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時流的淚,都是定位時腦子進的水。
如果你還沒聽過這句話,那你可能算不上資深地產人。
市場好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把市場紅利誤認為是自己的能力,而一旦市場下行,卻鮮有人會主動扛起責任,除了抱怨似乎只能攤手作罷。
這是地產行業的病,得治。
房地產開發早已告別過去簡單粗暴的賣圖紙時代,而房地產營銷也要從「靠天收」升級為「逆勢牛」。
翻譯一下,賣房子是個技術活兒。
而操盤手要學習的第一門技術就是項目定位。
狹義地理解,很多人會把項目定位等同於產品定位,其實產品只是結果呈現,市場定位和客群定位同樣關鍵。
有一個叫唐納德·基奧的牛B人物,寫過一本牛B的書,叫做《管理十誡》。
這個人多牛B,看看這本書的推薦人就知道了。
分別包括比爾·蓋茨、傑克·韋爾奇、沃倫·巴菲特、喬治·布希和傳媒大亨默多克。
他說,成功的原因多種多樣,而失敗的理由卻極其相似,我不會告訴大家怎麼成功地管理,但是我會跟大家分享怎麼做會失敗。
向基奧致敬。在樊登讀書的APP中,這本書我聽了不少於五遍。
不贅述該怎樣做項目定位,不講市場定位、產品定位、客戶定位、差異化這些概念,不講各種理論模型……百度上能搜到一堆相關資料。
說點兒不好的東西。
01 【市場陷阱】市調流於形式
我經常會接到各種求助電話和微信,索要周口的市場調研報告和各種數據,甚至包括很多知名的品牌房企和諮詢機構。
如果克而瑞能監控到周口這種級別的城市的話,大概我就沒什麼用了。
市場調研是規定動作,任何一個項目都必須要做。但是,又有多少同行能真正花心思在一個競品項目上去做復盤?去了解這個項目的前世今生?去總結她的成敗得失?又有多少同行能把冷冰冰的數字,甚至是未經求證的數字,繪聲繪色地講成故事?一個陌生的市場,難道是各個售樓部隨便逛一圈兒就能完全讀懂的?
行業內的市調報告何其多,但是令人眼前一亮,有乾貨的真不多。
我非常佩服我的一位做投拓的朋友。他能花一周甚至更長的時間泡在一個城市,用明調的方式跟同行聊天一個下午,甚至下班後再請被人吃飯。還沒有進入這個城市,他已經對這個城市的地產江湖了如指掌,他的報告你千萬別去催,他會在市調報告上花上半天的時間去做一個項目的復盤,而這些內容可能只有1-2P。
02 【經驗陷阱】為結論找論據
經驗是個好東西,在房地產這個行業里,經驗更是如此。
但是,經驗往往會害人。
常常有一個思維定勢,就是市場走過一遍兒,本案的定位基本已經在腦子裡了。
江湖高手的功力,通常都在「捋鬍子」的那一瞬間。
但這其實是一個假象。中國的房地產不同於其他的行業的地方就在於,明天永遠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你的經驗一文不值。
最常見的錯誤在於,在產品定位報告時,用各種數據和論據來驗證自己依經驗得出的預判是正確的。
至於只些論據的真實性、合理性,who care。
03 【靜態陷阱】所見推及未來
前兩年我們代理某縣城的一個項目,是當地首個品牌房企項目。得益於市場進入的紅利(當然不得不吹噓一下自己的團隊),一期開盤非常火爆,千套房源開盤售罄。
根據前期關係戶的意向、客戶落位的熱力圖分析以及開盤微信選房現場的動態監控,很明顯最熱的戶型是135m2左右的舒適三房,其次是115m2左右的經濟三房,最後去化的是165m2多層洋房的四房戶型。
這非常合乎當時當地的邏輯,因為這個項目幾乎收割了當地市場的改善型客群,而當時的成交均價不足4,500元/m2。
我們想當然地在二期產品的規劃中延續了一期的產品配比。二期開盤時間定在半年後的當年春節前,銷售均價上漲了至少500元/m2,結果怎樣?最搶手的戶型變成了115m2,其次是135m2,而165成了滯銷的戶型。
為什麼?主力客群由改善變成了剛需,在收入沒有明顯漲幅的情況下,相當於購買力在下降,總價抗性凸顯,這是必然的結果。
這就是所謂的靜態陷阱。
做定位不能只看當前的市場,要學會根據市場的動態變化預判未來的需求,才能不至於被市場拋棄。
04 【情懷陷阱】要做就做最好
跟一些開發商老闆前期接觸,變成了他們的情懷秀。
談自己看過哪些一、二線城市的牛逼項目,自己要借鑑過來做當地最高端的項目;
談自己創業的艱辛,怎麼要回饋鄉里,做最良心、最品質的項目;
談自己要找最好的設計院、委託某某品牌提供最好的物業等等;
談市場上各個競品的不足,自己的產品要完全碾壓;
……
理想是豐滿的,但是各位老闆們常常在那一剎那,會忘記自己「商人」的身份。
根據我行走江湖多年的經驗來看,這樣的老闆通常會屈服的。
他們會屈服於成本、現金流、去化周期、市場、價格……
情懷也許和節操一樣,是這個行業最不值錢的。
雖然,我一直敬佩於行業內頗具情懷的幾位大佬。
但是,他們的苦,又有誰能懂呢?
