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是一道危險的分水嶺,家長不重視,將直接影響孩子中考

2019-08-09     浙江半間教室

初二在整個初中階段里,是承上啟下的一年,但在大家的普遍認知中,初一是打基礎,初三是衝刺期,初二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視。

其實,從長遠來看,初二的意義更為重大,因為這個階段學生的成績會開始分化,一部分學生成績穩定在優秀線上,一部分學生學習成績開始下降,喪失學習信心,甚至產生厭學情緒。

小傑今年就處於初二階段,初一時,他的成績還算可以,雖然不是名列前茅,但都保持在十幾名左右,偶爾發揮好時,也進過幾次前十。

可是到了初二,從第一次月考開始成績就一直退步,先是從十幾名退到二十幾名,再是三十多名,可謂是一路下滑。

老師找到他談話,讓他找找自身學習方法的原因,如果繼續沒效率沒條理,越往後會越辛苦。

小傑自己也明白這些,可一直抓不到重點,不知該往哪使勁,一直處於矛盾苦惱的狀態。

像這樣的情況,其實在初二很常見,那麼初二的學生為什麼容易成績下滑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初二學生的成績為什麼容易下滑?

學習沿用「小學思維」

在小學階段,學生只用上課認真聽講,回家按老師的要求完成好作業,不用自己再額外複習,考試就能考個不錯的成績。

到了初中,除了完成學校老師安排的任務,更多的需要去分析自己優勢和劣勢,找到不足的地方,去不斷補足和加強。習慣了被動學習的同學很難轉變思維,變「被動」為主動。

經過初一一年時間的適應期,到了初二如果還是沒有改變的話,後面會越來越難,成績變好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小。

進入厭學高發期

在低年級時,同學們喜歡依賴家長,沒有獨立思考的意識,到了初二,思維能力開始快速發展,有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開始思索學習的意義。如果找不到自己要學習的原因,那麼自然就不願意堅持下去,開始厭學。

所以很多初二的同學會變得比較暴躁,萎靡不振,不想學習。

二、初二應抓住哪些重點?

分清主次

初中的學科比小學多了好幾門,知識點也多了很多。如果說初一每門學科都要重視,每一門的基礎都要打好,那麼到了初二,同學們就應該分清主次,抓重點科目了,因為時間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有限,你不可能在所有科目上都花同樣的時間。

比如像語文、數學、英語,這種占分比較多的學科,應該多花些精力,還有物理,是比較難的學科,很多同學理解起來有困難,也是平時要多重視的。其他學科,不是說不要重視,而是把基本的任務完成,避免花太多精力在這上面。

規範答題流程

老師在閱卷的時候,答題流程很重要。如果結果寫對了,但過程寫得太簡略,不嚴謹的話,依然不能得滿分。可如果過程每一步都寫得很詳細,但結果錯了的話,正確的步驟都會給相應的分數。

要想答題規範,必須從平時開始練起,不能說平時答題馬馬虎虎,到了考場上就能一步到位。平時做練習時,要準備一個專門的做題本,每道題目把步驟詳細寫下來。

如果有做錯的題目,千萬不能掃一眼標準答案就以為自己會做了,一定要按步驟仔仔細細一步步自己推算一遍。

利用碎片時間

初二以後,學習的時間會變得很緊張,因為每天都有大量的試卷和習題在等著你,很多同學反映任務太多,每天完成都很費力,有的任務還要拖到第二天,更別說自主學習了。

初二的學習任務的確很緊,所以要提高學習效率,合理利用碎片時間。早上人的記憶力最好,一定要抽出一部分時間用於背誦課文,晚上睡前的時間用於總結一天的學習內容,在腦海里回顧一遍。課間的時間則可以用來複習一個知識點。

你的孩子正處於初二嗎?他在學習上有什麼困惑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K04geGwBvvf6VcSZrT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