4, 思考行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該怎麼應對;
  • 第5, 展示成果。




過分理智

善於分析的內向高敏者很容易陷入其中,導致過分理智。過分理智會阻礙情感的作用,直接影響的是創造力、自我的找尋以及實驗精神。

一些建議:

改變過分理智的方法就是相信自己的直覺。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直覺做出的行動的準確性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是思考或長久思考無法達成的,因為直覺應用的是大腦中重要的感性信息。



孤僻

孤僻也是很多人對內向高敏者的印象。孤僻對人的影響是非常不健康的,它使人脫離周圍的親人朋友,接著又陷入更深的孤僻。

一些建議:

改善孤僻就需要走出你認為舒適的交際圈。如果你覺得實在太難,那不妨從你喜歡的形式開始入手,比如你喜歡讀書就可以參加讀書會、去到圖書館。



固執

我們前面一直在說內向高敏者善於持之以恆,但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固執。固執會阻礙你的社交,也容易讓自己陷入某個問題出不來,對人格發展是十分有害的。

一些建議:

固執是一種模式化的行為,改變就需要重新建立習慣。可以參照如下步驟:

  • 第1, 弄清自己過去的行為模式;
  • 第2, 放棄過去習慣的獎賞自己的方式;
  • 第3, 找到新的能觸發你的刺激;
  • 第4, 用新的刺激代替舊的獎賞方式。



害怕衝突

內向高敏者同理心的能力很強,但也可能使得他們更加害怕衝突,因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緊張的人際關係,就不得讓自己屈從以避免衝突的發生。

一些建議:

不害怕衝突,你可以嘗試下面的做法:

1、 將衝突變成友好的冷漠

首先用"如果(衝突對象)能……,我就會……"句式找到自己真實的想法,接著將衝突對象的感受與你的感受區分開,你只需要對你自己的感受負責。

2、 用協商避免衝突

首先你要找准自己在衝突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可能的協商辦法,接著你需要計劃接下來的溝通事宜,然後你便可以與衝突對象進行溝通,最後與衝突對象共同推進衝突事件。

3、 學會說"不"

這裡給出一些說"不"的技巧:

  • 時間策略:我再考慮考慮
  • 溫和策略:聽起來不錯,但我更傾向於……
  • 禪式策略:說話前停頓一下,然後深呼吸,接著說"不"
  • 社交式策略:用別的事做藉口,比如"我現在有別的事要忙。"
  • 視角策略:換個其它角度以證明對方的說法行不通;
  • 極簡策略:用一句話堅決地拒絕,其它多餘的話都不要說。
  • 萬能策略:直接告訴他:"不,現在還不行。"

《內向高敏者》是一本給性格內向人的自助書籍,能幫助他們更加清楚地認識自我,發現優點,改善缺點。也幫助其它外向性格的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內向的人,去掉有色眼鏡後我們發現內向的人是一群距離幸福更近的人,也會發現他們是值得信賴的朋友,是忠實的傾聽者,是斂了翅膀的沉默天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kcd024BMH2_cNUgYws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