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前沿古稀「炮王」演射示威,實為美軍淘汰60年的二戰古董

2020-10-05     崎峻戰史

原標題:台海前沿古稀「炮王」演射示威,實為美軍淘汰60年的二戰古董

(溫馨提示:本文約2900字,配圖13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在台海局勢持續緊張的當下,處於第一線的 金門、馬祖外島壓力山大,守軍採取戰備姿態應對不測。據島內媒體報道,「馬祖防衛司令部」近日舉行「聯合反登陸作戰」演習,動用海防陣地上的各式火炮進行實彈射擊,其中尤以240毫米榴彈炮的演射最為引人注目,報道稱:「當240毫米榴彈炮發射時,巨炮閃出耀眼光芒、響聲震天撼地,令人不禁驚呼:這就是『鎮島之炮』的威力啊!」然而,有網友道出一個既尷尬又可笑的事實:這尊被稱為「馬祖炮王」的重型火炮其實是二戰時的老古董,進而諷刺道:「是演電影嗎?博物館的東西還拿出來秀?」那麼台軍的240毫米榴彈炮到底有何來歷?

部署在馬祖的240毫米榴彈炮在進行射擊訓練。

正如網友所言,如今台灣軍隊裝備的240毫米榴彈炮確是一款有著70多年歷史的老舊武器,即美軍在二戰時期研發裝備的M1型240毫米榴彈炮。M1型榴彈炮的設計始於1940年,用以取代一戰時期列裝的M1918型240毫米榴彈炮。M1型240毫米榴彈炮與同期開發的M1型203毫米加農炮採用相似的炮架設計,其戰鬥全重高達29.3噸,35倍徑身管長度為8.38米,火炮寬度為2.79米,內有64條右旋膛線,身管壽命2400發,採用螺式炮閂和液壓駐退裝置。

M1型240毫米榴彈炮需要至少14名炮手操縱。

M1型240毫米榴彈炮的水平射界為45度,左右各22.5度,仰俯角度為+15~+65度,採用分裝式彈藥,彈丸重量達160公斤,炮口初速701米/秒,最大射程為23.1公里,最大射速1發/分,持續射速為30發/小時。像大多數超重型野戰火炮一樣,M1型240毫米榴彈炮操作非常繁瑣,依靠重型牽引車進行運輸機動,從運輸狀態轉入放列狀態最快需要30分鐘,如果需要構築隱蔽良好的射擊陣地,則作戰準備時間長達6~8小時!M1型240毫米榴彈炮於1943年正式列裝,至1945年總共製造了315門。

由M35型履帶式牽引車拖帶的M1型240毫米榴彈炮,從運輸狀態轉入射擊狀態需要數個小時。

M1型240毫米榴彈炮的自行版本:T92型自行榴彈炮。

M1型240毫米榴彈炮是美國陸軍在二戰時期裝備的威力最大和最重型的野戰火炮,美軍為其設定的作戰任務是反制敵方重型火炮並摧毀堅固的防禦工事。M1型240毫米榴彈炮最早投入作戰是在1944年1月的安齊奧戰役期間,當時盟軍計劃在羅馬側後登陸,從而打破義大利中部戰場的膠著狀態,結果由於行動遲緩反被德軍圍困在安齊奧灘頭,德軍組織了大量火炮反覆轟擊灘頭,其中包括恐怖的283毫米K5鐵道炮,被盟軍稱為「安齊奧安妮」,而M1型榴彈炮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對德軍 重炮實施反擊。

1944年1月部署在義大利安齊奧前線的M1型240毫米榴彈炮,用於反擊德軍重炮。

美國第5集團軍高層起初對於在前線部署這種沉重笨拙的火炮表示疑慮,但是,當首批M1型240毫米榴彈炮在安齊奧灘頭髮出驚天動地的怒吼後,迅速壓制了一度猖獗的德軍炮火,連「安齊奧安妮」也消停了不少。在實戰中,美軍發現這種超重型火炮不僅適合攻擊諸如炮兵陣地、大型堡壘之類的目標,甚至對付像德軍重型坦克一類的點目標也有著相當不錯的精度,陸軍軍械部門的軍官在作戰報告中稱M1型240毫米榴彈炮在實戰中表現出「極具破壞性的威力和令人難以置信的精度!」美國第5集團軍高層的態度更是逆轉,認為這種火炮是「最令人滿意的武器」,而美軍官兵暱稱它為「黑龍」。