這個行業內過得最瀟洒的,往往不是最有情懷的那幾位。
05 【品牌陷阱】傍大款賺大錢
這幾年在三四線城市,遇到了庫存高築的幾年,也見識了市場最瘋狂的幾年。
類似於建業、碧桂園這樣的品牌似乎成了小城市的票房保證。
比如建業周口區域實現了從「7年2盤」到「11年48盤」的跨越,這波兒韭菜收割得六六六。
再回憶回憶2013年底碧桂園進入河南的首個項目落戶周口,示範區開放當天萬人空巷,更是引得省內地產圈同行紛至沓來,一探究竟。一切都是那麼美。
正如娛樂圈的明星有時會遭遇滑鐵盧,一不小心成了票房毒藥一樣,樓市亦如此。
進入2019年,事情正在悄悄地起變化。
品牌在市場上的影響力似乎突然啞火了,客戶不再為品牌埋單,原本促銷可以輕鬆換來的銷量,現在市場不認了。
前兩年與品牌牽手的輕資產模式為很多投資人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但是現在發覺蜜月期似乎也太短了。
為什麼?因為品牌不等於品質。
06 【流行陷阱】追得上的潮流
不知道什麼時間開始,這個行業開始了模仿,尤其是建築風格。
有幸跟一個老闆聊過,他要把鄭州北龍湖售價5萬元的項目拷貝到縣城來,售價只能賣到6,000,對此他很有信心。
大約十年前我剛到河南的市場,那時地中海的風格剛剛流行,各種歐式的案名層出不窮。
此後幾年Art-Deco大行其道,甚至聽說某市主管城建規劃的領導非Art-Deco不批。
而這幾年,新亞洲主義似乎成了大眾審美,各種府系案名此起彼伏,幸虧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是不是想起了「中山裝」、「波浪頭」、「喇叭褲」、「非主流」這些字眼?
可能你一不小心做了一次東施,卻渾然不知。
流行的未必不好,但是能被客戶接受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去盲目跟風,更不主張去刻意模仿。
07 【圈層陷阱】土豪的朋友圈
很想去做個市場調研,看看目前市場上的尾盤項目,目前庫存的貨源都是什麼樣的產品。
憑經驗判斷大致三類:地下車庫、未成熟的沿街商業、超大戶型。
可能最多再包括一部分首頂層,但是如果利用好促銷手段的話,趁著前兩年的市場熱度,首頂層的去化應該還不算最難。
「你放心,做一些160m2以上的大戶型絕對沒問題,我身邊好多朋友都跟我打過招呼了。」
「周邊項目就缺一些大面積的戶型,只要我們控制好比例,應該沒問題。」
「要不,只做一棟樓吧。放在樓王位置,也就十幾戶,我自己的親戚朋友都不夠分的。」
……
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我通常都會這樣反問。
在這個市場上,跟你身份相當不差錢的能有多少人?
可不可以請你的這些朋友先拿出50%的定金出來,不予退還?
如果你的這些朋友要求按照市場價的八折出售,你能接受嗎?
這樣一套房子的總價在省會能不能買到房子?
現金流和朋友感情,你更相信哪一個?
08 【客戶陷阱】理論未必精準
自從回到三四線城市以來,客群定位一直是我操盤過程中最頭疼、也最沒有信心的一部分。
研究過各種客群定位的模型,似乎沒什麼卵用。
因為在銷售的過程中,你發覺客戶好像沒有什麼明顯的共同特徵。
即便有,也是為了給領導彙報時硬拼湊的。
比如當前的市場困局,很多項目都在一窩蜂地開始渠道分銷。即便沒有渠道,似乎也只有「老帶新」和「圈層拓客」這樣的傳統套路了。
如果我們尋找100份地市縣城項目的策略提報來做個統計,我們也許會發現項目客群定位幾乎大同小異。
這也許是地市、縣城的客戶與一、二線城市的最大區別。
對三、四線城市的項目來說,改善型需求和剛需可能是兩類比較易於區分的客群,只要根據市場預判一下主力產品的總價區間就可以確定。
除此之外地理區域也許是相對比較容易確定的方向,比如我們經常講「地緣客群」、「周邊鄉鎮」等。
還有受關注度最高的一類,就是返鄉置業。在地產人眼裡,這些人儼然成了衣錦還鄉的財神。
阻礙我們成功的,往往不是前進道路上各種未知的困難,而是我們生活中已經得到的那些所謂的經驗,它們往往作為一種思維定勢,左右著我們的判斷,也扼殺了我們鮮活的思路。因此,當我們做事的時候,努力突破自己的經驗模式,獨闢蹊徑,往往成為我們成功與否的關鍵。
我承認,上面一段話, 是我在百度上抄襲的。
在房地產這個行業,沒有創新可能不是致命的。
但只有不犯錯才能保證「活下去」。
來源:地產亂談情(ID:lg13501632240)本文已獲授權,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uaWNm8BMH2_cNUgmJ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