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劇《隱秘的角落》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朱朝陽因為不合群,老師找到了朱朝陽的媽媽周春紅,希望她能開導孩子,可周春紅卻說:「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以後的事」,在故事的結局,朱朝陽對嚴良說:「我做過最後悔的事就是給你們開了門。」
由此可見,交朋友不是進入社會以後的事,而是從小我們就應該教育孩子應該交什麼樣的朋友,遠離什麼樣的朋友,該如何與朋友相處。
我兒子今年9歲,隨著他年齡的增長,我越發感覺到讓孩子學會交朋友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受疫情影響,孩子這個學期都沒有開學,有更多的時間與小區里的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從中我發現了一些問題。
遠離品行不端的朋友,越遠越好
按照我以往的認知,我一直覺得小學生應該是非常純真的,但最近發生在我身邊的兩件事,讓我大跌眼鏡,提升了認知。
一天,我兒子從外面回來,跟我說和他一起玩的一個讀小學四年級的男孩給他們講黃色的東西,這個男孩說他經常看這類視頻。聽完我兒子的話,我特別震驚,原以為八九歲的小屁孩懂什麼,沒想到現在的孩子的認知早已經刷新了我的三觀,我問兒子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兒子說他覺得很噁心,聽到他講這些東西,就趕緊騎著自行車跑開了。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我更加認識到孩子擇友的重要性,那天我老公從外面帶著孩子們回來,很嚴肅地對兒子說:「以後不准你和***一起玩。」老公口中說的男孩是一個讀五年級的孩子,10歲左右,他騎著自行車將一個10歲女孩子堵在一個角落裡,伸手抓了女孩的胸部,不知女孩是嚇得還是弄疼了,蹲在地上低聲哭泣。我老公看到這一幕,非常憤怒,將男孩斥責走,又給女孩的媽媽打了電話,將女孩領走。
發生這兩件事之後,我一邊留意經常和我兒子玩耍的孩子,一邊讓老公給孩子講一講有關生理方面的知識,我擔心孩子會有一些錯誤的認知,擔心那些品行不端的孩子會影響到孩子。
千萬不要忽視同齡人對孩子的影響,研究表明,孩子和同齡人的相處頻率已遠高於和父母等親人的相處頻率,因為只有同齡人才會和孩子有相似的成長經歷和情緒感受。孩子在和同齡人的交往中,更容易有共同話題、更能有相似的價值觀,從而能夠更好的成長。
但同時要注意同伴影響力,什麼是同伴影響力呢?人們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其同類或同伴的影響。如果人們發現某種行為已經成為其同類中的一種流行行為,他們往往也就會跟著做,心理學家將這種影響稱為「同伴影響力」。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兩個孩子在一起玩,往往很少產生矛盾,四五個孩子在一起,就很容易出現欺凌現象,比如,有一個孩子開始攻擊其中的弱者,其他孩子會立馬仿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處在什麼樣的小團體中,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和習慣,孩子受到小夥伴們的影響是不可小視的,所以,孩子一定要遠離品行不端的人,而要結交給孩子帶來正能量的朋友。
家長不講理,其孩子不可交
兩天前,小區里發生了一件事,成了鄰居茶餘飯後的談資,家長們紛紛告誡孩子,「不能和***一起玩,咱惹不起他媽媽。」事情是這樣的,上周四的傍晚,一群孩子在小區的籃球場上打籃球,男孩小A投籃後,男孩小B伸手去接(注小A和小B沒有身體接觸),結果小B戳傷了小拇指,蹲在地上哭了。
事情發生四天後,小B的媽媽找到小A的媽媽說她家孩子蹲在籃球場邊上玩,就被小A把小拇指砸骨折了,要求小A的媽媽承擔小B的治療費,小A的媽媽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後(小B自己承認一同玩了,且自己伸手去接球時受傷),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責任。
小B的媽媽就當眾大吼起來,「為什麼沒有責任?你兒子就不該下來打籃球,就不該投籃,你就認為我兒子受傷活該唄,我要報警!」隨後,警察登門,問雙方是否願意調解,小A媽媽果斷拒絕,建議小B媽媽走法律途徑,引得小B媽媽又是一頓嘶吼,站在樓道里破口大罵,雙方不歡而散。
現在全小區都知道了這件事,都告誡自家孩子遠離小B,因為小B的媽媽太不講理了,孩子們在一起玩,磕磕碰碰在所難免,若遇上這種不講理的家長,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
俗話說:寧可和明白人吵架,不和糊塗人講一句話。遇到這種不講理的家長,還是讓咱家孩子遠離他家孩子吧,不然給自己找麻煩是早晚的事情,退一步講,這種家長也教育不出好孩子,真的不適合交往。
明辨是非,不以朋友為馬首是瞻
從孩子步入幼兒園開始,他們就會遭受「同伴壓力」,同伴壓力是指為了融入同齡人的圈子,為了顯得自己合群,而無意識或被迫做某件事,不管這件事是對是錯,這些東西自己是否需要。
我發現小區里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孩子們往往都有同樣的玩具,比如,我9歲的大兒子喜歡騎自行車,和他一起玩耍的孩子都有一輛自行車,4歲的小兒子喜歡玩滑板車,經常和他一起玩的孩子都有滑板車。
孩子要融入同齡人的圈子,往往會與所在的圈子言行一致,否則就會格格不入,會排斥在圈子之外,所以孩子有時會迫於壓力,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比如,有的孩子因為哥們義氣,和人一起去偷竊、打架等。
這也是家長為什麼要關注孩子的交朋圈子的重要原因之一,防患於未然,讓孩子遠離那些對他有危害的朋友圈子,另外,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明辨是非,不以朋友為馬首是瞻。
在《隱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陽,明明知道他的朋友普普和嚴良做的事是不對的,可為了友誼,為了哥們義氣,他選擇和同伴們站在一起,參與了對張東升的勒索,導致了危險不斷升級,父親也因此而喪命。
不能說普普和嚴良是壞孩子,但他們身上確實有一些不好的行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和缺點,教孩子學會欣賞、學習別人的優點,不仿效他人的缺點,有自己的主見,不與之同流合污,是交友的必修課。
孩子所生活的圈子猶如成人社會的縮小版,對孩子來說並不簡單,學會交正能量的朋友,趨利避害,做獨立、有主見的人,才是正確的社交方式,既能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又能很好地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