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我國處在長達上百年的亂世之中,作為歷史上的大亂世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想一統天下。在這個過程之中,諸侯國鬥智斗勇,同時諸侯國是想盡方法將對方打敗,經過幾百年的戰爭,最終在秦始皇時期一統天下。他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的第一位皇帝,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他的處世之道有哪些?
重用法家,推行法家思想。法家思想重視"法治"而忽視儒家的"禮制",堅決主張加強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秦始皇在充分肯定韓非的"法治"理論之時,並採用了法家的策略,但是理論終究是理論,理論沒有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總會散失其效力,秦始皇憑藉自己過人的膽識和勤奮的學習,在接受這些思想的同時並巧加運用,所以他建立的國家是以"法"為根本,用"術"來管理臣子,用"勢"來管制人民。對於當時的時勢而言,局勢及其嚴峻,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為了穩定局勢和渙散的人心,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對於掃滅群雄、一統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礎。
禮賢下士,聽取治國之見。秦國有一位名叫頓弱的賢人,很有才學。秦始皇親政以後,為了謀求治國的建議,便派一名小吏去請頓弱。而清高的頓弱要求在晉見秦王時不行下跪的禮節,秦王聽後甚是欣賞便同意了。在接見頓弱的時候,秦王並不抬高自己的身價,平等地與之交談。頓弱最終被其宏偉的氣量所打動,為秦國出謀獻策。秦始皇之所以能夠完成統一大業,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善於用人之舉。
文化上,廢除了各國的舊貨幣和度量衡,推行秦幣和度量衡制度,為貨幣的統一和換算提供了便利,推動了當時商業的發展進程。貨幣和度量衡的統一,為統一國家、封建經濟發展、地區經濟交流營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也為封建國家徵收賦稅提供方便。
經濟上,秦始皇採取"重農抑商"政策,秦始皇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建立了便利的交通運輸。為了促使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秦始皇繼續實行"重農抑商"的法家政策,一方面鼓勵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另一方面又抑制和打擊搞囤積居奇的奴隸主大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