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疫情中逆行的00後
2020年,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而顯得不平凡。許多人踏上了抗擊疫情的道路,這其中,年輕的00後格外顯眼,處於學生時代的他們,已經開始用自己的力量給人們帶去溫暖。
李卓,共青團員,生命科學學院2018級大二學生,現任1803班心理委員,2000年出生的她,以志願者的身份奮戰在社區防疫第一線,用實際行動為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1月23日,武漢疫情形勢嚴峻,開始封城,李卓的家鄉湖北省黃岡武穴市情況也不容樂觀,並於同一天開始了升級管理。當時正放假在家的她,感受到疫情的嚴峻複雜,與大多數學生的選擇不同,她沒有宅守在家,而是轉身向前,主動請纓。24日,她便前往家鄉武穴市的二里半社區報到,成為了一名志願者。那天,正是大年三十。
做好防護,即刻出發
「我作為家鄉的人,作為當代大學生,更想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為打贏抗疫阻擊戰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新聞報道的全國醫護工作者、人民子弟兵前赴後繼的馳援湖北,深深觸動著李卓。當她提出想做志願者的意願時,父母是擔心且不願的,但最終被女兒強烈的意志所感染,為她準備口罩、酒精等防護用品,全力支持她的決定。在志願工作時,她十分注意個人防護。出門時,帶口罩,帶手套,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在外工作,不扎堆說話,主動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不是必要時刻,不到特殊的密閉場所中去;回到家,立即換鞋,脫下外套放到室外通風,洗手,洗臉,消毒,「儘量不把病毒帶回家」;在家時,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吃飽睡足,多喝水,常通風,保持室內衛生。周到的防護措施是開展志願活動的良好基礎。疫情面前,在面對如何保障自身和家人安全的首要問題上,李卓用實際行動提交了自己的答卷。
非常之時,非常之責
這樣防護嚴密的志願生活持續了半個月左右,李卓做著一顆小小的螺絲釘,服從著社區指揮部的統一安排。每天,她需要在二里半社區第十片區值守約4小時,協助社區幹部和下沉黨員幹部做好路口封鎖,防止人員進出、流動,對有證件的進出人員進行登記和體溫檢測。每天,她還需要及時為部分居民開展體溫檢測,收集發熱、咳嗽、腹瀉、乏力等情況。她有時也會協助做好抗疫信息錄入、匯總、上報等工作;她還會為居民代購代送生活物資,對於一些居民個性化、定製化的需求,則會儘量早做準備,和社區幹部多溝通,爭取幫助解決。在宣傳儘量不出門的理念時,她還協助開展上門勸導和喇叭宣傳工作。
社區里絕大部分居民都比較配合,對於部分文化程度較低或耳背的老年人,社區會用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甚至用「硬核」標語張貼提醒。「那些標語看似簡單粗暴,但確實有效,也推動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李卓解釋道。但並不是所有志願防疫工作都是一帆風順的,在剛開始聯繫商店購買列印宣傳標語的紙時,被店家告知紅紙告罄,只剩白紙,社區只好選擇用白紙印刷、張貼。但前腳剛貼好標語,後腳就有老百姓撕掉。詢問一番原來是因為當地老百姓對白紙忌諱,認為不吉利。這件事也提醒著李卓:宣傳工作一定要貼近群眾,尊重群眾習慣。同時,按照指揮部的指令,對於配合有困難的群眾,要一對一地包保落實到其家屬、親屬,但也要量力而行,對於執行有困難的可以選擇包保給臨近的黨員。
幫助他人,一直在路上
作為1803班的心理委員,李卓平日裡就是一名陽光開朗、樂於交流的女孩。在大學接觸志願者活動以來,她便一直踐行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學業之餘也會積極參加志願活動。「我一直都喜歡也樂意去做志願活動,在做志願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收穫了快樂,也使自己得到了提高。每次看到獲得幫助的人臉上洋溢的笑容,我也會心生滿足。」
正是在志願精神的感召和激勵下,才使得這個19歲的女孩在有感染的風險下,仍然義無反顧地堅持著自己的選擇。現在,李卓已經退下一線志願者的身份,轉而投身到學習中,但再次回顧這次疫情志願者的經歷,她仍有很多感悟。黃岡市是湖北省新冠肺炎確認人數較多的城市之一,一線志願者有較高的感染風險。
「這對我的社會知識和思想覺悟是一個極重要的鍛鍊」,她回憶道,每天在與居民和基層幹部接觸的過程中,並不知道哪一個是否感染,也不知道有沒有無症狀感染者,且她所在的片區還有一名確診患者和一名疑似感染者,每位一線人員都要承擔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壓力。李卓談到,她所在的片區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黨員,身體不是很好,卻仍日以繼夜,堅持奮戰在一線,且毫無怨言,把工作做得細緻又周到,堅持原則,敢於批評、抵制不正確的行為和現象,給了她很深的印象。
有這樣的基層幹部衝鋒在前,無私奉獻,舍小家為大家,才在疫情下為人民撐起了保護傘。這種精神讓李卓深受鼓舞和感動,也更堅定了她今後繼續服務社會,幫助他人的心愿。
生命科學學院小紅樓的收信處靜靜躺著一封信,這是來自中共武穴街道辦事處二里半社區委員會的一封感謝信,字裡行間包含的是6612名社區居民對這個00後女孩的認可和感謝。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需要這樣的精神,期待更多年輕的聲音,引領和溫暖更多人,在生科,在華師,未來的種子正在成長。
來源: 華大生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