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啟蒙期,親子閱讀重要嗎?毋庸置疑,啟蒙時期高質量的親子閱讀會對孩子將來英語學習減少許多困難。
美國人曾做過一個實驗:對比樣本是兩組家有5歲孩子的家庭,且他們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都高度相似,唯一的區別是:一組孩子的父母在過去兩年內每周會有5天和孩子一起閱讀,而另一組則從未和孩子共讀。實驗者讓這兩個孩子分別講一個與自己有關的生活故事,並假裝給洋娃娃講故事。結果顯示:從小有閱讀環境的孩子,不僅用的句子較長、文法運用更熟練,而且還會更多地使用書面語。
很久以前神經學家就發現,人的大腦並不會直接演化閱讀,也就是說閱讀是一種需要從小培養的習慣。
那麼親子閱讀到底應該怎麼做呢?家長朋友們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Part.1——甄選讀本
很多家長在面對琳琅滿目的書籍時,總是不知道該給孩子選擇哪一種類型,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家長可以從韻律感強的童謠、兒歌和只有幾行字的繪本開始閱讀,再逐步進階到文字較多、圖畫較少的童書,過了這個階段,就可以跳到有章節的故事及小說。
這種閱讀進階的方式不會在一開始就讓孩子對閱讀這件事產生恐懼和排斥,而且讀本的逐步升級對孩子來說既有挑戰性,又不會帶來過大的閱讀負擔。
經典圖文讀物《典範英語》內頁精彩內容
Part.2——不用電視機取代書籍
很多家長會陷入這樣一個誤區,認為既然圖畫能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那讓孩子直接看電視豈不更好?電視里的畫面甚至更生動精彩。
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閱讀和看電視有本質上的區別,閱讀是主動學習的過程,看電視更多是被動接收的過程。有科學研究表明,當孩子在主動學習時,他們的大腦神經會緊密連接,十分活躍,從而引發更多聯想。而在被動吸收時孩子的大腦處於休息狀態,會讓孩子停止思考,難以產生新的聯想。
也就是說,選擇以看電視來取代閱讀的家長實際上是在給閱讀效果做減法,所以家長們不要偷懶哦,快快拿起書本和孩子一起讓腦袋轉起來吧!
Part.3——情緒不好不閱讀
小編曾將這個觀點分享給身邊幾位爸爸媽媽,都得到了較好的反饋。
我們常說要選一個孩子情緒好的時間來閱讀,這一點很多家長沒有異議,畢竟自家小孩哭鬧的樣子家長們太熟悉了,這種狀態下的閱讀完全是無效輸入。但一說到家長情緒不好的時候也不閱讀,家長們就急了:孩子閱讀關家長什麼事?
親子閱讀最大的阻礙往往不是讀本太難,而是父母的責罵太多!家長在情緒不好的時候,難免對孩子更加嚴苛,很多家長甚至會「翻舊帳」,讓一次本可以愉悅進行的親子共讀變成了對孩子的討伐大會,如此一來,孩子哪還願意閱讀?不用懷疑,這種事情多了,孩子將永遠不可能愛上閱讀。
Part.4——聲情並茂地閱讀
和孩子一起閱讀是一件有挑戰性的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親子閱讀往往需要家長會「演」。
富含感情的閱讀比純粹念書給孩子帶來的記憶會更深刻,且孩子更容易沉浸到書中的世界。年齡較小的孩子還會覺得這是父母和自己在玩,閱讀在孩子心裡成了一件好玩的事,這是讓孩子愛上閱讀多大的動力啊!
Part.5——做好閱讀成長記錄
小編曾見過部分重視閱讀的學校會在教室里設一個閱讀角,那裡相當於一個微縮的圖書館,受這個啟發,家長們是否也可以在家中專門設計一個閱讀角,將那塊區域用來存放書籍和記錄孩子的閱讀成長軌跡。
最簡單的記錄是把每個階段孩子讀過的書都列在一張大紙上。但今天小編還要告訴家長几個更有趣的記錄方式。
1.做一些卡片,第一個卡片是龍的頭,最後一個卡片是尾巴,書名寫在中間做身體的那些卡片上,隨著孩子閱讀的書籍越多,龍的身子也會越來越長,家長們可以在閱讀角的牆上貼上這條龍,孩子會迷上把龍身體拉長這個遊戲,背後的原因大概是每個人內心最深處打怪通關的慾望吧。
2.做一棵閱讀樹,先將枝幹都畫好,然後將書籍的名稱寫在樹葉上,每讀完一本,樹上就會多一片葉子,這對孩子來說是最直觀的刺激,他一定會有強烈的慾望讓這棵樹變得茂盛起來。
親子閱讀是閱讀的本質回歸,它不以教學為最終目的,它的意義在於讓孩子從此愛上閱讀。
美國著名閱讀研究專家吉姆·崔利斯的《朗讀手冊》上有這樣一段話:「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別讓孩子的童年被分數支配,也別讓孩子陷入不會閱讀的困境,親子閱讀是每個家庭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