1944年初義大利戰場上,一輛履帶式牽引車將M1型240毫米榴彈炮拖往發射陣地。

在義大利戰場上,M1型240毫米榴彈炮充分證明了它的價值,除了壓制德軍重型火炮和堅固防禦陣地外,還被用於從遠距離摧毀高價值的點目標,比如橋樑、隧道和重要建築物。在著名的卡西諾戰役中,M1型榴彈炮還曾向山頂的修道院開火,消滅躲藏在廢墟中的德軍傘兵。由於性能優良,有少量M1型240毫米榴彈炮還被移交給英國第8集團軍使用。1944年6月諾曼第登陸之後,M1型240毫米榴彈炮開始轉戰西歐戰場,尤其在突破德國齊格菲防線的戰鬥中表現突出。「黑龍」的身影也出現在地球另一端的 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在1945年初的馬尼拉戰役中曾動用240毫米榴彈炮為冥頑不化的日軍送葬,不過就總體而言太平洋戰場的環境不太適合這種超重型火炮的運用。

1944年卡西諾前線,幾名英軍士兵在觀看美軍炮兵演示裝填M1型240毫米榴彈炮。

二戰結束後,大部分M1型240毫米榴彈炮被封存,直到1950年韓戰爆發才被解封啟用,披掛上陣,至少有12門240毫米榴彈炮被運往朝鮮半島,配屬於第159、213野戰炮兵營,部署在前線用於攻擊中朝軍隊構築的普通火炮難以摧毀的山地坑道陣地,並在個別戰例中表現出超乎預期的威力。到20世紀50年代末,隨著現代戰爭模式的變化以及庫存彈藥日漸耗盡,M1型240毫米榴彈炮的作戰價值迅速降低,被美軍列為淘汰武器,於1959年退役,不過台灣海峽的一場危機卻為這種武器找到了接盤俠,並將服役生涯延續至今。

1958年金門炮戰期間, 國民黨軍炮兵操縱美製155毫米榴彈炮開火。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集中600餘門火炮對台灣國民黨軍據守的金門島突然實施猛烈炮擊,揭開了長達20年的金門炮戰的序幕。在炮戰初期,部署在金門島的國民黨軍炮兵猝不及防,遭到解放軍炮火的有力壓制。為了挽回頹勢,美國緊急向台灣提供203毫米口徑以上的重型火炮,以重建火力優勢,其中就包括M1型240毫米榴彈炮,總數在30門以上。這種火炮被台灣方面視為救命稻草,全部部署在金門、馬祖前沿,是金門炮戰期間使用的口徑最大的火炮。為了確保這種重型火炮的安全,國民黨軍在金門、馬祖前沿精心構築了隱蔽式加固陣地,平時火炮隱藏在鋼筋混凝土洞庫內,遇到戰事就推到開放式陣地上開火,射擊完畢後退回洞庫內躲避對手的反擊,據說火炮掩體足以抵禦500磅炸彈的直接命中。

金門島上名為「雷霆」的240毫米榴彈炮發射陣地。這處陣地常在媒體亮相,進行操炮表演,已經成為宣傳設施。

台軍士兵正在進行操炮訓練,從炮尾散發出的煙霧判斷應該完成了一次模擬擊發後的退殼步驟。

在完成射擊後,240毫米榴彈炮退回掩體內部。

隨著1979年中美建交,金門炮戰正式結束,M1型240毫米榴彈炮隨之進入了養老狀態,平時基本不會露面,只有在大型演習或台海局勢緊張,台灣當局需要壯膽之際才會拉出來放上兩炮,為底氣不足的台獨勢力打氣助威。然而,如今的戰爭模式相比二戰時期乃至金門炮戰時期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對戰場的全面監控和精確制導武器的應用使得進攻方能夠做到「發現即摧毀」,金門、馬祖距離大陸近在咫尺,在現代偵察手段下島上火炮陣地位置也已經毫無秘密可言,像M1型240毫米榴彈炮這種固定陣地目標,估計火炮剛推出洞庫就會暴露並遭到精準打擊,有沒有機會開火都相當值得懷疑。如果台獨分子想憑藉這種古董火炮以武拒統,那真是心智錯亂,無可救藥了。對於如今部署在金馬前沿的240毫米榴彈炮而言,最好的歸宿就是被送進北京的軍事博物館,作為祖國統一之戰的見證。

金馬前線240毫米榴彈炮發射陣地,在現代精確打擊手段面前,這種暴露的陣地非常容易被摧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HB5r93QBeElxlkkajTK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