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黑幕,炒作 -- 宜興紫砂

2019-08-09     步進歷史

「這東西很多,不值錢!」

「這東西很少,很值錢!」

「這東西沒有了!」

「這東西再用一千年都用不完!"

看上面四個話也許你認為他們形容的是四個東西,但是其實他們都在說同一樣東西:紫砂礦料。

我本來是不願意再說礦料,但是無奈大家現在的困惑都在上面,只能用一篇閒話來說說紫砂礦料。

無相壺:潘丹初

開頭的四句話

第一句話:這東西很多,不值錢,夾泥,紅棕泥,普紫泥,外山料,浙江料安徽料,這話說的其實挺對!(呵呵呵~)

第二句話:這東西很少,很值錢!趙莊朱泥,黃龍山原礦各種珍稀礦種,這些還是能撐起紫砂消費級別市場的,但是貴是挺貴的,至少和上面那種比價格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所以這話挺對!(但是即便如此,壺的主要成本還是在工藝上。好泥做好壺是不變的真理。別指望200塊賣四號井底槽青做的壺。這東西放其他地方其實都能理解,唯獨就放紫砂上好多人傻了,你說你賓利上的真皮座椅和幾萬塊國產車上的能一樣麼?法拉利上的發動機會用在夏利上嗎?勞斯萊斯噴的漆和小麵包一樣麼?這種問題你想想都知道不同。)為何在壺上就老是想撿漏?

第三句話:這東西沒有了,如果說紫砂沒有了,吧里朋友都不信,如果說黃龍山原礦沒有了,帶去看看藏礦的還是很多,你要不信那是黃龍山的沒事,很多不要命的人還在偷挖,你站那等著一麻袋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直接上山挖給你。紫砂路對面甚至到鎮政府身下,其實挖下去一點點就都是紫砂礦了,甚至青龍山一帶也有大量盜洞(我見過的大盜洞就不下20個,小的不計其數),以前村鎮開發建房子挖地基,也挖出過紫砂泥。紫砂礦沒有了,這句話絕對的錯!錯!錯!

第四句話:這東西一千年都用不完,有點地理知識的朋友都知道,礦產形成都需要上億年,紫砂起始於明代正德年間,雖至今已有500多年,加上古代採礦條件有限,真正有規模的開採也只在改革開放後的短短几十年,上億年形成的資源就這麼容易被挖空了?另外,現在很多煉泥廠和個人都囤積了大量的紫砂礦料,有的囤料甚至幾百上千噸,各種礦料像一個個小山堆,有的僅供個人及家族門派使用。有的則被技藝精湛的名家和實力派高手採購。做得一手好壺的人自然會選用好料,沒有哪個做壺的會因泥料敗了名聲,砸了飯碗!

這堆只是本地一家煉泥廠一個品種的成品泥料,一塊為30斤。一把茶壺的重量約2到3兩左右,這能做多少把茶壺了。

大家說紫砂的礦料問題,我總結幾個詞:神秘!黑幕!炒作!

都不是啥好的詞,這就是我不得不用一篇來閒話的原因。如果礦料都不好了,大家洗洗睡吧,還玩啥紫砂?

神秘:

我總結幾點:

(一)歷史原因,古代煉泥家家有獨門絕技,密不可傳這是其一,

(二)現實條件,很多泥料現在已經失傳,難尋礦料這是其二,

(三)行業壁壘,採礦煉泥在清中期以後和制壺已經分開為兩個行業,行業間有壁壘這是其三。神秘嗎?生產資料而已,只是你對它關注度很高,你想要研究它,所以它神秘!我們每天吃的米,有多少營養成分?多少化學物質?什麼溫度什麼火候燒煮最好?有多少品種?哪種最好?(小編就是這麼直白~)你要深究學問很大,你也不懂,吃的飯很神秘,喝的水也很神秘,呼吸的空氣很神秘,穿的衣服很神秘,神秘是因為不了解,而且你對它感興趣。並不是其本身的錯誤。

說白了紫砂學問很多,但是無非就是含矽含鋁含鐵和一些微量元素的陶礦,也就在地質作用下沉積兩億到五億年不等,最終造成了顏色各異泥性不同的礦料品種。

黑幕:

這點我不想談,爭議大,我簡單問幾個問題大家思考

(一)「化工壺」名字的由來?誰提出來的?他對紫砂了解程度如何?

(二)都說要加鐵紅粉,優質的礦料和一般礦料含鐵量差多少?差一點的礦料加多少可以「以次充好」?

(三)燒好以後的紫砂壺,用一年會輕多少克?也就是說你吃下去了多少?

(四)有些人說加錳,原礦紫砂裡面哪些含錳?含量為多少?需要加多少達到目的?在1100度燒成之後會是什麼狀態,對人體會造成什麼影響。

(五)說重金屬超標,原礦中有多少重金屬?或者後期加入重金屬,目的?

(六)歷史上對添加和配置甚至原礦的通常做法和態度是什麼樣子?

(七)解放以後我們行業內對此有無標準?

