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人,美是和諧——美育訪談錄特別篇(上)

2020-07-28     上海升學觀察

原標題:孩子是人,美是和諧——美育訪談錄特別篇(上)

摘要:文首90秒短片,十句話濃縮於漪萬字訪談,看完對孩子和自己再好一點

於漪老師的作品

【人物簡介】於漪 1929年2月生,江蘇鎮江人,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長期躬耕於中學語文教學事業,堅持教文育人,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主張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同步創新,許多重要觀點被教育部門採納,為推動全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突出貢獻。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最美奮鬥者」等稱號。2019年9月獲「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郭泉真

她哽咽了四次。

6月9日《於漪訪談錄:教育整天處在焦慮中,那怎麼行》一文刊發後,她沒有停止繼續思考。一周後,她給記者來電交流自己進一步的感想,結合一些熱點事件吐露心聲。

此後半月,她又不斷深入探究:從「美是欣賞」「美是發現」,到「美是和諧」,一次次與記者誠懇討論。

她心心念念的,是「孩子是活潑潑的生命體,自有其成長規律,必須要研究,不研究不行」「我實在是捨不得娃娃難過,他們的不高興就是我的不高興,心裡真的很難過」。她第一次哽咽,是講到「孩子成長不易」,強調「要欣賞,要去發現孩子身上的美,要和諧」。她懇切地說:我講自己是一輩子學做教師,不是虛的,是真的我們要學習做師長——做老師、做家長。

再一次,記者在上門訪談中,感受她新的思考。

她的四度哽咽,都發生在講到孩子與父母老師之情時。

我們做老師、做家長的人

應該直面這個問題

來很好地破解

我想從這裡講起。疫情期間,我們上海的文化藝術,特別是「雲上」一些活動,對居家休息的人的心靈,有很多滋潤和安慰。這其中,我特別感動的,是交響樂。比如上海交響樂團,演了八場的「在線場」系列音樂會,線上觀看人次據說達到八百幾十萬。音樂藝術的美,在疫情防控困難期間,能夠發揮這樣一種引領的、美好的作用,我非常感動。

交響樂是了不起的。整個樂隊,有眾多樂器,各種各樣。但是所奏的樂曲,不管是激越澎湃的,或者是寧靜舒緩的,你就覺得,配合得那麼美好,它能夠愉悅人的心靈。什麼道理呢?我想,關鍵就在和諧。

和諧是一種美。它讓所有人都引起共鳴。演奏者也好,傾聽者也好,所有人都沉浸在裡頭。所以有的人講,美,能夠團結所有的人。美的本質是和諧。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徵之一,就是事物和現象各個方面完美的配合、協調和多樣中的統一。

我自己體會到,和諧,反映了整個事物發展過程當中的一種協調、平衡、秩序和合乎規律性的特徵。它是有規律的,不是你身為首席小提琴就可以任意發揮。所以有人講,和諧是種代名詞,是天下所有美好事物,以及其間最佳結構關係的代名詞。它不僅是某個樂器美,鋼琴美、小提琴美、豎笛美,還有彼此之間最佳結構關係這種表現。

其實和諧,就是中國美學的「和而不同」之道,也就是西方美學的「多樣統一」的法則。中國人對和諧是思考很深的。費孝通先生不是有句名言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

當今時代,社會轉型,價值多元,文化多樣。很多人的適應力滯後,認識力還達不到那樣一個飛速發展的水平,因此會碰到各種各樣的矛盾。面對矛盾,我們應該從容對待,靜下心來,深入思考。所以我覺得,學校也好,家庭也好,做老師、做家長的人,應該直面這個問題,來很好地認識,來很好地破解。

對孩子太缺乏研究

胡亂攀比

一把尺子衡量

就會出現種種煩惱

我是做老師的,我想得最多的是學生,因為教師的生命是在學生身上延續的,學生是我的寶貝(第二次哽咽)。我深深感到,上海這樣一個超大城市,我們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群體,幾乎是全國中小學生群體的濃縮版。很多人根本就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

