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徐崢愛講「中年危機」,不如說他「關照現實」

2020-02-21     人間是劇場

從2008年到2017年10年間,春節檔電影屢創奇蹟,票房突破33億元,觀影人次則翻了20倍。大年初一更是成為「吉祥日子」,扎堆在這一天上映的電影越來越多, 調查顯示,春節期間有26%的人會選擇與父母、長輩及孩子一起看電影。過年看電影不僅成為「新年俗」,更是成為了家庭情感的黏合劑。

但是,2020年的春節是個不尋常的春節,受疫情影響,原本「史上最強春節檔」的7部大片紛紛撤檔,不過影院雖然去不了,但是觀眾可以在網上看電影。

徐崢的新片《囧媽》決定從大年初一開始網絡獨播上映,此外,抖音、西瓜視頻、今日頭條、鮮時光聯合推出#線上免費春節檔#,準備了《瘋狂的外星人》《人在囧途》、《港囧》、《唐人街探案1》《捉妖記2》、《美人魚》、《澳門風雲3》、《西遊伏妖篇》,《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縫紉機樂隊》、《歡樂喜劇人》、《心花路放》。

在這14部電影中,徐崢參與的電影達6部之多,這一比例足見徐崢目前在中國電影圈的地位,能演能編能導能監製做幕後,徐崢是不可多得的電影全能人才。討論2020年的春節檔,徐崢也是不可避開的人物。

今年春節檔,徐崢是贏家

眾所周知,徐崢非常聰明,今年春節檔,他也繼續聰明了一把。

今年的春節檔預估70億元左右的預期,然而遭遇了疫情黑天鵝。《姜子牙》《熊出沒》《囧媽》《奪冠》《緊急救援》《唐人街探案3》《急先鋒》這7部原定於春節檔上映的影片,相繼在1月23日宣布撤檔。

令人沒想到的是,徐崢讓原本已經成為」死棋「的《囧媽》活了。1月25日0點起,《囧媽》開始在頭條系的平台--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以及「歡喜首映」中上映,搜索「囧媽」即可觀看電影全片。按照《囧媽》主要出品方歡喜傳媒發布的公告,歡喜傳媒與頭條系母公司位元組跳動展開合作,位元組跳動支付至少6.3億元人民幣。歡喜傳媒股價直線拉升,目前漲幅超過43%,市值漲了將近20億港幣。

徐崢此舉非常果敢、有創意,在影片上映前,《囧媽》簽署的保底協議是票房24億元人民幣,24億對於《囧媽》來說,並非易事,去年的春節檔與《囧媽》體量類似的影片,《瘋狂的外星人》是22億,《飛馳人生》17億。而現在,《囧媽》賣給位元組跳動是6.3億,而且還能參與利益分成。

《囧媽》在網上免費觀看,觀眾自然高興,但徐崢此舉顯然動了院線的奶酪,也難怪徐崢此舉受到院線的批評,不過批評之聲雷聲大雨點小,相比於《囧媽》如今穩穩的利潤鎖定,徐崢顯然這次下了一步好棋。

可以說,今年春節檔只有一部新片與觀眾見面,就是徐崢的《囧媽》。

中年危機不過是現實的表象

徐崢的導演之路可謂順暢。他在和王寶強出演了《人在囧途》後,有了拍攝《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想法,《人再囧途之泰囧》是徐崢導演的首部電影,影片於2012年12月12日在中國內地上映,上映首周票房達到3.1億人民幣,創造華語片首周票房紀錄,擊敗了同檔期的馮小剛的《溫故1942》等電影,奠定了徐崢的導演地位,更是掀起了國產喜劇的高潮。

而作為演員的徐崢,則與寧浩、黃渤組成了「金三角」,合作了《心花路放》《瘋狂的外星人》等喜劇,還主演並監製了現實題材的《我不是藥神》,監製了票房大賣電影《寵愛》,導演了《囧媽》和《我和我的祖國》中的《奪冠》單元等等,台前幕後遊刃有餘,徐崢儼然已成為金字招牌。

若有時間,不妨系統地看下這次的6部電影,對於徐崢的創作理念和創作軌跡,顯然會有更好的理解。

在作品中展現小人物的中年危機,已成為徐崢電影的一個重要標籤。事實上,與其說是徐崢關注中年危機,不如說他他關照現實,這個現實包括《我不是藥神》里那樣觸及死亡的大話題,也包括《囧媽》中如何與母親相處的」家長里短「,徐崢曾說囧系列是講關於人物成長的故事:

「中年危機的核心,就是處理我們人生當中碰到的一些問題,原生家庭、親子關係都是人生命中會遇到的核心問題。我希望我們電影的主題能夠更加針對有思考、有生活經驗、對幸福生活有追求的觀眾,所以我們聚焦在關於如何生活、如何改善關係,才能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幸福的這樣的一個主題,我覺得這是一個可以永遠貫穿的主題。」

讓觀眾產生共情

20多歲就脫髮的徐崢,是個愛思考的人,他的成功,與他的智慧、敏感、細緻密不可分。徐崢小學三年級時就在少年宮演出過,高中時就讀的中學,對面就是上海人藝,他經常到上海人藝去演出,在進上戲之前已經有了很多接觸戲劇的機會,1994年上戲畢業之後,徐崢進入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之後的幾年,他一直活躍在戲劇舞台,1998年,就獲得過白玉蘭戲劇獎最佳男演員。

這些滋養,無疑是徐崢內力大漲的秘訣,所以現在的他,可以集演員、導演、監製、編劇等多重身份於一身,活躍於舞台劇、電視劇及電影表演領域。研究徐崢的成長履歷,可以發現他如此成功,其實可以說是天道酬勤、水到渠成,絕非僅僅是運氣好。

更令同行羨慕的是,徐崢可以把自己的藝術訴求,和觀眾的市場需求很好地結合,可以把作者電影和類型片平衡得很好,這種既有藝術又有商業的兩手抓,顯然是好作品的最高境界。

就像《囧媽》,原本是由徐崢與媽媽的故事而引發的,帶有很多私人的作者性,但是徐崢在挖掘這個題材以後,發現這個主題裡面包含著很多大家可以共情的一面,便將其由一部作者性的電影,孵化成一部大眾電影。

把故事與思想進行平衡,難倒太多電影人,徐崢在演舞台劇的時期就開始琢磨怎樣與觀眾產生共鳴:

「我總是喜歡提前到劇場,比如晚上七點半演出,我下午三點鐘就到劇場去默戲。我一直監控著劇場外面賣票的窗口,四五點鐘,我默好戲了,一直到晚上演出之前,很多朋友來看戲,你要給人送票。那個時候你可以真正觀察到觀眾是什麼樣子,我覺得那個東西就是票房。我發現有的創作者從來不到那種地方去,他就是在舞台後面排戲。那個時候我就在想,你戲裡的東西和每天下了班急匆匆買票的觀眾搭得上嗎?他們關心你說的這些東西嗎?」

所以,徐崢要的不是「自娛自樂」,而是追求共情,追求普世性,「我們的做法就是從自我出發,在自己身上找到我們關心的話題,然後我們會檢索這個話題是否具有一定的普世性,它是否涵蓋了大家共有共通的一些問題。一旦這種關係建立了以後,即便是很日常的話題,它只要是在現實主義層面,我覺得它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社會性。」

讓觀眾在電影的笑鬧間,看到平凡生活中的喜與憂,感同身受,這,就是徐崢作品成功的最大原因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H9wdc3AB3uTiws8KSsM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