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戰場當逃兵,因過度好色被暗殺,為何史書誇他是社稷之才

2023-06-30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朝宰相戰場當逃兵,因過度好色被暗殺,為何史書誇他是社稷之才

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黃巢所領導的義軍攻破重鎮江陵,此事震驚朝廷,唐僖宗趕緊召集朝臣商議對策。

宰相鄭畋首先發言:賊眾聲勢浩大,應該以招撫為主,用官職先穩定住他們,等到饑荒過去,有糧食了,流民就有活路了,亂軍自然散去。

另一位宰相盧攜激烈反對說,對賊寇必須清剿,決不能手軟,否則朝廷的威信將蕩然無存,我提議任命高駢為平叛總指揮。

盧攜話音剛落,底下就有人發出輕蔑的笑聲:還好意思推薦主將?如果不是你推薦宋威,局勢會這麼糟嗎?

幾個月前,王仙芝承受不住重壓,他派了兩位心腹大將去鄧州向朝廷請降。招討副使不敢怠慢,親自護送二人去長安。不料,總指揮宋威打仗沒本事,搶功的手段一流,他居然半路截殺了王仙芝的使者,並謊報軍情說,這是他的戰利品。

這件事堵死了王仙芝投降的路,也激怒了他,於是義軍加大攻擊力度,連克武昌、江陵、荊門等沿江重鎮。

鄭畋反問盧攜:「高駢一向養寇自重,你把國家的安危寄托在他身上,我不知道將來會是什麼後果。」

盧攜本來就跟鄭畋不對付,二人不出意外地又爭吵起來,好好的議事又成了鬥氣場。15歲的少年天子唐僖宗被搞得頭昏腦漲,眼看朝議就要無果而終,另一宰相王鐸突然發出震驚四座的發言:

「臣忝為宰相,一直不能為陛下分憂,既然大家有分歧,臣自請出朝,率領諸軍滌盪賊寇。」

古代官員們心中有一個崇高的理想——出將入相,但這東西不能搞顛倒了,「相」是終極目標,沒有誰在已經是宰相的情況下,還自降身份出為「將」。

唐憲宗時期裴度有過這麼一次壯舉,如今王鐸學習前輩,甘冒風險為國解憂,這個請求沒人能說出半個不字。

果然,鄭畋和盧攜都沉默了,於是唐僖宗一錘定音:王鐸加司徒、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兼江陵尹、荊南節度使,充諸道行營兵馬都統。

這些官職看著有些暈,抓住核心意思就行了:王鐸以宰相身份統領所有的平叛武裝。

王鐸一片忠心,沒想到卻沒留下好名聲,後世對他罵聲一片,尤其是乾隆皇帝罵得最難聽:

「鐸初自請出師,聊藉以免伴食之誚,非果有制勝長略也。是以坐鎮數載,老師縻餉,無尺寸功,乃靦顏表請還朝,不特庸碌無能,亦且出入自由矣。況當戎馬倥傯時,擁姬侍而侈服御,致為奸人窺伺,舉室罹災,抑亦自貽之戚耳。」

歸納起來乾隆給王鐸加了四宗罪:

  • 其一,白飯宰相,輔政期間沒有任何特長和政績;
  • 其二,庸碌無能,統兵期間無尺寸之功空耗錢糧;
  • 其三,厚顏無恥,拿平叛當公款旅遊還有臉回朝;
  • 其四,驕奢淫逸,帶著美女去平叛既腐化又墮落。

乾隆這麼罵不是沒有道理。

王鐸出身於太原王氏,會昌年間的進士,早年曾經給白敏中做過幕僚。隨著白敏中的發達,王鐸的仕途一路順風順水,很快當上了禮部侍郎。

在主持科舉會考時,他錄用了一個人,正是這個人又給王鐸的仕途加了一次油。此人就是後來駙馬都尉、唐懿宗的女婿韋保衡。

相較於那些喝涼水都塞牙的倒霉蛋,王鐸的運氣好到爆棚,領導提拔,學生助力,愣是將他推上了宰相之位。如果談政績,王鐸真的沒什麼拿得出手的硬貨。

統兵期間,王鐸駐防江陵一年,沒打過一仗,卻痛快地把江陵「轉贈」給了黃巢。

乾符六年(879年),黃巢從桂州、永州、衡州,一路殺奔潭州。鎮守潭州的是王鐸精心挑選的名士、名將李晟的孫子李系,卻不料李系是個花架子,很不經打,一戰就輸給了黃巢,五萬(有說是十萬)大軍全都被殺光了,屍體塞滿了湘江。