為什麼我會這樣想呢?因為我們研究學生太少了。我們一說學生,腦子裡往往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生,未成年人,他們有些未成年人的共性。殊不知我們的學生群體,真的就是全國中小學生群體的濃縮版。遺傳因素不一樣,學生的個體特徵不一樣,家庭的經濟狀況、文化層次、成長環境,諸多條件差異極大。但我們往往只看到學生就是學生,不知應深入了解他們的狀況,有針對性地、實事求是地因材施教。於是就出現兩個很明顯的問題。

第一,學生的千姿百態、來龍去脈不清晰,不掌握,就胡亂攀比。不管是什麼學校,什麼樣的學生對象都比。比是要在一個層面的,否則就不存在比。胡亂攀比,教師心中焦躁,學生心中焦躁,家長心中焦躁。其實比是有很多規則的。我們無視這些規則,忽略這個差異,不同層面去亂比。不是比出好的心態,比出愛自己的學生、愛自己的孩子,而老是埋怨你怎麼回事啊、怎麼回事啊。

第二,我們用的是一把標尺。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學生,而這把尺子又不對,不是衡量學生在成長過程當中「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為什麼我們黨的教育方針,要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孩子在打基礎的時候,要考慮全面,身體要好,品德要好,愛學習愛勞動,追求美好,就是要讓根基打得寬,打得深,打得牢靠,將來這棵樹才能長得高大雄偉。根不能是細細的一根,而要鋪開來,像塊莖一樣。我們一把尺子聚焦在學業上,更糟糕的是聚焦在分數上。這樣,學校、班級就會有些雜音出來,不和諧的聲音。所以作為老師、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對學生,真的要盡心盡力去研究,研究他的全面成長。這是你的寶貝啊,是家庭的寶貝,國家的寶貝啊(第三次哽咽)。

產生不和諧的聲音,跟我們認識的不到位、行為的不得當,有關係。

首先是認識不到位,停留在概念化的學生與孩子。其實每位孩子都是藝術品,一個學生就是一個世界,而我們不知道他的世界是什麼。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就呼籲,教育不是「育分」是「育人」,我們黨的教育方針是培養我們社會主義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西方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人的完成。這也是世界各國教育的共識。中國的教育,從哲學的高度來講,「學以成人」,這是中國教育的精神家園。從一個自然的人,不懂事的孩子,慢慢地教育,喚醒他覺悟,激勵他成長,慢慢地他就成為社會的合格公民、優秀公民,這是人的完成,學以成人。所以教育的出發點和教育的終極目標,都是人。我們的教育者,在認識上有時把靶心弄錯了,這就會出現種種煩惱。

這些年來,我們的教育事業,從量上講是大發展,從質上講,跟先進的教育比照,我們也確實不斷進步,有的是大步前進。但不能否認,從我們基礎教育來講,「唯分數」「唯升學」這樣一個頑疾、痼疾,真的是頑瘴痼疾,纏繞著學校和家庭。

考試是一種手段,沒錯的。它第一個功能是檢測教和學的狀況,對教學加以改進。第二個功能是選拔。因此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教育最高尚的目標是培養國家有用人才,對國家對世界做貢獻。錯把手段當目標,好像押寶一樣,都押在分數上、押在升學上,陰魂纏繞著,就給老師、家長帶來無窮的煩惱、焦躁,乃至無奈。

黨中央提出來,著力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那天晚上看新聞,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執行了。我真的很開心。評價,是牛鼻子啊。怎麼評價教育,什麼叫優質,怎麼均衡,什麼叫培養人才,我們要培養怎樣的人才,這指明了方向,為創造學校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增添了極大動力。我從來認為,任何一個方針政策的貫徹,都是匹夫有責的。我做校長時,常跟我們老師講,眼前確實有些不如意的事情,因為我們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國家從一窮二白髮展到今天,真是不容易,多少人傾注了心血和畢生精力。我有個信念:我們不能坐在中國之外指手畫腳做評論員,應該做戰鬥員,身在其中,激濁揚清,建設美好。所以我覺得在當前這個情況下,我們學校教師,包括家長同志,其實要花相當的精力和功夫,去營造我們孩子成長的和諧的、愉悅的氣氛,讓他們享受到童年時代的快樂,少年時代的憧憬,青年時代的那種壯志凌雲,讓他們享受到這樣一種幸福。

