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挖倒砌牆,發現青銅駿馬,專家下令收繳,如今成為一級國寶

2019-08-11     扯歷史的蛋

1969年秋,甘肅武威縣新鮮人民公社新鮮大隊的隊員們,來到了縣中心的雷祖廟院內集合。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修築防禦工事是第一要務,積極主動的挖防空洞可是社裡的頭等大事,新鮮大隊的每家每戶都出了人,按時來到了雷祖廟院內。

9月10日這一天,村民像往常一樣揮舞著钁頭挖地,忽然挖到了一個堅硬的石頭,村民們合力將土層刨開後發現了一面磚頭砌的牆體。很奇怪,土坯牆後面還有一面磚牆。

「隊長,這裡有情況!」於是村民們將磚牆拆除,發現了一座墓室。大隊幹部提著馬燈,舉著武器進入墓室進行查看,這才發現,這是一座非常宏偉的古代墓葬,一些墓室中,放著銅車、銅人和銅馬,這些銅質雕塑並不是很高卻造型各異,栩栩如生。可想而知當村民們進入墓室看到這樣一番場景的時候,有多大的震撼!

為首的一匹領頭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厘米,與其他四腳著地的銅馬不同,這匹飛馬單足踏飛鳥,三足騰空,其風馳電掣之勢極具美感,可以感受到奔跑時速度之快,匠人卓越的鑄造工藝令人拍案叫絕!

仔細看此馬左側兩條腿一起向後彎曲,看起來像「順拐」,這裡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對側步」,一般的馬奔跑時是不會用「對側步」的,只有汗血寶馬才是「對側步」的高手。「對側步」的最大優勢是不會讓乘騎者感到顛簸!

馬踏飛燕

「把這些東西通通裝進麻袋!」第二天傍晚,新鮮大隊王隊長叫人將洞口重新打開,把裡面所有值錢的東西全都裝進了麻袋裡,悄悄用架子車藏到了大隊庫房裡,並叫村民們封鎖消息。最終還是走漏了風聲,新鮮公社書記在得知消息後迅速來到生產隊。穩定現場情況,避免文物遭到毀壞,並上報給相關部門。文物部門對此非常重視,派遣當地博物館館長黨壽山和張有專門負責調查並追回失散文物。王隊長與村民才把的文物交了出來。

踏「鳥」的爭議。小學課文中就有《馬踏飛燕》的一篇介紹,郭沫若等人將這件文物命名為「馬踏飛燕」,雖然叫起來朗朗上口,但是尚欠考究,仔細觀察,該馬所踏的並非是燕子,而是鷹隼一類的鳥,這種鳥類生活在食物鏈的頂端,飛翔能力極強,也是視力最好的動物。所以馬踏的如果是龍雀,則更能展現寶馬飛奔的速度吧。

報紙上的官方命名

這座墓室是誰的?經清點和跟進發掘,共出土文物231件,經過先後兩次調到省里研究,根據大量出土的五銖錢等可以斷定,雷台墓為東漢時期建造,在當時的背景下,東漢時期的羌人屢次犯漢邊境,劫掠村民。據《通志》和銅奔馬銘文記載,當時擔任左騎將軍兼張掖縣長的人叫張江,因為常年駐守邊關與羌人交戰有功,被封為「破羌將軍」,這與出土的銀印「破羌將軍」相符合,並且墓室內銅馬上印有銘文「左騎千人」也剛好佐證了此人就是張江。

據傳公元60年,張江被封侯後,為感謝明帝的知遇之恩,張江命人鑄銅馬戰車若干台送給明帝,以展示大漢軍威。然而,銅奔馬在董卓霍亂長安的時候拿去鑄造小錢了,可誰也沒有想到,原來張江當時做了兩套銅奔馬,一套送給明帝,一套自己留著欣賞,死後隨他入葬。如此,才使得後人有幸一睹當年「涼州貢馬」的風采。

董卓使用青銅鑄造劣質小錢

1983年 10月國家旅遊局 把「馬踏飛燕」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被譽為「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

2003年,「馬踏飛燕」被國務院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之一。如今收藏在甘肅省博物館,成為了鎮館之寶。這一座千年古墓的意外發現,揭開了銅奔馬的神秘面紗,展現了漢王朝的燦爛文化,見證了華夏文明的不朽生命。

參考文獻:《武威文物考述》、《武威雷台漢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GhgnGwBvvf6VcSZ7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