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當過門神的不止神荼鬱壘,三國時期的關羽張飛也曾擔任此職,但是真正取代神荼鬱壘並被廣泛張貼的,還是尉遲敬德和秦瓊秦叔寶。
我們細看之下就會發現秦瓊和尉遲敬德、神荼和鬱壘、關羽和張飛的站位很有講究:都是前者地位高於後者。
可能有讀者會感到奇怪:敬德、鬱壘、張飛在左,秦瓊、神荼、關羽在左,怎麼地位會高於秦瓊、神荼、關羽?
這個問題很好解釋:古代貼對聯,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橫批從右往左念,《三國志》說安漢將軍糜竺班在軍師將軍諸葛亮之右,就是劉備開會的時候,糜竺的座次比諸葛亮高。
秦瓊位在尉遲敬德之右,這是很正常也很應該的:兩人都是從一品國公,也都是正三品十六衛大將軍,在三品可以當宰相的唐朝,十六衛大將軍見了尚書僕射,互相行禮是正常的,沒有爵位的文官,見了有爵位(哪怕只是個縣男),也是要尊稱一聲「某爵爺」的。
尉遲敬德終其一生,都有一點比不上秦瓊,那就是他只有爵位而沒有勛位:秦瓊是上柱國,尉遲敬德連最末等的武騎尉都沒撈著。
唐朝勛位冊封有嚴格的規定:「皇朝(唐朝自稱)改以勛轉多少為差,以酬勛秩,凡勛十有二等:十二轉為上柱國,比正二品;十一轉為柱國,比從二品……二轉為雲騎尉,比正七品;一轉為武騎尉,比從七品。」
用一個比較簡單的比喻,大家就能分出秦瓊和尉遲敬德的高下:秦瓊是特等戰鬥功臣,立有至少十二次大功,而尉遲敬德一次大功都沒有,丞相見了上柱國得行禮,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對尉遲敬德都不太禮貌,所以尉遲敬德經常跟他們吵架,最後自己被趕出了京城。
實事求是地說,尉遲敬德也是很強的,在秦瓊稱病不朝之後,李世民面前最能打也最敢打的,可能就是尉遲敬德了——老黑喝點酒,連皇弟李道宗(有人說李道宗是皇叔,那是不對的。李道宗和李世民都是李虎曾孫、李淵之侄,李世民比李道宗大一歲)都敢揍。
尉遲敬德打勸架的李道宗,是因為在宴會時有人的座次比尉遲敬德高(估計是同為國公的房、杜或魏徵),老黑罵罵咧咧,勸架的李道宗眼睛上挨了一拳差點失明(幾至眇)。
唐朝國公與郡王都是從一品,所以李道宗與尉遲敬德挨著坐,如果秦瓊在場,會以頂級上柱國的勛位,坐在更前面,尉遲敬德也不會有意見。
秦瓊稱病後,他的大鐵槍代表他出現在國家慶典和宴會上——秦瓊鐵槍揚威,最震撼的場面出現在征討王世充的洛陽之戰中:「秦武衛勇力絕人,其所將槍逾越常制。初從太宗圍王充於洛陽,馳馬頓之城下而去,城中數十人,共拔不能動,叔寶復馳馬舉之以還。迄今國家每大陳設,必列於殿庭,以旌異之。 」
也正是洛陽一戰,分出了左右門神的高下,也讓王世充和李世民都領教了秦瓊的厲害:尉遲敬德的武功和指揮能力,比秦瓊差遠了!
李世民在洛陽城下遇險不是一次而是兩次:一次是跟尉遲敬德外出打獵時被單雄信截殺,單雄信的馬槊已經到了李世民面門,尉遲敬德才趕過來從側翼偷襲,橫刺單雄信墜馬;第二次是在兩軍交戰時,單雄信有一次「槍幾及王(李世民時為秦王)」,是徐世勣(即徐懋功、李勣)「呵止之」。
李世民跟尉遲敬德脫險後,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李世民這話說得有點大:別說是百萬大軍,僅一個單雄信,就差點要了他的性命,如果王世充軍中有兩個單雄信,連尉遲敬德都跑不掉,如果秦瓊、程咬金、羅士信還在王世充那邊,歷史就會從洛陽之戰改寫。
李世民那句夸尉遲敬德和自己的話,也引起了史學家的哂笑:「如果秦瓊在身邊,李世民的弓箭根本就不用拿出來!」
與尉遲敬德一起衝鋒陷陣,李世民不但要親自張弓射箭,而且還頻頻遇險,跟秦瓊秦叔寶立馬陣前,李世民則只需抱著膀子安心吃瓜看熱鬧:「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寶亦以此頗自矜尚。」
我們細看《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就會發現在唐高祖武德年間尉遲敬德不得封爵,並不是李淵偏心,而是尉遲敬德被秦瓊打服之後,就一直沒有帶兵的機會——他的本部人馬,好像是被降而復叛的尋相帶跑了。
尋相和尉遲敬德原本是宋金剛手下哼哈二將,被秦瓊打得無奈投降後,尋相又在洛陽叛逃到王世充那邊。李世民施展離間計,借王世充之刀,將尋相及其八千部屬全部殺掉了。
李世民雖然比較信任尉遲敬德,但是卻不能給他指揮權,而秦瓊則是李世民的後盾和殺手鐧,李世民和尉遲敬德當誘餌的時候,也是留了後手的:「太宗將挑戰,先伏李勣、程知節、秦叔寶等兵。」
洛陽之戰先滅竇建德,再迫降王世充,尉遲敬德都是單槍匹馬當保鏢,而秦瓊則是帶著本部人馬打頭陣並鑿穿對方陣型:「破宋金剛於介休,錄前後勛,賜黃金百斤、雜彩六千段,授上柱國。從討王世充,每為前鋒。太宗將拒竇建德於武牢,叔寶以精騎數十先陷其陣。世充平,進封翼國公,賜黃金百斤、帛七千段。」
秦瓊投唐的時候,只帶了程咬金、牛進達(尤俊達的歷史原型)、吳黑闥(不是劉黑闥)和幾十個騎兵,但是李淵信任他,李世民尊敬他(太宗素聞其勇,厚加禮遇),所以秦瓊當了騎兵司令(馬軍總管),比光杆司令尉遲敬德手下的兵多——尉遲敬德手下根本就沒有兵。
這樣一比較,無論是李世民還是王世充,心中都有一桿秤:秦瓊比尉遲敬德的武功更高、指揮能力更強,洛陽一戰打下來,李世民自然是喜出望外,王世充則肯定是滿嘴膽汁。
尉遲敬德是一員猛將,也是一位悍將,但是跟秦瓊比起來,好像還略遜一籌,因為有秦瓊在,就根本用不著李世民動手,尉遲敬德是一個稱職的保鏢,而秦瓊則是可以信賴的先鋒大將和伏兵統領。
在武德年間,尉遲敬德的身份地位,以及在李涯、李世民父子心目中的分量,肯定不在一個檔次上,尉遲敬德後來有沒有後來居上,以及他為什能後來居上,玄武門之變可能是一個轉折點。
尉遲敬德和秦瓊在玄武門之變的表現如何,讀者諸君自有公論,咱們最後要討論的,是這樣兩個問題:尉遲敬德和秦瓊,在洛陽之戰中,哪一位表現得更出色?如果秦瓊還留在王世充軍中並出馬截殺李世民,尉遲敬德能擋得住嗎?