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男被溺斃,暖男得永生!狗血三角戀與歐洲神話的奇妙互文

2020-04-24     這胖子愛看電影

​片長僅僅90分鐘,故事乍看之下不過是痴男怨女的狗血多角戀,但卻被德國導演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拍出了現代神話寓言的詩意與浪漫。

《溫蒂妮》(Undine)被譽為今年柏林電影節上最美的一部電影。作為德國「柏林學派」的領軍人物,導演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已經為影迷們帶來了「高壓時期的愛情三部曲」,《芭芭拉》《不死鳥》《過境》。

這些作品帶著鮮明的個人風格,其敘事手法和影像元素不僅僅致敬經典,還喜歡將既有的類型模式打碎、剝離,再重構,從而呈現出獨屬於其個人風格的鏡頭、節奏和氛圍,令佩措爾德的作品超越了常規審美認知。

《溫蒂妮》是佩措爾德完成「高壓時期的愛情三部曲」後,計劃打造的歐洲民間神話,統稱為「元素精靈三部曲」。而《溫蒂妮》便是關於水之精靈的神話故事的現代化演繹。

佩措爾德關注德國歷史與社會變遷,並試圖揭開社會傷痕。前作《過境》,將難民主題與今日的馬賽錯置交融,利用時空錯位呈現奇幻惘然,荒謬卻又自然的味道。

而《溫蒂妮》則把神話傳說搬演到了現代都市柏林,女主角溫蒂妮化身成為一所博物館的講解員,開始了一段生死之戀。

柏林的曾經與當下交融,神話傳說與都市愛情交匯,獻上了一部美妙懸疑、溫柔動人的奇幻愛情小品。《溫蒂妮》無疑一部讓影迷驚喜的新作,它會帶你走入歐洲電影的全新道路,讓你感嘆電影文本的豐富層次感對於敘事與主題的「再造」能力。

表層文本:愛情的神話

影片第一幕就是「分手戲」和「一見鍾情」。兩段戲都強調空間與位置,特別是那場「一見鍾情」令人印象深刻,為影片的奇幻風格奠定了基礎。

分手戲裡,咖啡館、街道、博物館先後出現,溫蒂妮對宣布分手、即將離開自己的男友說,「你說了愛我,就是永遠。如果你離開了我,我會殺了你」。

而後,為了工作,她從博物館二樓的窗戶看向街道旁的咖啡館,男友焦躁地打著電話,躍躍欲試地想要離開,她的心墜入谷底。急匆匆地完成了主題解說,她回到咖啡館時,男友已經離開。她不死心地去到咖啡館內廳,奇妙浪漫的一幕點燃了愛情,巨大的魚缸突然破裂。

被她的解說吸引而來的男子為保護她飛撲過去,兩人被巨大的水流灌暈,兩人睜開眼的一刻,已看到對方熾熱的心,被水蒸騰至濕漉漉的慾望。

兩人躺在順著水缸流出的水草中,溫蒂妮的白襯衣上露出被碎玻璃扎傷的紅色血滴,那是愛情的顏色、契約的印記、愛情與神話的交融。

《溫蒂妮》為我們奉獻了近年來最為戲劇性、充滿神話浪漫主義色彩的愛情相遇戲。雖然托羅在《水形物語》中也借用水隱喻了愛情和慾望,但他的影像符號系統充斥著他的暗黑與怪獸元素的形象疊加,而佩措爾德的《溫蒂妮》則化繁為簡,象徵物與文本之間的關係純粹且自然,沒有多少炫技,講究準確和原生態。

《溫蒂妮》的故事不算複雜,故事圍繞溫蒂妮與前後兩位男友的糾葛,轉折點來自她與現男友在街上碰到了前男友,因為「心跳漏拍」而露餡,導致感情再次經歷波瀾。

直到結尾,她做出了選擇,兌現了愛情的詛咒,也付出了「永失我愛」的代價。渣男被溺斃,而暖男得到了「永生」。

故事設置在當下的德國柏林,在現代時空內延續了古典內核,是用現代愛情故事重新演繹古典神話。用現代語境書寫神話故事,這將是佩措爾德「元素精靈三部曲」的重要表現手法。

《溫蒂妮》算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試水」。歐洲古典神話中,「溫蒂妮」為水之女神。她掌控著世間的水元素,生活在江河湖海的附近。美麗脆弱的溫蒂妮只有與凡人發生真愛才能獲得靈魂,雖然多次嘗試但卻難以善始善終。當男人拋棄或背叛她時,她會施咒讓他死亡,並重新回到水中。

