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持續了3000多年的流行風

2020-10-29     鯨看

原標題:漢服,持續了3000多年的流行風

文 | 沐七琪

國慶期間,「漢服展停擺事件」被鬧上了熱搜,由於秀場的結束時間與閉館時間發生衝突,主辦方便決定臨時取消這次漢服秀。

該決定導致部分漢服模特們預先準備的表演時間將被大大壓縮,有的甚至上不了台,場面瞬間尷尬。

未能上台的漢服模特,當場崩潰。

隔著螢幕也能感受到,她們的難過與不甘,但憑心而論,穿著漢服的她們真的很美,即使沒有舞台,也依舊耀眼奪目。

一手提著花籃,一手輕抹眼淚,身著丹衣,頭戴鳳冠;在她們的身後,還有著無數漢服同袍和愛好者們,那麼到底漢服從「小眾」到「出圈」,是如何突然爆火且擁有眾多粉絲的呢。

漢服為何突然火起來了?

2018-2020中國漢服市場銷售額數據預測 數據:艾媒數據中心

就中國漢服市場銷售額數據預測顯示,在2018年,漢服消費規模已突破了10億元,到了2020年,其預測的銷售數額達將到將達16.9億元

這些預測數據表明,漢服在近兩年確實是火了,市場規模正在迅速增長,不少年輕消費者紛紛選擇漢服作為日常生活的穿搭服飾。雖然就目前著漢服出街達不到遍地可見,但人們早已不再用稀奇的眼光去看待漢服著裝的人群。

此外,從《2019-2021中國漢服產業分析報告》漢服消費者的購買動機來看,購買排名第一(47.2%的消費者)的原由:出於對漢服文化的喜歡;排名第二(40.3%的消費者)則是:出於對流行時尚的追求。

由此可見,漢服文化的魅力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是最大的,而這種文化最直觀的體現,便在漢服服飾的設計之中。

縫在衣服中的「深意」

深衣,是漢服中非常典型的款式代表。

主要有兩種式樣,曲裾和直裾,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一直流行曲裾深衣。

筆者最初見到的深衣是在2010年播出影視劇《美人心計》中,雖已過10年,但依然忘不了曲裾深衣下呈現的一個個雍容典雅的人物。

電視劇《美人心計》中的深衣裝扮

深衣因精細到厘米的設計理念,令它即便擁蔽全身,也可體現著裝者大氣、儒雅的衣品。

這樣的設計理念也有自己的一套規則,例如:

短不能露出腳背,長不能拖地;

腰圍的寬度是深衣下緝的一半;

衣服要運肘自如;

袖子出手部分的長度,以反折過來剛好到肘為合度……

深衣的每個細節製作都需「嚴絲合縫」,而這些規則的背後,還有著另一層含義:即體現著天人合一、公平正直、權衡有度、以禮治國的理念:

深衣的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徵兩儀;需用布12幅,象徵一年中的12個月;上衣用布4幅,象徵一年4季

《美人心計》中的深衣上衣、下裳設計

袖根寬大,袖口處收攏,象徵著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後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下擺平齊,象徵權衡

《美人心計》領口直角相交

深衣的袖口、交領、背縫、衣服下端的邊,分別對應規、矩、繩、權、衡五種工具,意在穿衣者做事要恪守準則,不偏不倚,保持中正。

深衣的深意圖

天人合一恪守準則等深意,融於一件衣服中,可見古人設計之巧、用心之深。

此外,值得注意的細節還有深衣衣邊色彩的選擇:

深衣衣邊用色注意

1、如果父母,祖父母都健在,則深衣選用花紋的邊;

2、如果父母健在,則深衣用青色的邊;

3、若喪父,深衣則鑲白色的邊。

明代深衣畫像

深衣對衣邊色彩的規定與《禮記·曲禮》「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孤子當室,冠衣不純采」一脈相承。

回想當初,深衣的設計初衷,應是出於當時社會、生活所需,卻沒想到這一制度卻成為了後世服飾的核心,且一穿就是3000多年,是非常經典的傳承。那除了深衣外,還有著哪些同樣被經典傳承的漢服款式呢?

三大基礎漢服款式

除深衣外,還有三大經典類漢服款式。

這第一類,便是衣裳制

1、衣裳制

衣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開來裁製。「裳」指裙子,「衣裳」一詞也是源於這裡。

衣裳制的漢服有個特點:「衣正色,裳間色」。

什麼意思?