最最重要的

是要把學生當人

把孩子當人

為此,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每個孩子都是活潑潑的生命體,人是有天性的。我記得明代的大思想家王陽明,曾經寫封信給學生說,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玩。你呢,要他背這個背那個(笑),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他受不了。結果是什麼?孩子以學堂為牢獄,以師長為仇寇。

這個很深刻啊。原本孩子天性裡頭就有求知,就有好奇,本來是很歡樂的。我們現在給他增加了許許多多的、不必要的負擔。我們主要受什麼思想支配呢?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就超前再超前,就搶跑道。現在社會上一些教育現象真是「妙」了。比如語文,對小學生就開班講授文學知識,搶跑道。實際上小學生是根本不能夠理解的,囫圇吞棗,不消化。但是文學知識到高中又必須要講,變成炒冷飯。學生耳朵聽得發膩,討厭死了。

這個可怕在哪裡呢?和諧,是有序的。而我們人為地把這個「序」破壞掉了,以為「深」就是好。這是不對的。適合,才是最好的。教育的「適切性」是最好的,最好的教育是正好「適切」於這個孩子。我有體會:六歲的孩子學五歲半的知識,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五歲半的孩子學六歲的,吃力得不得了。超前啊,他沒有辦法做到的。如果是在遊玩當中,開心開心,唱唱山歌,無所謂。但作為任務去要求,孩子負擔重得不得了。

所以最最重要的,是要把學生當人,把孩子當人

玩裡頭其實有很多學問,四肢好運動,心智會發展。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它是全面發展的,不能認為玩就是不好的。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也講過天性的問題。他說,一株葡萄結多少果實,不是園丁決定的,是葡萄本性決定的。它有遺傳因子,它的生命力是怎樣,園丁是不是按照它的本性來愛護,呵護它的發展。如果不顧它的本性,拚命施肥澆水要增加產量,結果反而使產量降低,毀壞它的前途。我們的教育對孩子的本性要透徹地、充分地認識。他是什麼年齡,他就喜歡什麼。什麼年齡說什麼話、唱什麼歌,是有規律的。人只能順規律而行,而不能忽視規律。超前,或壓制他的積極性、拖後,都是不行的。只有充分地、透徹地認識孩子本性,適時加以呵護,他才能開花結果。

其實我們有很多成功人士,他們的家教,很值得借鑑。大提琴家王健,很有名的音樂家,他講小時候學拉大提琴,父親規定他每天不得超過五分鐘。這是培養他的興趣,培養他專注的能力。小孩子思想很容易渙散,要他半個鐘頭一個鐘頭,專心不了的。就五分鐘,每天只好拉五分鐘,拉出興趣來了卻不好拉了,一直吊他的胃口。後來他對這個就非常有興趣。這尊重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很成功啊,王健作為大提琴家簡直首屈一指。所以我們真的要蹲下身來,好好地了解兒童,尊重他的天性。他是一個獨特的、完整的生命體。為什么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要這樣地呼籲「了解兒童的天性」,他真是講究科學,這樣才能把孩子培養出來。

我們現在很多孩子學小提琴、學彈琵琶,父母不停地說「你再給我彈」,一個鐘頭,兩個鐘頭。孩子他不要,厭了呀,小孩子不可能這樣專注的。哪怕是到了初中,特別男娃娃,他還是喜歡玩呀。我覺得,會玩的孩子,就是很有出息。頑皮搗蛋的孩子,我教下來,覺得起碼有兩個優點。第一,身體好(笑),身體不好他玩不動啊。他調皮搗蛋,一刻不停,走路都不會好好走的。他要跳的,走兩步跳幾跳,可愛吧,真的可愛啊。第二就是點子多,思維活躍,這是他的天性。我們總要求,你要坐好了,你不能動。這怎麼可以呢?有的時候,他必須要「正襟危坐」,要培養他的專注力。但是少年時代,很多時候,你要讓他玩,讓他雙手雙腳全部放開來(笑),這是歡樂啊,他生命的歡樂啊。

