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機構改名能不能「改命」?

2020-01-16     校長盟

企業和人一樣,要想發展得好,除了必不可少的天時地利人和,一個好的名字也占了半壁江山。就像民間的一句玩笑話:不怕生壞命,最怕改錯名。有趣的名字能讓人過目不忘,為企業錦上添花,而不好的名字只會杜門謝客或者讓人望而卻步。



最近比較流行教育機構改名!


比如上個月,洋蔥數學改名洋蔥學院,輕輕家教改名輕輕教育、輕課改名星辰教育,還有今天下午VIP蜂校宣布改名大米網校,同時宣布獨立融資8000萬美元。


很多朋友對機構改名表示不理解,尤其是做市場的朋友,我們辛辛苦苦積累的品牌口碑,老闆說改就該了,改名能改出好未來嗎?


是的,可以的。比如噠噠,2018年5月,噠噠英語宣布品牌名稱由「DaDaABC」變更為「DaDa」,隨後,大股東好未來浮出水面,是不是改出了好未來?


比噠噠更幸運的是留學在線問答平台Appliter,改名順順留學後,獲得好未來全資收購,是不是改出了好未來?


似乎,改名就能講一個更好的故事,吸引到更多金主。


當然,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侖蘇,也不是所有的金主都叫好未來。


這些年,那些改名的那些機構


教培機構改名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連新東方最初名字都叫東方大學英語培訓部,但是最大、最成功的改名非好未來莫屬。


當初學而思品牌如日中天,有著「最強培優」的光環,學員報名一位難求,托關係找後門都報不上。但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張邦鑫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2013年,學而思改名為好未來,學而思僅作為旗下培優品牌,自此卻開啟了「逆襲」新東方之路。


好未來2012-2019股價


如果6年前,重倉好未來股票,現在也是躺贏了。



以上是近兩年不完全統計的改名的教培機構,只是不知道他們能否有好未來那般改命的運氣。


爭相改名為哪般?


在我們老家有這樣一個習俗:小孩子如果體弱多病,或者諸事不順,家裡的老人就會建議孩子改個名字,五行之中,缺金的補金,缺水的補水。這時候改名有點祈福的意思,希望孩子能健健康康成長,至於後來變好了或者變壞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跟改名有關。


那麼教育機構為什麼改名呢?我們來看看這些改名的機構怎麼說。


1、戰略升級,擴展新業務。


以輕課改名為星辰教育為例,創始人兼CEO肖逸群說:「為了更好的服務於用戶,新品牌未來的業務方向將分為兩類:一類是興趣導向的輕課,以潘多拉英語、極光單詞、堅果寫字、達文西好課、益伴等多款教育產品為主;另一類是以效果導向的教育產品,以考試培訓、職業教育為主,目前推出了新的子品牌趣課多。


未來的業務方向,既要做興趣產品,又要做效果產品,屬於戰略升級型的。


這樣看來,這些貼「大語文」、「數理思維」標籤的機構,未來如果要擴科,要講更大的故事,可能都面臨改名的選擇,洋蔥數學也已經做出了選擇。


2、提升品牌傳播力


瑞思學科英語改名瑞思英語時,瑞思教育學術高級副總裁袁雪表示:「升級後的教育理念將持續關注人的獨特性、發展性、社會性和高尚性,這也是素質教育所體現的以人為本的全人教育本質,其最終目標是培養「具有綜合素養的國際化人才」。


有什麼改變嗎?並沒有,其實就是更方便傳播了而已,跟家長講學科英語,大多數家長並不清楚是什麼,索性說英語更直接一些。


鯨魚小班在品牌升級時,CEO吳昊對外表示:「定位「培優」是因為其教學產品是適合做培優的,鯨魚外教培優擁有好外教,好課程,並堅持「三固定」的模式。」


無論是叫小班還是叫外教培優,都提升了品牌傳播力方面的優勢,至於產品本身的改變家長端是無感的。


3、換個故事再講一次


這種改名動機很明顯,就是想把故事更新一下,換個概念,給金主畫個看起來更好吃的餅,這裡就不點名是哪些機構了,自行腦補就是了。


此外,還有洗白型改名,大家自行對號入座就是了。


整體上看,教培機構改名的目的都是希望公司越來越好,只是形式一樣,姿勢卻有差別。


改名真的能夠機構改命嗎?


我們知道有些機構公司起名、租辦公室,創始人會找大師測算,至於準不準,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所以今天不談這個層面的話題。


在上面提到的幾種改名的類型中,講故事型主要依賴創始團隊講故事的能力和運氣,我們不過多闡述;提升品牌傳播力的自然是對品牌的推廣有一些積極作用的,但作用有多大,每家都不會一樣;我們重點聊下戰略升級型的改名動作。


戰略升級改名通常是擴展新的業務線,原有名稱給新業務帶來很多局限。改名從表面上講,是公司戰略升級,是對新業務的態度,是否改名就能帶動新業務發展呢?


未必。


新業務的發展需要內部和外部資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做大,但通常機構內部資源都會向已經成規模的產品傾斜,一方面確保原有產品的優勢,另一方面無論從員工還是管理層,都希望抱上大腿有肉吃,新項目成敗還在兩說呢,沒有人願意和小項目一起成長。所以公司資源支持到位,才是戰略升級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改名看似一個形式,其實需要深層次的全員價值觀統一。


其次,新項目要壓對賽道。公司做到一定規模,難免會有膨脹,或者官僚,上線一些自嗨項目在所難免,如果老闆支持,資源傾斜也能做到,但未必是有未來的項目,比如前幾年的O2O平台。


公司改名本來無可厚非,前幾年教培創業泡沫這麼大,看到很多奇葩的公司名字,存活下來的機構,未來也許有可能選擇改名,只是希望對改名更慎重一些,畢竟老闆動動嘴,可能之前的品牌積累就會折損,其價值難以估量。


名字起的普通或者起得不恰當不僅不能給企業帶來效應,還有可能引起反效果。取名字的三大要素:好記、有意思、能註冊。如果能同時滿足這三點,則不失為一個好名字。


首先,要滿足好記這個基本要求,好記的名字才利於傳播。有的企業認為取一個生僻的名字就能鶴立雞群,但如果一個名字生澀難懂,人們還要通過查字典才知道該怎麼念,還會口口相傳嗎?


其次,滿足好記,最好要和企業從事的行業或經營的產品有關,就像奔馳和寶馬,朗朗上口,人們還能很容易就聯想到「快」,進而聯想到車,這就滿足了好記這一特點。


你認為企業取名重要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gCCsm8BUQOea5OwJA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