以上7個問題我希望大家想想,自己找找答案,也許你會對紫砂的認識不僅僅局限在「化工壺」上。

婉玉壺:洪發軍

炒作:

很多人說這個礦料那個礦料是炒作,黃龍山是炒作,泥料好壞是炒作。這些都是屬於無知無畏類型。好壞早有定論,客觀事實在那你認或者不認,東西都在那裡,不言不語。你懂就懂,不懂隨便你怎麼胡說都成。

總結幾點:

(一)近代紫砂史,由於大生產時代的需要,礦料只選擇紫泥,段泥,底槽青,朱泥等四五個品種。很多紫砂藝人甚至是大師從藝開始就接觸這幾種泥料。所以對其他泥料不了解,導致後期對其他泥料的否定,最近又有部分泥料被神化的趨勢。選這幾種泥料原因很簡單:標準化。賣去廣交會一批壺你至少顏色一樣吧?好了,全部用同一純紫泥,統一燒到一個標準,都一樣,都很標準,產品很好!最後導致一個問題,很多消費者甚至是做壺的都認為紫砂原礦就那幾種。當然大類確實就是紫泥段泥紅泥三個大類,但是一個大類中各個具體品種太多太多,怎可一色而論?

(二)以前採礦採到麻子泥,拿去混夾泥裡面做缸去!為什麼?當時的燒制條件,燒不到這個溫度,或者代價太大,如果一窯燒,其他壺正好,這個泥必然欠火,連工錢都浪費。但是今天來看,我們的技術條件成熟太多,燒一兩把壺,電爐可以精密控制爐溫,有了新的條件,以前一些「廢料」現在也能當寶!豈能用炒作二字概括?

(三)歷史上所有對紫砂工藝的開發都基於黃龍山礦料,這是獨一無二的資源,而且各種實驗數據支持在那說明它的優秀,各種實物也放在那說明它的美。紫砂文化的起源就在這黃龍山腳下,黃龍山又見證了六百年紫砂文化和工藝的興衰。宜興人有點本山情節怎麼了?歸於炒作那是太冷漠了。

(四)泥料好與壞自古就已有定論,礦料最終做成大缸,還是去做花盆,還是做壽星洋桶,或者是做紫玉金砂藝術品,這不是看作者,今天心情好咱就拿去做藝術品了,今天要做缸底槽青伺候?都是看泥料本身的特點和價值。有些泥產量巨大,但是只能做大缸,有些泥就是糙,比如紅棕泥,最後就去做花盆去了,有些泥很穩定,產量有保障,就拿去做壺出口創匯了,有些泥很精貴,所以就給顧景舟去做了藝術品。泥好泥壞在幾億年里已經有定論,不是簡單炒作二字可以概括,普紫泥,大量,如何炒作?(嘿現在還真有外地人炒作浙江原礦壺),本山純綠泥,現在誰還能拿出一噸?現在存量加一起還有沒有十噸?珍貴嗎?需要炒作不?根本不需要!上好底槽青東西放那就好,炒了也多餘。即使同一泥料,紫泥就沒好壞之分?

南瓜套壺:顧正芳

但是礦只是紫砂工藝的物質基礎,紫砂名貴在於材質美,功能美,造型美,裝飾美。只談材質有偏頗。況且當賣家賣你一把四美都不沾邊的壺的時候,告訴你,其實我這泥非常牛逼,是家裡陳腐了30年的老紫泥。本來800你覺得貴,現在立刻覺得「超值」!是怪賣家太壞,還是怪你太天真?壺好或者不好,首先是要直觀看到。

你要賣壺不吃水,最起碼,兩米外一看,這個型比較正。走進一看,泥看上去油脂感強,泥不錯(並且你能肯定不是加料的那種亮)。上手看看,邊邊角角做得都還挺到位,明針刮的還行,試試出水也很爽快。在這基礎上根據好壞,職稱,泥料最終有一個合適的價錢,你能接受就買。

上來問老闆,我要買工藝師的壺,有嗎?人家老闆一聽財神來了!

上來問老闆,有什麼原礦好泥料嗎?有!家存30年老紫泥!隨便給你把普紫的你懂麼?

知道為什麼紫砂也叫五色土了吧

那炒作現象有還是沒有?當然是有。

「龍血砂」現在炒的厲害吧?這裡面的故事簡直就是幾千年前神話傳說,什麼天見奇觀,循跡找到,紅如龍血。其實什麼奇觀不奇觀都是扯蛋,紅倒是真的。起個名字叫什麼呢?和龍一掛鉤立馬身價翻幾倍。當然了這東西本身就是比較優秀的原礦,值得肯定,確實應該歸於優秀礦料。

作為起名字,我是支持文學化的,你看古代「天青」「鼎黑」「蜜蠟」「沉香」「海棠」「落葵」「葡萄紫」都是古人起的礦料名字,多美!我認為「龍血」完全可以,非常好!但是編那些扯蛋的故事太幼稚。

以上僅是制壺工具中的一部分

這些用來做紫砂的工具本身就是工藝品一樣,紫砂的底蘊怎可用」炒作「概括?

好的東西又何須」炒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1LwfmwBvvf6VcSZGP_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