好老師關鍵在

能否把孩子的潛能

發現、發掘出來

變成發展的現實

其次,我們做師長的,要發現孩子的優點。

我做老師,對自己有一個要求,必須鍛鍊出敏銳的目光,要能夠敏銳地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每位孩子身上都有優點的,關鍵看老師會不會發現。要發現美,感知美,跟學生一起體驗美。學生世界是五彩斑斕的,是「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的,是立體的多維的生命體。我們往往只看到某一點,你作業做得怎麼樣。其實並不是如此

孩子突出的、外顯的優點,比較容易發現。老師的眼光要會挖掘,發掘他內在的美,潛能,潛在的優質基因。是不是好老師,關鍵在能不能把孩子的潛能發現、發掘出來,把他的潛能變成發展的現實。我這都是有根據的。心理學家喬治·拉伯薩特曾說:「人是帶著一堆潛能,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一堆」,什麼意思?多種多樣啊。它不僅是數量多,還是五花八門的。我們培養下一代,不少人只看到習題、分數,這糟糕了,真的把多少美景都丟失了

中國人是很聰明的。特別是小男孩,別看他調皮搗蛋,有時候一語驚人。你根本想不到,他「嘣」一下出來了。很有趣。我有次看到一篇文章,說阿爾卑斯山的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側風景極佳,美景如畫,路上插了一個標語牌,勸告遊人說:「慢慢走,欣賞啊。」我突然就想到,我這個老師在學生、孩子當中,看到的也是美景如畫,目不暇接,關鍵看你是不是靜心、用心、精心去發現。那麼多美好的東西,有時我們確實視而不見。我看到每個孩子的臉,就覺得非常有趣。天工造物,真了不起。每個孩子都是兩道眉毛、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也都是按這個順序來組合的,但各人就不一樣,各有特點,各有長處。羅丹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不只是用眼睛看,還要用心去觀察。我一輩子做老師,真的是經常處在驚喜中。我跟什麼孩子都處得來,因為我從心底里覺得他們非常可愛

比如說有個孩子不喜歡語文,數學比較好,而且很內向,寡言少語的。一個偶然的機會,大家講圓周率,他一下子脫口而出,背到小數點後28位。我真的驚喜啊,馬上抓住這件事,在同學當中表彰他驚人的記憶力,而且請他跟大家介紹怎麼記的。這就給他一種肯定,一種信任。發現了潛能,要愛護。有的孩子背不到那麼多的,就對他投以羨慕的眼光。要不斷呵護這種苗子。他坐在最後一排,有次我上課,發現他把擦眼鏡的手帕咬在嘴上,眼睛一直看著我,身體朝前,專注聽講,進入了忘我的境界。課堂小結時我就讚賞說,真是美麗的風景啊。這看起來是很小的細節,但細節往往決定成敗。叫孩子去做驚天動地的事,這是不可能的呀。細節標誌著他的成長,他慢慢就開朗起來,跟同學關係也很融洽。所以要善於發現,不僅是學業,興趣愛好,方方面面,包括生活上。哪怕是穿件衣服、穿個鞋子,這裡頭都有學問,你都可以發現表揚的細節、成長的契機。

我們的表彰,一定要實事求是,以事實為根據,而不能凌空。要讓孩子能夠做得到。「適切」的就是最好的。又比如有的孩子喜歡攝影,我就搭平台,請他們表演、表現。他可以把自己怎麼選景,怎麼構圖,怎麼用光線,什麼角度好,如數家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要在眾人當中,能夠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的。因此,教師一定要在很多時候搭建平台,讓他有展示的機會,增強他的自信力、自強力。所以發現美,欣賞美,是師長教育下一代很重要的一條。比如小孩子吃完以後,把飯碗拿到廚房,這個就要表揚。家長不能看成是小事。人的教育,就是這樣點點滴滴入心頭的。

缺點就是成長點

他的不足就是你的不足

教師字典里不能老是否定詞

第三,對孩子身上的缺點,要包容,甚至呵護。

人總是有優點有缺點的,何況未成年人。他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粗糙,不周全,丟三落四,這樣那樣地不規範,這是常態,不是品德壞。不能夠過分地責備,過分地批評,這是不行的。老師要有本事,不僅是包容,而且要把他不足的地方,變成新的成長點。缺點就是成長點。他這裡不足,你呵護他,寬容他,愛護他,不斷地引領他成長。

