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源遠流長,經歷了長期、複雜的發展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本體以外的各種現實的、歷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對文學發生著影響,文學內部遵循自身規律,歷經盎格魯-薩克遜、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不同歷史階段。戰後英國文學大致呈現從寫實到實驗和多元的走勢。
英國文學在詩歌方面,有古典主義、感傷主義。
古典主義最重要的詩人是亞歷山大.蒲伯(1688~1744年),他的詩纖細優雅,保持了古典主義審美風格。感傷主義詩人有湯姆遜、楊格、格雷等,他們的作品或寫個人感受,或寫大自然,也有的描述了農民的苦難。
感傷主義文學是18世紀後期的歐洲文學流派,產生於英國。其特點是以感情描寫為主,通過人物的情感和不幸,引起憐憫同情,達到共鳴的藝術效果。在感情表現中透露出人道主義的思想,同情人民的貧困,不滿社會的不平現象。書信體小說、遊記、哀歌是感傷主義文學常用的體裁。
傑弗雷·喬叟(GeoffreyChaucer)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坎特伯雷故事集》,喬叟是第一個突出地運用獨白來塑造人物的作家,不僅創造了戲劇性獨白,而且為英國文學引進了許多其它文學體裁。在同時代的主要英國文學家中,從英國文學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傑弗雷·喬叟最具有「英國性」,被尊為「英國詩歌之父」。
一個人受到的文學教育很重要。文學能教人複雜地看待世界,是理解複雜事物的一個途徑。文學教育是應該在人年輕的時候、精力最好的時候,去養成這樣一種開放和獨立的心態。人會隨著成長越來越自滿,一旦錯過那個階段,就更難溝通了。
今天我們要和英倫雲小學的Bryan老師一起來了解詩歌。這次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詩歌的概念和形式;通過看和讀了解詩歌的特徵;體會詩歌的韻律;嘗試聲情並茂的朗讀詩歌。Let『s start!
概念
詩歌是由一些詞語組成的,這些話可以和任何事情有關。
它們可以用來表達思想、情緒或者是一個故事。
複雜的問題,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讓孩子先了解,
再深入更有利於增加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特徵
詩歌這種文學形式有哪些特徵呢?
學習不同的文學形式能更好的讓孩子通過語言的魅力提升閱讀興趣和寫作能力。
只有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練習優化。
詩歌的主要特徵是:
押韻「rhyme」;
節奏「rhythm」;
重複「repetition」;
頭韻「alliteration」;
口語化「words」。
我們的課程將通過《Once I saw a Little Bird》為例,展開。
老師讓孩子先自己嘗試聲情並茂地朗讀這首小詩。
知識展開
在朗讀的過程中,你體會到這首詩的押韻了嗎?
押韻「rhyme」就是當一些詞語發音相似。
這是在作者寫作的時候刻意的文字技巧,押韻通常會是詩歌句尾的一組詞彙發音。押韻讓詩歌讀起來有韻律。
現在讓我們再來讀一次這首小詩。
老師幫助孩子找出其中的押韻,並讓孩子重點朗讀進行體會。
"從前,我看到一直小鳥,它的歌聲很甜……"
通過填空的形式,讓孩子重複「押韻」的部分,增強記憶。
重複「repetition」也是詩歌中常見的形式,通過重複也可以增加詩歌的韻律感。
"從前,我看到一直小鳥,它跳呀跳。我哭起來說:你能停一停嗎?"
這裡重複詞彙產生的韻律,你感覺到了嗎?
我們嘗試來填一填空。
你也是小作者啦!
頭韻「alliteration」是詩歌中最常見的語言修飾技巧了。
它蘊含了語言的音樂美和整齊美,使得語言聲情交融、音義一體,
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頭韻通常僅第一部分或第一部分輔音群的第一個音素相同。
加強行內節奏感的一種手段,是節奏式輔助因素。
測試練習
今天課程,我們主要學習了「詩歌」的知識,並對詩歌的特徵進行的拆分講解。
孩子通過例子-練習的小循環進行了針對性的學習和練習。
文學教學不僅能夠豐富業餘生活、讓課堂更活躍,更重要的是培養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因為閱讀習慣會伴隨一個孩子的一生,將成為改變他人生的素養。這要從學校做起,從老師做起,從家長做起,慢慢將閱讀課教學深入課堂、深入家庭,讓它變成語文教學的日常。
英倫雲小學是一個專門針對全球5-12歲母語為非英語小朋友制定的教育產品,整合英國優質的小學教育資源,基於英國政府制定的小學大綱而設計的完整的英國小學課堂和校園體驗。科目包括英語語文、數學、自然科學、藝術史、歷史、地理等,為Reception-Year6的學生提供全方面知識和能力培養,使學生具備和英國同齡小朋友同等的英語能力、國際視野、創新思考力和知識儲備。
如果您希望孩子在中國進行英式小學的教育,或者進行國際教育過渡的話,可以與我們取得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MAlIm8BMH2_cNUg81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