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武漢沒有重建黃鶴樓,會怎麼樣?「仿古建築」自古屢見不鮮

2022-03-26     蘇丹卿

原標題:如果武漢沒有重建黃鶴樓,會怎麼樣?「仿古建築」自古屢見不鮮

關於黃鶴樓,最有意思的說法就是「武漢人不登黃鶴樓」,輸入關鍵詞搜索出來的內容大多如此。還有說法是「武漢人不喜歡黃鶴樓,也不推薦遊客去」。

這其實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確實是有很多人不登黃鶴樓,也確實有很多武漢人「第一次登黃鶴樓」,同樣,登黃鶴樓的武漢人也有許多。關於這個話題的談論其實就是一個樂子,或是一個流量探索。本地人不愛打卡旅遊勝地,很常見。

在我看來,絕大多數武漢人對黃鶴樓的情感是很深的,這從以往的評論區留言所可窺見一二。

身邊的武漢朋友對黃鶴樓也是有著我這個外地人難以傾注的情感。只是風景在身邊,在生活里,自然不會像遊客那樣充滿新奇。而我,哪怕表達得再情真意切,也抵不上人家朝夕相處幾十年。

時間可以建立一切,也可以推倒一切。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文脈建立是時間無法摧毀的(生命一代代遺傳,竭力保持父輩的基因)。當黃鶴樓景區開啟夜遊黃鶴樓模式時,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武漢人與黃鶴樓之間的情意綿綿。

當以3D投影技術再現一座名樓的屢建屢毀屢建之歷程時,我的眼眶居然濕潤了。

不排除旁白的真切與音效的震撼對我的影響,但更多的還是現場遊客(大多數是武漢人)保持的那種敬畏和靜謐,包括孩子們的滿臉認真。

作為外地人,我多次登過黃鶴樓,也拍過很多次。近觀、遠望、身臨其境,對它的感覺是越來越細膩。

儘管它是現代重建,但作為文化象徵、歷史象徵,它是武漢市不可替代的,更是武昌不能缺少的。

三國吳黃武二年,孫權在江夏山(蛇山)築土石城,稱為夏口城。於城西南角黃鵠磯建軍事樓一座,用於瞭望守戍,即黃鶴樓(二者同歲)。

武昌「因武而昌,因文而盛」,這八個字也可縮影在黃鶴樓上,有暗相契合之精妙。先為軍事樓後為文人墨客的觀賞樓。

千百年來吟詠黃鶴樓的詩詞璨若星河,串起了武昌的千年文氣。樓與城的歷史關係是無法切割的。

長河無盡,多少古建或消失、或摧毀,黃鶴樓也不例外。這就像是歷史的一個魔障,能夠真正一直保留下來的很少、很少。絕大多數需要人為保護、維護,包括重建。

1978年,黃鶴樓重建。1985年,黃鶴樓對外開放。

建築,是文明發展、社會發展的一種物質標準,也是文化繁榮的結晶。城市建築立面形象是社會精神文明的體現。

但歷史無情地告訴我們,建築可以毀,也可以重建。好在歷史也溫和地提醒著我們:時間能建立一切,能推倒所有,卻不能摧毀已「築成」的文明。

華夏文明幾千年,能始終留下的遺產肯定寶貴,能保證的遺產儘量保住。參考梁思成對中國古建築研究和保護事件。

但面對太多無法避免,難以阻止的各方面綜合因素(戰爭、自然、人禍等)而消失後又重建的, 既是對城市歷史的一種紀念、記憶再現,也是人類精神文明的一種寄託、一種寬慰。

雨果曾在《巴黎聖母院》里寫道,「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築藝術寫在石頭上。建築不僅是遮蔽所,更是一種對文明的表達」。

中國的古建與西方古建的用材完全不同。我們的思想是刻在木結構中(除了「不求原物長存」的文化思想,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還從技術角度闡釋原因,感興趣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這本書)。

但不論是木結構,還是磚石結構,人類都需要從經典的歷史和古物中尋求自我價值,通過古代遺址重新定義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而「重建」意識並非現代專用,自古有之。長河之中,屢建屢毀……屢建。「仿古建築」在歷朝歷代屢見不鮮。

也許有人說,黃鶴樓不在原址,並非古代遺址。

它為何不能原址重建?這是歷史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為造萬里長江第一橋而「讓路」。這背後的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等就更為複雜了。

重建的建築雖然不是歷史的原物,經濟價值也不具備原古建築的經濟價值,但重建建築的主要價值體現在歷史研究、文化傳承等方面。

它代表著一種對歷史或文化的認同,是一種力圖使當代物質世界與特定歷史時代、事件文化建立起聯繫,或修補存在的歷史、文化斷裂的行為。

《尋夢環遊記》說:「當這個世上沒有任何人記得你時,才是真正的死亡」。

如果今天的武昌蛇山上沒有黃鶴樓,那麼武漢的歷史與人文就不會有「立體形象」。碎片般的殘存只能作為一種精神補償,但無法彌補遺憾。就對文旅發展和宣傳來說,也是極為不利的。更何況它與城市發展也是有著莫大的聯繫。

所以,只要中華文明在,黃鶴樓就會一直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9980f8624e2bbb3c50c24174bfe48c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