我教過一個小男孩,讀初一了,兩三百字都寫不清楚,錯別字一塌糊塗。他跟我講,恨死作文了。我一個老師聽了什麼感受?你恨死我教的語文?恐怕要「好,馬上關門了」吧。不,我就要尋根溯源,他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小學一直被批評到畢業,他的積極性、好奇心、樂趣,全都被批掉了。因此我一定要在他的樂趣上面下功夫。我發現,這個男孩子,一天到晚褲子卷到膝蓋下一點點,一雙球鞋常常沾滿泥,腿上也是泥。怎麼回事呢?他喜歡捉魚捉蝦,常跑到河邊去捉,學校荷花池也不放過,上課、作業不認真,該是他的缺點吧。但我看他對魚蝦那麼有興趣,這就是好事。我對他說:這樣好不好,你呢,把魚蝦捉來放我辦公室臉盤裡,把水草也弄來,不過你每天要來換水,不好養死。他很開心,天天認真堅持。一個人有樂趣,是不以為苦的。他也會跟我講,這個是龍蝦,那個是小烏龜,怎樣怎樣。有一次我們寫作文,題目叫《可愛的小生靈》。看了他寫的文章,我真開心壞了,生動啊。儘管三百字左右,錯別字一塌糊塗。他寫烏龜跟龍蝦大戰,蝦大戰的時候,是要先把腰蜷起來,然後再把鉗子弄出去,細緻生動得很。我請他到辦公室來面批。我說老師寫不出這樣的文章啊,你寫得那麼細緻生動,因為你看得仔細,所以寫得出,我寫不出。我邊講邊給他改一個個錯別字。他不好意思,說老師我那麼多錯別字。我說沒關係的,你重視了以後就會改掉的。

然後我就把這篇文章列印出來,跟其他同學寫得好的幾篇,一起發給學生。同學大為驚訝。我說你們看,要寫得出來就要仔細觀察,他是觀察入微啊。這樣表揚,他很開心,雖有點受寵若驚,但覺得自己是大大進步了。同學看到他這樣進步,也要你追我趕。這就變成了他的一個轉折點。後來我記得有次帶他們去看市裡的燈展,他看完了以後跟我講,於老師我還沒有看夠,我星期天再來看,我說好啊。他對寫有了興趣。就這樣,一點一點地,缺點變成生長點。他逐漸放下了小學一些經歷給他帶來的壓力,在學習上的好奇的星火又旺盛起來。有了學習樂趣,語文明顯好了起來,他後來還考取了大學。

所以我覺得,老師真的是要跟孩子共鳴,心心相印。他的事就是你的事,他的不足就是你的不足呀。教師字典裡頭,老是否定詞,「不能」「不可」「不行」,怎麼教育他?教師字典里應該是你怎樣才行,你怎樣做,就可以更好、可以更行,你是教他、引導他。

有些缺點,有時候表面還看不到原因。我教過一個班級,真的奇怪了,有四位口吃的孩子。我作為語文老師,不僅要教他們書面表達,還一定要他們的口頭表達也好。我就很精心地去尋找原因。一位聽課的青年教師著急地說,於老師,你講你的,你不要叫他講,他也講不清楚。我說不行啊,他將來要生活,要工作,口頭表達一定要清楚。後來我發現,他是生理上有點小毛病。我聯繫他母親,說孩子舌頭下的一根筋是不是短了點,是不是帶他去醫院看看。這位家長很配合,帶去一看,真是短了一點,做了小手術。我再訓練他講,日子一久就很流利了。大學畢業後,他有次寄本雜誌給我,上面有他的文章,說他在廣州做外貿,做出成績。做外貿,你說要口頭表達嗎?