王鐸嚇得扭身就跑,將守衛江陵的任務交給了一個叫劉漢宏的降將。

這位劉漢宏也挺奇葩的,他以劉邦自居,自稱斬過白蛇,還鼓吹「天下大亂,卯金刀非我莫屬」,恍然間讓人誤以為碰見了一個精神病患者。

都「劉邦再世」了,對付一個黃巢還不是信手拈來?豈料,王鐸前腳剛走,「劉邦」就現形了,他大肆劫掠江陵城,然後棄城跑了,氣得劉邦在地下纏著閻王爺要求改名字。

這麼拉胯的表現,唐僖宗一怒之下罷免了王鐸的宰相之職。

長安失守後,唐僖宗流亡蜀地,王鐸以將功補過的姿態再次被任命為平叛總指揮。兩年後,黃巢敗退長安,大唐又起死回生了。

可是乾隆爺認為,這次的勝利功勞完全仰仗李克用的勇猛,和朱溫對黃巢的背叛,跟王鐸沒一毛錢關係,他以勝利者的姿態請求回朝,厚顏無恥。

尤其不能容忍的是,王鐸的心思根本不在平叛,這傢伙走到哪裡都帶著一大票美女,隨身攜帶的金銀珠寶無數,簡直是公款旅遊嘛。

期間還發生了一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

王鐸的手下有個「促狹鬼」,有一天此人故意捉弄王鐸說:「不好了大人,夫人從京城趕過來了,很快就到了。」

王鐸是個「耙耳朵」,嚇得一把推開懷裡的白嫩嫩:「黃巢從南邊打過來,夫人又從北邊襲擊,這可如何是好?」

「促狹鬼」陰笑著說:「兩害相權取其輕,咱投降黃巢吧。」

王鐸這才反應過來被捉弄了,他哈哈大笑,又一把摟過香噴噴。

看起來乾隆的評價很公允,但《新唐書》對王鐸的評語卻是:

「鐸社稷之才,當大過之世,為天下倡。扶支王室,幾致中興……是時國命危若綴旒,天子播越蠻陬,大事去矣。若非鄭畋之奮發,鐸之忠義,則土運之隆替,未可知也。」

王鐸是社稷之才,大唐已經從根子上爛啦,如果沒有鄭畋和王鐸,早就被黃巢替代了。

同樣的事跡,《新唐書》怎麼就跟乾隆的觀點黑白顛倒了呢?所謂立場決定視角,戴著有色眼鏡就很難看清全貌,乾隆的評價其實是有偏頗的。

王鐸的最大的特長是善於選拔人才,在士族集團中的人望很高。

王鐸的崛起不全是白敏中和韋保衡的功勞,這就是他受累於韋保衡被貶黜後,又能很快崛起的原因,很多官員都竭力推薦王鐸輔政。

王鐸在江陵期間也不是一事無成,那一年,他招募撫慰流民,對社會安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又修繕兵甲、招募士卒、修葺城牆,為迎戰做了很多有意義的工作。

二次統帥平叛兵馬後,面對人心渙散的局面,他傳檄天下,用他的影響力號召各藩鎮團結一致對付叛軍。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各大節度使才重新找回了信心,找到了希望。

朱溫之所以投降,跟王鐸的努力分不開,雖然後來王鐸無法控制朱溫了,但不能否認招降朱溫的意義。

收復長安後,王鐸以詔命行賞功臣,人心歡舞,可見他既善於思想動員,又能做到公平公正。

王鐸統軍其實是個誤會,他確實不具備軍事才華,甚至沒有迎戰的勇氣,但這也不能全怪他,大唐找不到合適的人,他能有擔當重任的勇氣,就已經不容易了。

只是,王鐸的貢獻是隱性的,鼓舞士氣,誰看到了?招募流民,作用幾何?提拔人才,分內之舉嘛。這些事只有做得不好,顯現出惡果時人們才會發現,相反,如果做得好,卻沒人會注意到。

其實王鐸所處的環境並不友好,朝堂派系鬥爭激烈,宦官勢力猖獗。在收復長安後,他甚至被田令孜奪功,二次被貶黜到地方任職。

《新唐書》將王鐸比作「社稷之才」似乎略顯誇大,但有一點《新唐書》說得是對的,即大唐已經爛透了,如果沒有王鐸這樣的人,黃巢的「大齊」恐怕真的就取代了大唐。

事實上,王鐸第一次被罷免後,高駢取代了他,同樣也無法阻止叛軍,以至於丟失了兩京。這時候朝廷才明白,王鐸玩不轉,別人也玩不轉。

乾隆之所以如此責罵王鐸,跟他的心態有關,這位自稱「十全老人」的皇帝,尾巴翹上了天,容不得臣子有半點瑕疵,他需要臣下對他百分之百的忠誠。如果乾隆是唐僖宗,早就把王鐸活剮了。

可惜的是,王鐸也因為自己的奢侈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被貶為滄景節度使後,王鐸鮮衣怒馬,美女簇擁著上路了。你如此抖富,那不是自找麻煩嗎?

魏博節度使樂彥禎的兒子樂從訓起了歹心:這麼多美女珠寶,不搶了太對不起自己了!於是樂從訓半途打劫,殺害了王鐸及其家屬、隨從三百多人。

朝廷心知肚明,卻害怕樂彥禎,只好睜一眼閉一眼:「朝廷微弱,不能治其冤,天下痛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d72b6dffabe2e395c3fcca0666045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