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為什麼打美國?石油成導火索,科學家險些令日本亡國

2019-08-28     扯歷史的蛋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前期時,法西斯主義占據了戰爭的優勢,無論是歐洲本土,德國令法國投降打下了大半個歐洲還是亞洲的日本軍隊一時間橫掃東南亞,可以說當時全世界都籠罩在了法西斯的陰影下。

直到日本偷襲美國珍珠島,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開始,美國的參戰令二戰局勢發生轉折,隨著美國的參戰以及」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成功,曾經「戰無不勝」的法西斯陣營在戰場上開始節節敗退,「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可以說俄國被動保衛家園成功,那麼日本為什麼主動招惹兵強馬壯且還未正式參戰的美國呢?

深色為日本所謂的「大東亞共和圈」

其實早在二戰前,雖然美國經濟產量全球高居第一,但其軍事實力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高,誠然美國也是一戰時的受益國,但受孤立主義影響,遠離歐洲大陸的美國並未大力發展陸軍。可以說除了海軍外,美國的陸軍軍隊可謂「慘不忍睹」,二戰前的美國只有4個步兵師與1個坦克師,單就當時的坦克數量而言,美國還沒有歐洲的波蘭多。

不過儘管這樣,日本也沒有必要招惹這個強大的對手,為何日本要做出偷襲珍珠港的舉動呢?原來在二戰前期,日本建造所謂「大東亞共和圈」的政策嚴重損害了英美的利益,對此,美國不僅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資產,還聯合英國禁止向日本輸送石油與鋼鐵等戰爭的必要物資,如此一來,日本就徹底傻眼了。

因為日本本土的小物缺,一旦失去了進口石油與鋼鐵的渠道,那這仗根本就不用打了,鋼鐵還好,當時被日本侵占的滿洲土地上各種礦資源無比豐厚,但石油呢?由於當時的美國與英國幾乎控制了全球的石油,一旦沒了石油,日本根本無法維持這場戰爭。

而在當時,日本的科學家也誤導了高層,當時的日本科學家寫給政府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的東三省是沒有石油的(大慶笑了),只有沿海地帶才有石油,迫不得已,日本只能從美國下手,儘管擁有美國留學經歷的山本五十六極力反對把美國拉入這場戰爭,但當時的日本高層已被勝利蒙蔽了雙眼,外加各種戰爭資源的逐漸匱乏,日本高層最終還是決定偷襲珍珠港,希望一舉重創美國海軍,令其在太平洋的軍事力量無法再對日本構成威脅。

但日本高層明顯低估了美國的工業實力,戰爭爆發後,雖然美軍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大受損失,卻也令整個美國徹底成為戰爭機器,底特律的汽車工業與德克薩斯的油田轉瞬之間就為美國製造了源源不斷的軍事裝備。從日本偷襲珍珠港到二戰結束,美國在不到4年的時間裡生產了24艘重型航母與10艘輕型航母,再加上其餘的護衛航母等,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新建航母超過100艘,而日本拼了老命也只造了出了15艘,單就這個數字而言已經令日本毫無招架之力了。

或許這就是小國與大國的區別吧,單就數字上看,戰前兩國的海軍數量並沒有如此懸殊,但作為島國,各種資源的匱乏與相對較少的人口註定了日本的航母打一搜少一搜,而美國擁有廣闊土地與龐大人口做基礎,一旦發起戰爭,後勤力量可以源源不斷的為戰爭前線輸送各種物資,也就是說除非一波把美國徹底占領擊敗,否則戰爭一旦開始延續,日本根本沒有任何勝算,而當時的山本五十六也是看到了這點才反對對美國挑起戰爭。

因此,某種程度上講,也可以說是日本的科學家誤導了日本軍事高層對戰爭的方向,如果當時日本能在東三省探測出石油,或許就不會有珍珠港事件了,那麼美國想要參戰時間務必會被推遲,只是歷史沒有「如果」二個字,日本最終也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代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vjL4mwBJleJMoPMHAp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