好比「天玄地黃」: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上衣要用純色;地則是渾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要用相間的顏色,如漢服中最高級別的禮服——冕服

秦始皇廢除了周朝的冠冕制度,只保留了祭祀用的冕服

冕服等級從高到低分為6種,主要以冕冠上「旒」(liú)的數量、長度與衣、裳上裝飾的「章紋」種類、個數等內容相區別。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紅色下裳,即所謂的玄衣纁(xūn)裳。

天子的冕服更是講究,上衣下裳取之於乾坤,配十二旒冕冠,大裘、玄衣纁裳。

上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紋;

下裳繡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紋;

共十二章,因此又稱十二章服

十二章紋飾

如今,不少影視劇開始對冕服進行了一定「改良」,改良後的版本引起了頗多爭議,比如古裝劇《三國》中天子冕服存在的問題。

先說說老版《三國》的問題(上圖左側)即顏色不對,下裳應為紅色。而高希希這般新《三國》中,問題便更明顯了,不符合漢服形制:沒有交領,裡面的衣服也並非右衽

可以理解如今諸多影視劇的造型設計欲追求視覺效果,但前提還是要遵循歷史發展,設計師在了解漢服基本特徵:交領、右衽、系帶、寬袖後,還可以深挖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帝王冕服的細微差別,以便更好的發揮、創作。

帝王冕服最後使用日期

比起衣裳制漢服的端莊嚴肅,第二類袍服制的漢服便顯得「接地氣」多了。

2、袍服制

袍服制創於隋唐,即用一塊布裁出上衣和下衣,中間沒有接縫,堪稱是當時的一個創舉。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對於那個時代而言,袍服制的款式太實用了。

一塊布裁出的衣服,好穿又輕便,不用里三層外三層的套,且男女都能穿,除了用作內衣外,平時也可穿在外面,時間一長,袍服就演變為一種外衣。

當然,袍服也有很多細分類別,比如圓領袍、褙子、長衫、直裰等都屬於這一類。除了實用的袍服制被廣為人們選擇外,襦裙制的漢服也同樣深受女性青睞。

3、襦裙制

從2000年的《大明宮詞》里周迅扮演少女太平的衣服,顏色淡雅為主,給人以輕盈飄逸之感,盡顯少女的俏皮之感。

再到《武媚娘傳奇》里武媚娘的齊胸襦裙,給人一種嫵媚之感,標誌著女子的打扮越來越開放,女性的服飾也可以俏皮可愛。

《武媚娘傳奇》齊胸襦裙

至此,加上深衣,漢服的四大款式便總結完畢了。

總結來說衣裳制是基礎,深衣制是其發展,袍服制其實就是把上衣加長,而襦裙制則是把上衣縮短,分別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出「上衣下裳」的各種變形。

四款漢服除了各具魅力外,吸引漢服愛好者們的還有它存於幾千年傳統文化背後的手工技藝。

藏在漢服中的傳統手工技藝

漢服是一件精緻的藝術品。

大到服飾紋路的繡法、小到髮飾步搖的拿捏……均承載著千年的染織繡等傑出傳統工藝和美學。

漢服服飾技藝:蘇繡

經得起時間推敲,也經得起歲月斑駁

漢服服飾蘇繡

蘇繡技法在漢服的製作中隨處可見,披帛、內襯、香囊等服飾或飾品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蘇繡繡法的特點色彩雅艷得當,針法的靈活多變,非常適合漢服幽雅的氣質。這種繡法下的繡品,總能讓人得到身心寧靜片刻,宛如欣賞水墨畫一樣,時間越久,越有味道。

漢服頭飾技藝:花絲鑲嵌

羅步輕挪泠泠響,輕搖漫步碎玲瓏

花絲鑲嵌工藝

漢服頭飾

不光如此,漢服的髮飾也是不容無視的細節之一。

漢服髮飾常使用花絲鑲嵌這項手工技藝。花絲鑲嵌顧名思義是花絲工藝鑲嵌工藝的結合,是將金、銀、銅等抽成細絲,以堆疊編織等技法製成。每製作一件成品都需要花絲匠人長年累月的專注才能實現。也因如此,高級工藝匠人極難培養。

漢服配飾技藝:緙絲織造

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

漢服配飾

緙絲織造技藝

此外,漢服的搭配,少不了團扇的打底。一方面能用它躲避灰塵,另一方面可用其納涼。

團扇所用的緙絲工藝,不同於刺繡那般浮在底料之上,它的成品沒有底料和圖的分割,整幅作品渾然天成。在絲織品中列為最高品第,並且是最早用作製造藝術欣賞品的絲織物,其價值非常高。

除了上述3種工藝外,漢服的製作還融合了蠶絲織造技藝、絹花製作技藝、棉紡織等諸多傳統手工技藝,從面料到配飾處處顯示匠人匠心。

至此,我們對漢服的製作又有了新的認知:

上衣下裳的設計,

揭示了天人合一的深刻啟示;

手工技藝的融合,

傳遞了匠人匠心的創新精神;

凡此種種不難看出,漢服的形成和發展,一直是在兼容並蓄各種服飾元素與技藝的同時,不斷傳遞其特有的深意啟示與匠心精神。

在這一進程中,漢服的概念已不再是僅有著統一形態的基礎物質文化的存在,而是蘊藏著更深厚內涵且跨越千年的文化符號精神載體,這種符號式的傳播,加速了漢服文化的傳承,並以流行的方式延續於我們日常生活中,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

始於衣冠,達於博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Scpc3UBd8y1i3sJJf-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