水精靈們的命運離不開在生存與愛情、水裡與陸地之間做出「二選一」。溫蒂妮給出了一個浪漫且傷感的結局,即當她回到水中時,心中依然帶著愛。

她送出了相遇的「愛情信物」,在水中目視愛人帶著新的愛人離開,精靈與人類彼此把真愛留在心底,讓「愛而不可得」的神話延續至永恆。

中層文本:城市的傷痕

愛情的幻滅,神話與現代的交融,其實只是影片故事的表層文本。將女主角溫蒂妮塑造為一位歷史學家,城市規劃解說員,且出現了多場文本信息量極大的解說和背誦場景,可見城市元素在影片的重要地位。

借溫蒂妮之口,佩措爾德鏡頭下的柏林,其豐富的歷史部分正漸漸被抹去,城市在經歷著拆解和重建。被摧毀的過去正逐漸變成神話,而今天也終將變成過去。

影片的一部分解釋了柏林的起源是一片沼澤之地。柏林城根部是一片沼澤,是水與土,浪漫與現實的混合體。城市之上,規劃在革新,建築在堆起,古老的神話被遺忘,忘了「根源」與「過去」的現代人變得迷茫。

溫蒂妮說,「現代都市景觀是現實幻想的截肢」,因為古老的建築不斷讓位新的城市規劃,過去隨著建築被掩埋,就連意義非凡的市政大廳也變成了現在的博物館,僅僅被人瞻仰,在類似溫蒂妮這樣的解說員口中得以「苟延殘喘」。

有關城市的一場場解說不斷與柏林的各個關鍵轉型時期發生關係,同時推進著溫蒂妮與兩位男友的關係。

所以城市的過去和現在與溫蒂妮的自身聯繫起來,兩性間的關係本就是一個聚合拆散,不斷翻新、承受遺忘的過程,一個男人的背叛與另一個男人的到來,以同樣的方式,周而復始上演著精靈與人類難以圓滿的悲劇。

溫蒂妮性格中的傳統性(水精靈)與現代性(解說員)相互衝突交融,正如影片中多種意象被打破重組,雕像、水箱、渦輪機,特別是城市柏林本身,都帶著傳統慣性下、不可違抗宿命,同時也有現代性打破舊有枷鎖的覺醒之力。拆解和重塑、解構與建構,賦予了佩措爾德的影片可以反覆討論的文本縫隙與主題空間。

深層文本:歷史的顯形

故事從愛情到建築的文本遞進,最終想要抵達的都是歷史的過往。《溫蒂妮》選擇用歐洲神話講述現代愛情、將柏林城市的變遷史作為重要的支線和文本,都是在力圖使歷史的幽靈得以顯形。

《溫蒂妮》完全可以看作是《過境》的「變奏」。《過境》是兩個時代之間,能指與所指的互換,但奇妙的是,時空的轉變卻沒有改變人性的貪婪與暴力的基因。戰爭和納粹隨時會捲土重來,現代明晃晃的日光下往日的幽魂並未溜走。

《過境》帶著歷史的遺產,移情今天,讓二戰的疑雲,納粹的恐怖穿越時空來到了現在。而《溫蒂妮》正好相反,它把古典和過去融入到女主角和男歡女愛之中。通過兩段男女感情的不同表現,以及感情的結局呈現,佩措爾德表現出對過往的懷念,對傳統逝去的遺憾。

三層文本,信息量豐富,結構均衡,層層契合,讓神話經典再獲活力,如同流淌於現代都市中的一次古典呼吸,令暗藏在每一顆靈魂深處的執念神性得以復甦。神話原型經受得住時光的拋光磨洗,當「加工者」以合適的方式進行二次傳播時,我們依然是聆聽者,其實也是經歷者,並能夠成為其信念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rAVsHEBnkjnB-0z_cB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