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例來了
授課教師:
喬璐潔,人大附中通州校區初中英語教師,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工作期間曾榮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十三五」重大項目——《中國外語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第十一屆全國基礎英語素質教育實驗基地學術交流研討會」教學課例一等獎、北京市中小學新任教師第二屆「啟航杯」教學風采展示活動二等獎、北京市初中英語「悅讀」優秀課堂教學設計評選和展示活動一等獎和最佳教學設計獎;在校指導學生參加 「2018年北京市初中學生朗讀能力在線展示活動」榮獲七年級市級決賽特等獎。
- 課例來了 · Vol.027 -
多維閱讀第14級 Orphan Elephants
「第二屆播種閱讀優秀課例」評選活動
一等獎獲獎課例
01
教學設計
文本解讀
該文本是「多維閱讀」系列叢書第14級中的一本科普類讀物,題目為Orphan Elephants,是一篇說明文,屬於「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主題範疇,主題意義為「保護動物和尊重生命」, 全文字數約330詞。
(1)[What]主題意義和主要內容
本文的主題語境是「人與動物」,文中不僅說明了小象媽媽對於小象成長的重要性、小象成為孤兒的原因和飼養員在孤兒小象成長過程中起的作用,還講述了飼養員對孤兒大象Dika實施救助的故事,以此引發讀者對保護動物和尊重生命的思考。
小象出生後,應該由大象母親進行哺育,並向大象母親學習多種生活技能。但在長期跋涉途中,小象可能因陷入河流、掉入深坑的原因和母親分開而成為孤兒或因其母親被捕殺而成為孤兒。因此一些園區里的飼養員伸出援手,照顧這些小象孤兒,教他們喝奶和使用鼻子的基本生存技能並使用雨傘為他們遮擋烈日,直到它們能夠重返自然。
文本還以Dika這頭被救助過的孤兒大象為例,講述它在回歸自然的多年以後,因腿纏鐵絲無法自救而再次回到園區向飼養員尋求幫助的故事。
(2)[Why]寫作意圖
作者通過介紹小象媽媽在它們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和飼養員在園區中對小象孤兒的幫助,使讀者深切感受到小象在大自然中和媽媽一起成長和在飼養員幫助下在園區中成長的不同;通過描述大象Dika因需要救助而重返園區的故事,說明小象不會忘記曾經救助過它的地方,以此引發讀者思考救助小象孤兒的目的和意義,深化保護動物和尊重生命的主題意義。
(3)[How]文體結構和語言修辭
本文一共有6個小節,各有小標題,圖文並茂。該文在第一節介紹有關小象幼崽的背景知識,突出大象母親對小象自然成長的重要性,並為後文做鋪墊。在第二節介紹小象孤兒產生的幾種原因。在第三節和第四節介紹園區里的飼養員對小象孤兒的照顧。在第五節和第六節,以被救助的孤兒大象Dika為例,介紹它回到園區需要救助的情況。
學情分析
自然情況: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為普通中學初二年級1班的學生,共32人。大部分學生學習態度較為端正,學習熱情較高,英語基礎較好,樂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個別學生用英語表達能力偏弱。
已有基礎:
學生在初一和初二的英語學習過程中,已學習了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的基本用法。學生能夠使用思維導圖建構知識圖。在初一一年《典範英語》學習中,學生接觸過文學圈閱讀模式,能夠完成文學圈角色任務。
可能存在的困難:
解決措施:
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
在本課學習結束時,學生能夠:
(1)梳理並歸納文中關於小象孤兒的事實性信息,建構有關小象孤兒的思維導圖;
(2)找出並歸納小象在野外生存和在孤兒小象在園區生活的不同之處、小象成為孤兒的原因;
(3)分析孤兒大象Dika的情感變化,並找出依據;
(4)談論關於本書自己最喜歡或印象最深刻的內容並談談自己的觀點。
第二課時
在本課學習結束時,學生能夠:
(1)觀看本書圖片,口頭回顧本書主要內容;
(2)通過文學圈小組共享和討論,完善對文本的總結摘要、表達個人的讀後感受、整理相關的拓展信息和分享提出的疑問及回答;
提出保護動物的具體行動建議,談論自己對動物保護和尊重生命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
視頻為第二課時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學案展示
2
專家點評
優點:
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