孩子的成長,是奇蹟。千萬不能用凝固的、一成不變的眼光來看。他是有潛能的,只不過有時潛能受到了影響。剛才這位是生理上的影響,另一位是習慣影響,學人家口吃學壞了。我跟他說,你慢慢地,一個字一個字講。第三位是家庭影響,太寵了,媽媽跟十幾歲的兒子講話,跟與幼兒講話一樣,不成句子的。因此孩子講話亂七八糟,只有詞和詞組,沒有完整的句子。每個人都不一樣。口頭表達能力是他將來生存、發展的本領,是我作為教師的責任。我就要精心地去了解:他們這些說話的潛能,是被什麼東西遮蔽了,我要幫助他們去掉這些遮蔽。

第四位又不一樣,一位女孩子,課堂上我說某某同學講的什麼,請你複述一遍,她總講不出來,結結巴巴。有次下課見她跟同學跳橡皮筋時,說話卻流利得很。我發現了,她原來是思維跟不上趟,抓口頭表達是沒有用的。因此我對她的辦法是,抓思維訓練,促口頭表達。她每天來上學要走20分鐘到25分鐘,我給她布置一個不要檢查的作業,不是書面的。我說你每天走的時候,你看到對面一個什麼人,馬上腦子裡頭就要出現,這是個什麼人,出現詞:是大人還是小孩,是母親牽著孩子在走路,低下頭她大概在講什麼話,要求她看見什麼腦子裡馬上反應什麼,看到什麼講什麼。半年一年下來,孩子上來了,反應快了。到最後,她參加全國作文比賽,還得了三等獎。

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孩子是有潛能的。我們沒有發現什麼把它遮蔽了。教育就是對人的存在之謎和成長之謎進行勘探。你是勘探者,他的存在之謎,有的是顯露的,有的是隱藏的,你要把它勘探出來。他的成長之謎是什麼,你要能夠深入進去,逐步把握。教育做的是這樣一種神聖的事情,把這些都勘探出來,持續地揚長避短。他優點不斷增加,慢慢地,在成長過程當中,那個不足的地方就克服了。

我們真的要明白,每位孩子不是帶著空腦袋到教室的。他有他從生活當中,從不知道什麼地方,學到的一些東西,一些「緘默的知識」,已經在他心裡了。有的是生活經歷,有的是環境啟發,有的是學習積累。教師一定要學會讚賞孩子。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兒童的時候有兒童的夢。為什麼,一幅漫畫,小孩子坐到月亮上面,就能夠那樣地打動小孩子?他有上天的夢呀。初中孩子有初中孩子的夢,青年有青年的夢,這些夢都是色彩斑斕的。要發現它,就勢呵護他成長。

其實孩子的那些叛逆,都是有緣由的。一定要追根溯源。有的在班級裡頭,很叛逆。他不服老師啊。深入了解,會發現有的書讀得比較多,興趣愛好廣泛,家裡的文化氛圍又濃,他覺得你懂的太少,對不上號。所以教師要不斷學習。我總的一個感覺是,我做教師,幸福感很強,經常被孩子的一些潛能、一些表現所感動,經常處在驚喜當中。我看到一些有才華的學生,真是由衷地高興,這是家庭之福,國家之福啊。他的潛能發揮出來,對家庭、對國家都是福氣、福祉,千萬要愛護他。什麼叛逆不叛逆,你只要設身處地站在他的位置上,想一想,體驗一下,你就明白了。你就覺得,他們真的是無比可愛,有的真是要非常珍惜的。那些獨特的想法,獨特的做法,都是了不起的成人成才的火苗,是火種。

我深深體會到,教師、家長對學生的愛,實際上是一種溫暖。莊稼成長要溫暖,人的成長也是。我們的愛應該是一種溫暖,一種關注,一種包容,一種理解,一種體貼,一種動力,一種引領,讓他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趣味無窮,熱愛生活。這裡十分重要的是,教師絕對不只是一個人發光,要和諧,要讓每個孩子發光。一種樂器奏不出交響曲,它的和諧來自於每一樣樂器的發光。教師非常重要的一條,是要製造和諧的氛圍,讓每個孩子發光。每個孩子都是發光點,他有他的世界,你要讓他世界裡最好的東西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樣他就能夠不斷地成長。

(全文未完,下篇即將刊發)

原文刊登於《解放日報》首席專版,原題為《於漪再談教育焦慮與美育:今天我們怎樣做老師做家長 美是和諧——美育訪談錄特別篇(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HgRNlHMBfGB4SiUwoNg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