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就是修行,比如你的吃相,比如怎麼扔垃圾

2019-10-28     聊史補丁

與垃圾有關的話題其實就是生活,柴米油鹽、婆婆媽媽,是感情是人情是人生。庸俗生活也是禪修,你怎麼扔垃圾就是怎麼待人接物,就是怎麼做人、怎麼對待人生。

日常生活就是修行,比如你的吃相,比如怎麼扔垃圾

文攝:羅西

開始垃圾分類投放後,我覺得個人隱私又面臨更新的挑戰啦。

目前我們社區是集中早晚6到9點投放,有一位少婦戴口罩在垃圾箱旁熱情守候、並且幫我們一袋袋打開一樣樣夾出再扔到不同桶里……

有一天,我帶來是一袋煮熟的濕淋淋的文旦柚皮,最近用柚子皮熬湯,那湯倒給兒子泡腳,保健……

大約離開垃圾桶有20米遠,我心虛地回頭一看,那少婦居然還在懷疑人生一樣地盯著我,她一定百思不得其解:柚子皮湯,怎么喝得下?要加蜂蜜嗎?

傍晚在電梯里,一位大姐問我,「聽說你家最近買那種黃殼的天然蝦,很貴吧,現在一斤多少錢,我想買點回來做蝦餡水餃……」我一驚,估計還是扔垃圾扔出的信息。

還有一次,趁太太不在家,我把陽台上她心心念念做得「有機肥」一一桶桶一罐罐地全給清理掉,她做的「有機肥」就是用釀酒的桶裝了菜根菜梗或水果皮、水果殼……再加紅糖、酵素、加水,然後密封,等臭到一定年份後再倒出一杯一杯用來澆花……

當我羞愧難當地把十幾桶「有機肥」分三批次扛、抱、提到垃圾分類處,那少婦驚到後退兩步,我趕忙撒謊說:「我太太是農大教授,專門研究有機花肥的,這些是實驗失敗的!」那少婦這才肅然起敬,我算是挽回一點顏面。

我現在非常注意那少婦的情緒,每次有扔比較臭的廚房垃圾,我都會特地帶兩個紙箱或一捆報紙或一樣塑料製品等可回收的垃圾下去,算是「略表歉意」。

這就是生活,大俗大雅。

垃圾分類之前,我家一般把垃圾分成三類:一袋是可能有異味的,嚴實打結,不泄氣,放在鞋櫃邊,絕對不會放門外;一袋是自己家不想要卻沒有壞的食品,比如失水乾癟的柚子、吃不完的地瓜……也許有人可以用上,睡前悄悄放在門口;還有一堆是可以拿到回收站變賣的,諸如塑料瓶、紙箱、報紙、雜誌等,也是半夜悄悄放門口……

第二天一早,保潔員在打掃走廊時會心領神會帶走。

這是母親教我的垃圾分類法,也許不是最科學的、也不與國際接軌的分類法,但,一定是最善解人意的慈悲分類法。

其實,日常生活就是修行,比如你的吃相,比如怎麼扔垃圾……

小時候,住鄉下,在物質匱乏年代,垃圾不多,比較純粹,沒有什麼魚肉,只有一些植物性的,似乎也不臭,難怪暴發戶的屁比較臭,因為多吃大魚大肉;即使廚房裡的「濕垃圾」,也都有家養的豬、狗去「回收處理」。

剩下的乾燥垃圾,累積到一定程度,就與泥土「串燒」,可以用來當肥料。

每次處理那些可燃垃圾,在我看來,是一件很莊重的事情,是農人的雅事,一般是父親主持的。

程序是這樣:從田裡挑回來的「生」土,鋪平,堆成圓形,大約半尺高;之上,堆砌一圈稻草,中空;隨即把垃圾全押上,填空,扯平;再接再厲,均勻鋪一層稻草;最後,薄薄壓一層泥土;取火,繞圈點著那底層的稻草,大功告成。

因為有頂層泥土的壓迫,所以那火是慢慢滲透的,一圈的暗火,堅韌而壓抑地由外而內蔓延,一般要「悶燒」好幾個鐘頭,不喧囂,瀰漫著,熱氣騰騰,特別冬天的夜裡,寂寞的童年,坐在門檻上看這樣的「火燒土」,非常溫暖,甚至有點詩意。

​20多年前,弟弟在縣城開一家餐廳,處T型路口,地段很好,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門口附近居然成為一個自發的「垃圾箱」,這對餐廳而言是大忌,而且在這個交通要道出現一個垃圾場,太突兀了。

我就斗膽給當地的鎮長打電話,之前我們並不認識,很快事情得到妥善處理,那位鎮長因此成了好朋友,有次回老家,他還帶我去吃一碗當地特色小吃「豬大腸熗」,撒蔥花、倒香醋,極美味。

與垃圾有關的話題其實就是瑣碎生活,柴米油鹽、婆婆媽媽,是感情、是人情、是人生。

對門鄰居常常把廚餘垃圾放在門口,袋子甚至沒有打結,散發著酸臭或腥臭。

我們兩家關係,客客氣氣的,算是點頭之交。

我很想提醒一下對門,不要把垃圾放在門口,這不太文明。

可是,我總是開不了口,像求愛似的。

平常他們對我也很尊敬。

實在忍無可忍,有一天,我生出一計,準備了一段話,想在合適的時候,「不經意」地一氣呵成地說出:「你家換保姆了?最近她常把垃圾放門口,有點臭,希望給她說一下,估計她還不懂社區的規矩……」

其實,我知道他們家根本就沒有請保姆,這樣編造一個虛擬的保姆只是想給對門一個台階下,給足面子。

可是,我這段善意滿滿的話,至今還沒有說出來。唉!準備三年了。

20多年前,我曾以記者身份與清潔工相處一周,體驗生活,每天凌晨3、4點就開始掃大街,運垃圾……

因此更深切地懂得「馬路天使」有多辛勞,更深刻地知道垃圾有多髒。

垃圾本只是不用的東西,不要把它變成危害與問題扔給別人、扔個這個你我共處的世界。

你怎麼扔垃圾就是怎麼待人接物,就是怎麼做人、怎麼對待人生。

END.

作者:黃良其(羅西)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帳號:聊史補丁。看完記得點贊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hmnF24BMH2_cNUgsfV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