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里的喬英子,將來一定會感激媽媽逼她上北大清華

2019-08-25   及時雨宋尚春

《小歡喜》的宋倩是「專制型」家長的典型代表

宋倩,一個單親母親。原是中學金牌物理老師,因女兒喬英子高考,果斷辭職做培訓班,靈活的工作時間讓她有更多精力照顧女兒的學習生活。。宋倩因購置了4套學區房,每月光收房租就要四五萬,所以不用前夫喬衛東照樣能給孩子充裕的物質生活。

有錢、有閒、有本領、有經驗,這是宋倩的標籤,她本來可以很優雅的培養孩子,但劇本是做「專制型」家長。

在喬英子眼裡,媽媽是一個表面和善、內心嚴厲的女人。喬英子吐槽媽媽「賊專制」,將母女感情比喻為「塑料姐妹花」:一碰就碎,一點就著

宋倩不喜歡喬衛東,她也不允許英子喜歡爸爸,念爸爸的好。

喬英子很懂事,為了不讓父母吵架。爸爸送的玩具,不敢拿回家。過生日和父親吃飯,回家之前,要聞一聞自己的衣服上有沒有味道。每一天過的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了什麼事情,惹媽媽不開心。

最好的教育,是最功利的培養孩子

同樣是單親媽媽,36 歲的董明珠,把 8 歲的兒子託付給母親撫養,獨自一人南下珠海打工,進入格力做了一名最基層的業務員。

有誰想當鐵娘子?造化弄人罷了

董明珠說自己幾乎從來沒給過兒子零花錢,她只保證兒子能吃飽穿暖,如果兒子想要零花錢,只能自己去掙。從小學讀到大學,董明珠自己從未讓司機接送過兒子,即使她坐著車在路上看到兒子,也不會讓司機停下來叫他上車,他會主動坐公交車回家。

董明珠用自己最功利的方式培養孩子:自己先拚命賺錢,積攢物質基礎,哪怕孩子做留守兒童;然後培養孩子踏實認真、吃苦耐勞、體諒他人的品質這三點也是董明珠成功的秘訣!

人生不如意有十之九點五,所有人都一樣,有得必有失,要成功就要去付出,就要去學習。

宋倩也用自己最功利的方式培養孩子:集中精力學習,考清華北大。

作為優秀的中學金牌物理老師,宋倩明白學歷的重要,科技的重要,綜合環境的重要。她自己的經驗: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出成績,自己的教訓:愛情是天空絢爛的煙火,不要輕易去點燃,失敗的後果是只能長久痛苦的回憶。

所以,當方一凡和喬英子抱在一起,宋倩萬分緊張,她找到童文潔,讓方一凡和喬英子徹底斷了聯繫。因為不是英子談戀愛的時機,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用最熟悉、最有效的方式教育孩子,別怕吃苦,別怕擔責任!

子女的叛逆與父母的堅持,對的都要堅持

台灣著名女主持人黃智賢,她的父親黃輝鍠是醫生,哥哥黃偉哲後來為台南市市長。爸爸希望黃智賢學醫,她不喜歡,高中輟學,打工7年,攢夠錢去了美國、英國上大學。

黃智賢原來一直是乖乖女,尖子生,到了高中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經過一番折騰,放棄了家人安排好的路,放棄家人的資金支持,自力更生,打工7年攢錢出去留學(留學期間也要打工)。

喬英子和黃智賢很相似,但沒有那麼叛逆,其實報北大清華還是南大,這不是重點,她只是想離媽媽遠一點。

離媽媽遠一點,過自己的人生,這是對的,但這並不等於媽媽的安排是錯的。

十七八歲,真正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上大學後住校,很自然就離開了媽媽。至於文化、學術氛圍,北京是超一流,上海是一流,南京是二流,大學的學習絕不是只學專業那麼簡單!

劇中宋倩的標籤是「專制型」家長,塑造的很成功。「專制型」家長要反思,「自由式」的家長其實也要反思。能讓孩子快樂的學習是最好的,但很可惜,大部分人都需要經歷學海無涯苦作舟,一點都不能有馬虎、僥倖的心理。

苦,才是真正的人生

作為家長,理解宋倩的心情,也看到了她的付出。作為一個要強的女人,可能意識不到給英子的無形壓力。但作為家長,不能因為怕給孩子有壓力,就放鬆了自己的責任,更不能把責任推給老師、推給社會。

英子感到自己受束縛,不自由,要逃離媽媽的掌控,也可以理解,可沒有媽媽的「專制」英子能學習這麼好嗎?

我並不是唯成績論英雄,但請注意:花無百日紅,人無再少年。在孩子成長的時候,不要教他們享樂。其實對於尖子生,英子一定從學習中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與快樂,她只是反抗媽媽的「專制」。

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屈辱?當你戰勝了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當苦難戰勝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同樣反抗父母的「專制」,英子想跳海相逼、逃避,而黃智賢輟學打工7載,勇敢的成長為參天大樹!我們祖國的未來不是溫室里的花朵,是那些能夠遇戰不逃,負重而行的人。

快樂教育是福利超級好的社會才能落實的事情,普通人的成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捨的,而是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