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效應與特色招牌,清朝的廣告業紅火,康熙也成了品牌代言人

2019-12-24     江曉英

清代夏仁虎《舊京瑣記·市肆》記載:「舊日都門市肆也頗留心廣告之術,特極幼稚耳。如黑猴公之帽鋪,柜上踞一大黑猴,雷萬春之鹿角膠,門上掛大鹿角。某扇鋪之檐際懸一大扇。皆是引人注意。」

此文中的「廣告」,其含義已經與現代的廣告意義接近。京城作為清代的權力中心,這裡從來都不缺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在這裡經營的商人們,也從來不必擔心產品貨物價格昂貴,無人有足夠的財力購買。商人們需要的只是一個精妙的「點子」,來用最小的付出挑開這些富人的錢袋子。為了讓這些富人主動購物,京城的廣告業逐漸繁盛起來。

「聲響廣告」可能是最早期的一種廣告形式了,古人通過簡短而高亢的吆喝,召集客人購買貨物。到了清代,這種口頭上的廣告,已經發展得極為藝術化。各種唱賣吆喝聲抑揚頓挫,廣告詞或文雅或詼諧幽默,婉轉動人。

有些商人過多地追求吆喝的藝術感,忽略吆喝的真正目的,造成有時連聲吆喝數次,竟沒能表達出自己究竟在賣些什麼。但更多的商販在長期吆喝的過程中,總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獨特方式,他們的吆喝聲藝術性與實用性兼備。如清代清晨街頭賣粥賣餅的商販,其吆喝詞大多是:「喝粥嘞,喝粥嘞,十里香喝熱的嘞。炸了一個焦嘞,烹得一個脆嘞,像個小糧船,好大的個兒嘞。」也有人吆喝油炸的果子:「油炸的果子,油又香欸,面兒白,皮兒酥,吃進嘴裡賽燒鵝欸。還有水飯豆子多啊,湯青豆兒綠腸肚香喲。」這些唱詞中不僅體現了所賣何物,還生動形象地將所賣食物的色香味表現得淋漓盡致。商販抑揚頓挫的吟唱,也瞬間勾起了行人的食慾。

一些行商因吆喝時間久了,嗓子生疾,聲音沙啞而不亮。經驗豐富者便開始藉助一些響器,他們走街串巷,或打鼓,或敲銅鑼,或用木槌,吸引客人的注意。

積年累月,每種響器也被賦予了獨特的廣告含義,比如雜耍藝人靠打鑼吸引觀眾,京城人只要聞鑼響,走出家門必然能見到雜耍藝人身背木質小箱,箱裡裝著蹬輪、爬梯、鐵環等物件。箱子最上面大多都蹲著一隻小猴,雜耍藝人邊走邊敲鑼,等到身邊逐漸圍了一圈觀眾之後,才放下箱子,就地開始表演。

京城內有收廢舊物品的商販,常用鼓聲代替吆喝。還有一些賣糖果茶食的,他們手握一把銅鈴,邊走邊搖,家中小兒聽到銅鈴響就迫不及待地向大人要幾文錢,買上一把糖果蜜餞,吃上幾天。

若說走街串巷的商販們用吆喝招攬生意,那麼招幌就是眾多店鋪首選的門面廣告。


清代一些店鋪門口常常懸掛各式幌子,幌子上用形象的圖案代替文字,向大眾展示店鋪售賣物品。例如京城南市街新開張的一家酒肆,為了能讓過往行人一眼明白店內售賣的貨物,老闆在店鋪門口懸掛了兩面朱褐色的幌子,幌子上畫有兩個酒罈,即使目不識丁者,見到酒罈,便也明白其為酒肆。

有些店鋪所掛之物是商品的模型,如城西的煙袋鋪子,鋪子門前懸掛的幌子不是布旗,而是一支木質的大煙袋。旁邊的顏料鋪子掛的是一根五彩圓棍,賣炭的懸掛炭塊兒,賣魚的懸掛木魚……眾人皆用木材雕刻成「廣告」招攬生意。

除了幌子,有些店鋪的招牌也是一種廣告形式,同治年間的「瑞蚨祥」綢緞店,其店鋪名寓意瑞氣吉祥,財源茂盛。

一些店鋪已經不滿足於簡單的幌子,為了招攬客人,他們卯足了勁兒裝飾。城北新開的客棧正是這類偏好裝飾的代表,客棧有三層,底層為大堂,多是一些平民來此消費。二層為雅間,文人墨客和城中的顯貴們多愛這裡的清凈。三層為外來旅客居住的地方。

客棧新開,門口足足懸掛了28盞水紅色的燈籠,燈籠順著客棧屋檐走勢懸掛,或長或圓。每到晚上,28盞燈籠一起點亮,其色如白晝,成了當時京城裡的一大盛景。

除了門口的廣告,客棧的牆壁上也可以張貼廣告。一層大堂內的牆壁上,用簡單的圖文和數字,圖文並茂地描述出所賣飯菜的價格,每日還有一些低價飯菜,吸引了大量的平民百姓前來品嘗。

清代有一些出身貧寒的文人,為了溫飽之事,常用詩文為一些店鋪打廣告。當然也有一些名聲較大的店鋪,甚至會專門邀請文人,為店鋪作詩。


道光年間,詩人楊靜亭在品嘗了滙豐齋的金糕後,贊其味道甜香酥美,還特意作詩一首:「南楂不與北楂同,妙制金糕數滙豐。色比胭脂甜若蜜,解醉清食有兼功。」一首詩使這家店鋪名聲大氣,生意大振,收益盈豐。

民間市場上,常見一種草標廣告,這種廣告形式最早可追究到漢代。最早的草標不僅可以放在貨物之上,還可以插在人的頭髮中,意味著人和物品都是可以售賣的。那時一些家境貧寒的人家,為生活所迫,只能在女兒的頭頂上插上一根枯草,寓意著賣身為奴。

草標廣告發展到清代,其售賣物品多為農人家的果蔬青菜。清代京城內北市街道,每天清晨天空還是灰濛濛一片,幾顆曉星稀疏掛著,城外的一些農人,或用獨輪車,或用扁擔籮筐挑著白薯、蔬菜、魚蝦等進城了。

京城有專門為這些農人劃定的集貿市場,他們把貨物放在市場,隨手撿一根草,插在所要售賣的貨品上,一些賣賣活雞、鴨,賣花盆、黃土的商販也會插草標。

這麼做只是因為有些商販不會吆喝叫賣,只是沉默蹲在一邊。而那些沒有插著草標的貨物,也會讓客人誤以為是別的府邸提前訂好的,只等取貨。這樣就出現了買家不問,賣家不吆喝的現象,影響了正常的生意。

清代民間還有一些形式廣告,這些人的名字並不被人熟知,人們說起時,也都是在其姓氏後加上所售物品,久之,便形成了獨特的廣告。如京城的「王麻子刀剪」「趙子玉蛐蛐罐」「鴿哨胡家」「徐家金魚」「賴湯元」「馬家滷雞」。

若是有清人街頭偶遇,寒暄之中詢問要到哪去,對方的回答也大多是:「到李記白水羊頭家稱二斤羊肉」或者是「去徐家買幾條金魚」。這些姓氏廣告在當地都有極好的聲譽,且因為名字接地氣,朗朗上口,很容易在清人之間口口相傳。

現代商家為了擴大宣傳和影響力,常會邀請名人做廣告,清代亦有名人廣告。


無論哪個朝代,最出名的人莫過於皇帝。

清代乾隆帝喜好微服出巡,乾隆十七年,由通州微服出巡的皇帝在經過前門大街時,因為人困馬乏,停在了王記酒鋪。此時因臨近年關,酒鋪中客人並不多,小廝也已經回家,只留下王掌柜一家守著酒鋪。

很快皇帝點的菜品端上了桌,菜品雖然很普通,但奈何火候掌握巧妙,菜蔬也都是自家地窖中保鮮的,熱菜出鍋,剛端上來就鮮香撲鼻。王掌柜還專門從後院的酒窖里搬出了一壇珍藏的好酒,酒熱之後,醇香更勝。

一頓酒食後,乾隆帝龍心大悅,便問店主王瑞福:「你家店鋪可有什麼名字?」王掌柜回到:「店小,沒有什麼名字。」

恰逢此時街道上傳來陣陣新年鞭炮聲,乾隆帝感嘆:「新年將至,京城營業的店鋪也就你們這一處了吧,乾脆店鋪就叫『都一處』吧!」

乾隆帝回宮後,想起了王記酒鋪,專門題寫了「都一處」匾額,並將其賞賜給了王掌柜。

乾隆帝親筆書寫的匾額,親口讚譽的酒食,一時間吸引了滿城清人,無論是達官顯貴前來瞻仰聖恩,還是文人墨客來此欣賞御家墨寶,甚至外地商人來京城做買賣,均要到「都一處」嘗一嘗乾隆帝曾經誇讚過的美食、美酒。

後來客人越來越多,店主王瑞福索性用一塊兒黃緞子,將皇帝曾坐過的椅子圍了起來。椅子放在二樓的涼台,常年香火供奉。而客人在欣賞寶座、墨寶時,順便也會留在店內就餐,還會留下幾句詩文墨寶。京城詩人李景山曾寫詩云:「京都一處共傳呼,休問名傳實有無。細品瓮頭春酒味,自堪壓倒碎葫蘆。」

這樣的循環下,「都一處」在京城的名氣越來越大,而那面專門用來供客人書寫詩文的牆壁,也成了京城一道獨特的風景。

又有一年,乾隆帝行至京城一偏僻小巷,見到一家名為「天然居」的飯館,一時詩興大發,在門牌上留下「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的上聯,而隨行的紀曉嵐隨即對出「人過大佛寺,寺過大佛人」的下聯。這件事被人廣為流傳後,原本清冷的天然居開始興隆起來。

清代末期隨著報刊的興起,報紙廣告也逐漸流行起來,光緒三十三年,《政治官報》上明文刊登了代登廣告的章程。

除了以上形式,清代的商人們還利用門匾、年畫等多種形式對商品進行宣傳,清代的廣告業在中西方文化的衝擊交融中,如火如荼地發展著。

文/歐陽茜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X0wh28BMH2_cNUgte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